..续本文上一页执著的,是为出世间的善巧方便,即出世间方便。在《法华文句》卷三说:
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诣于矩,则善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譬如偏举指,以目偏处,是举偏法以目智,宜用法以释方,将用以释便。若总举指,以目圆处,宜将秘以释方,妙以释便也。举偏法释方便,盖随众生欲,非佛本怀。如经令离诸着,出三界苦,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方便。16
方便与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法华文句》里面用四句来分别,就是:(一)方便破权;(二)权破方便;(三)方便修权,权修方便;(四)方便即权,权即方便。方便破权,四种方便都是秘妙的方便,这种方便可以破随他意权;权破方便,权是同体之权,这种方便可以破体外方便。17
在《法华文句》卷七,智者大师又举出法用、能通、秘妙等三种方便。其中应藏、通、别三教的对象所施与者,是为“法用方便”;方便能通真实之门,是为“能通方便”;法华以前权教的秘因法华因圆教而开显,此秘即妙,是为“秘妙方便”。18《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能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19
《法华文句》根据这段经文,成立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教法。又于化法四教中,以藏、通、别三教为权施未了之教,称它为“三权”,而以圆教为真实的了义之教,是故被称为“一实”。《法华文句》卷三就此三权一实说:“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更就华严、阿含等五时,判前四时的“兼但对带”为权,法华为实”。20
三、从释五浊说明《法华文句》阐释的特点
所谓的“五浊”就是娑婆世界所存在的五种恶劣的生存状态,是指减劫21时所起的五种滓浊(污浊),又被命名为“五滓”。五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具有这五种恶劣生存状态的时代,被称为五浊恶世。对于五浊解释如下:
1、劫浊(时代的浑浊)。人寿本来是八万四千岁,但是,随着人心越来越凶恶,道德越来越浇薄,因此,每一百年寿命就被减少一岁,减到二万岁时即步入“劫浊”。当一直被减到三十岁的时候就有了饥馑灾难;减到二十岁的时候就有了疾疫的灾难;减到十岁的时候就有了刀兵的灾难。在这种状况下,世界上的众生没有不被受到伤害的。这种时代、这种状况是为劫浊。可知,人寿自二万岁到十岁之间,再由十岁到二万岁之间,都是属于“劫浊时代”。其实,劫本是时间的名称,没有所谓清浊的差别,之所以名为“浊”,都是因人而成。
2、见浊(认识的浑浊)。正法、像法灭尽后,末法时代的众生知见不正,邪见增盛,不知修行善道,这是见浊。见就是众生的见惑,因为见解的不正确,正见受到迷惑,是为“见惑”。这种见惑可以分为五类,也就是佛法中所讲到的“五利使”22,它们是:
(1)身见。合执有我身的我见和执有我所有物的我所见,名为身见。
(2)边见。起了我见以后,再执定死后为断灭,或常住不灭,以致堕于断常二边的邪见,名为边见。
(3)邪见。认为凡事既没有能生结果的原因,也没有由原因所产生的结果,作善作恶,都是没有果报的,如此拨无因果的谬见,名为邪见。
(4)见取见。即认取自己的见解为正确的见地。究其实际,其实是不正确的见解,只是妄见而已,所以名为 “见取见”。
(5)戒禁取见。认为执持某种禁戒,是为生天之因或者是涅之道。如持牛戒的人认为代牛耕田,死后能生天上。凡是执取类似这种不正确的见解者,名为戒禁取见。
3、烦恼浊(本能上的浑浊)。众生的六根面对六尘,追逐五欲六尘,引生贪、、痴、慢、疑的五种烦恼,因而恼乱身心,是为烦恼浊。也就是佛法中所讲到的五钝使 23。
4、众生浊(人间社会的浑浊)。因见浊和烦恼浊的结果,使众生的福报逐渐衰弱,苦报慢慢增重,变为心钝体弱,多逢灾祸。这个时候的众生知见不正,烦恼覆心,不知道孝顺父母,不懂得修善去恶,是为众生浊。
5、命浊(生命自身的浑浊)。众生因为烦恼丛集,心力交瘁,因之寿命缩短,其间老病侵乘,生灭变幻,是为命浊。
在五浊当中,以劫浊为总,其余的四浊为别。四浊中又以见浊、烦恼浊为浊的自体,而成众生浊与命浊。婆娑世界因为有了这五浊,才被称为“恶世”。据《法华文句》卷四说:
劫浊无别体,劫是长时,刹那是短时,总约四浊而立此假名。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而立此假名。烦恼浊以五钝使为体,见浊以五利使为体,命浊以连持色心为体。其中见浊、烦恼浊是因浊,命浊是果报浊,众生浊则是行因得果之人浊。24
