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简述《法华文句》阐释的特点及意义(释宽昌)

  简述《法华文句》阐释的特点及意义

  编辑:释宽昌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纵观中国佛教的八个宗派,都有它与众不同的思想体系和阐释经典的方法。在《法华文句》,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用“四释”等独特的释经方法对《妙法莲华经》做了逐句的注释,使《妙法莲华经》的经意显露无遗,便利了我们的修学。本文主要就《法华文句》阐释《妙法莲华经》的特点及意义做了一个简单的论述,将天台宗这种独具特色的释经方法呈现在文中,供大家研究参考。

  关 键 词:法华文句 智者大师 四释 方便 五浊 天台宗

  作者简介:1978年生,中国佛学院2003级研究生。

  《法华文句》共有二十卷,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于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在金陵光宅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就经文中的字句及其意义详细地加以解说,由其弟子灌顶大师1记录而成。全称为《妙法莲华经文句》,是天台宗对于《妙法莲华经》的主要解释书,也是天台“三大部”2之一。《法华文句》对于《妙法莲华经》的经文,做了逐句的注释,是运用天台宗独创的释经方法来解释经文的。鉴于此,笔者试图从《法华文句》中四释、释方便、释五浊的几个方面对它的特点和意义做一个简单的论述,以便加深大家对《法华文句》的认知。

  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以天台宗的见地,将《妙法莲华经》的二十八品分成本迹二门:以前面的十四品为如来“迹(垂迹)门”说法,它的要旨是“开权显实”,就是开三乘之权而显一乘之实,阐明过去的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乘。现在开方便的权门,目的是开示真实的妙理,会三乘归于一佛乘,使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以后面的十四品为如来“本(本地)门”说法,它的要旨是“开近显远”,即是开近成的化迹而显久远的实本,阐念释迦牟尼佛不是新近在佛陀伽耶方才成道的新佛,而是从远在三千尘点劫以前久远实成的本地本佛的垂迹罢了。

  另外,《法华文句》又把《妙法莲华经》的二十八品经文,先依佛教通例分作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以最初的《序品》为序分;从第二《方便品》到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的第十九行偈共十五品半为正宗分;从此处以后到经末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第一到第十四品,是“迹门法华”;从第十五品到经末,是“本门法华”。在本、迹门当中,又各有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下面,就从《法华文句》阐释四释、方便、五浊中了知《法华文句》阐释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一、从四释说明《法华文句》阐释的特点

  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里面以天台宗一家的见地,把《妙法莲华经》分作以上的科段,并且在解说经文时,也是使用了特创的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和观心释来阐明经意。下面对四释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1、因缘释:是以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为因缘,来解释经中的思想。四种悉檀3起初出现在《大智度论》卷一,龙树菩萨用它来说明释迦如来一代说法的方式。佛教传到我国,智者大师转用四种悉檀来作为解释经典义理的准绳。

  “悉檀”的原义是成就。智者大师追随慧思大师,认为“悉檀”是梵汉兼举:“悉”是汉语,意思是“遍”;“檀”是梵语,翻译为“施”。世界悉檀是随顺众生的乐欲,使他们心生喜悦;为人悉檀是随顺众生的机宜,使他们生起正信,增长善根;对治悉檀是用种种法药遍施不同的众生,使他们除遣贪、、痴等恶病;第一义悉檀是令众生都能悟入诸法的实相妙理。四悉檀的要旨在于称机说法,在《摩诃止观》卷三说:“佛知众生种种性、欲,以四悉檀而成熟之。”4这样,佛对众生的说法就有了种种的差别,需要从四悉檀去了解佛陀说法的意趣。《摩诃止观》卷一说:

  圣说多端,或次说,或不次说;或具说,或不具说;或杂说,或不杂说。众生禀益不同,或次益,不次益;或具益,不具益;或杂益,不杂益。5

  2、约教释:是依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的区别来解释经中的思想。起初用藏教意做浅近的解释,其次用通教和别教意做进一步的解释;最后再依圆教意做深入的解释。智者大师在分判佛陀一代教法中教化众生的佛法内容为:藏、通、别、圆四教。就此四教的义理,各释其法。例如:起初说一心是“意识”,其次说是“阿赖耶识”,又次说是“如来藏”,最后又说是“一念三千”等。据《法华经玄义》卷八所说:

  四教中之藏、通二教为界内之教,俱证偏真之理。以入理之门有巧拙之殊,而生不同之八门;别、圆二教为界外之教,共证中道之理。入理之门有偏圆之异,故