“法华七喻” 当中的“火宅喻”把五浊、八苦等比喻为“火”;把三界比喻成“宅”。因为,在三界当中的众生为五浊、八苦所逼迫,不得安稳,犹如大宅被火所烧,不能安居。《妙法莲华经》卷一说: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着,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25
对于五浊的相状,《法华文句》卷四说: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增剧相聚,恚增剧了就会有刀兵的灾难生起;贪欲增剧了就会有饥饿的灾难生起;愚痴增剧了就会有疾疫的灾难生起。由于这三种灾难生起的原因,人们的烦恼成倍地增长,邪见更加炽盛,摧年减寿,是为“劫浊相”;这时的众生痴暗过于漆黑,恭高我慢,人们之间互相猜疑,是为“烦恼浊相”;没人说有人,没道说有道,见如罗网稠林,是为“见浊相”;妄立主宰,在六道中处处受生,是为“众生浊相”;朝生暮殒,昼出夕没,是为“命浊相”。五浊以烦恼浊和见浊为根本,从烦恼浊和见浊成众生浊,从众生浊连持命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经过多时,是为劫浊26 。那么这五浊能不能障碍大、小乘呢?《法华文句》卷四说:
问:五浊若障大,《华严》中未除浊,而闻法者何也?答:此应四句分别,一、大乘根利障重,以根利故,重障不能障。此土《华严》初闻大乘者是也;二、根利障轻;三、根钝障轻。他方净土闻大乘者是也;四、根钝障重。如此土身子27流辈,除浊方闻大乘者是也。问:五浊障小不?答:此就小乘,应四句分别,小乘根利遮轻,障不能障,身子是也;根利遮重,障亦不能障,央掘28是也;根钝遮轻,亦不为障,盘特29是也;根钝遮重,此则成障,不闻小乘,不得度者是。30
约五浊来论四悉檀:劫浊、命浊是世界悉檀;众生浊、见浊是为人悉檀;烦恼浊是对治悉檀。用三悉檀除其五浊,后为说大,即第一义悉檀;约五浊来论因果:则烦恼与见浊为因;劫浊、命浊、众生浊为果。三果由二因所造;约五浊来论人法说:众生浊为人,烦恼浊、见浊、劫浊、命浊为法;约五浊来论业障:众生浊、命浊为报障,烦恼浊、见浊为烦恼障,劫浊是业障;约五浊来论凡圣:烦恼浊、见浊在凡夫位,劫浊、命浊、众生浊通凡圣31。《法华经义记》卷说:
浊者,浊乱为义,此五浊大判只应有烦恼浊和见浊。十使当中五钝使是烦恼浊,五利使是见浊。恼浊和见浊是浊的正体,其余的三浊是相从为论。32
四、《法华文句》阐释的意义
智者大师认为他依四释阐释《妙法莲华经》,是为了更好地显示佛法的殊胜所在,这在湛然大师的《法华文句记》卷一里面就可以明确地看到:
若无初意,尚不殊外计。况因缘语通,通于一化,始自地狱终乎佛界。中间顿渐,若教若味。故须知今大事,四悉非余,感应开显,四悉一道无外,久远四悉诸经所无,观心四悉一观遍收。人理等四,准说可见,以此四悉通于始末,约教等三,亦须遍述,意则可知;若无次意,不辨偏小,故以四八简开废等。望昔部教,今方真实,一切能诠,无复异称。故须明之,以彰妙典;无第三意,谁知迥出一期教中,所谭身土。中间今日,无非迹施,指彼大通,犹如信宿。先愚密教,复迷迹身,至此方苮守株尚昧;无第四意,将何以辨能诠教功,将何以为久成行本,故一一句入心成观。故云:观与经合,非数他宝。方知止观一部,是法华三昧之筌娣,若得此意,方会经旨。总斯四义,方可略显一部旨归。33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所以方便施教,诱引众生入真实法而权设种种法门:说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忍辱得离诸恚、精进得具诸功德、禅定得息诸散乱、智慧能得舍诸烦恼。这种种的方便,都是为了使不同根机的众生都能超脱苦轮,离迷得悟。《法华文句》卷三说:
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是弄引,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从能显得名,故以门释方便。如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又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达于方,即是真秘。点内衣里,无价之珠,与王顶上,唯有的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如是之言,是秘是妙。34
五浊当中的烦恼浊和见浊,真正的名为浊。因为,由烦恼浊和见浊所成的众生名为众生浊,这个众生连持之命是为命浊,四浊成就的时候是为劫浊。要是没有前面的烦恼浊和见浊,那么后面的众生浊、命浊、劫浊就不可能名为“浊”了。总的来说,凡是众生有了这五种现象,都名为“浊”。这就是因为有众生即有众生浊;有时即成劫浊;有生死涅凡圣等见皆…
《简述《法华文句》阐释的特点及意义(释宽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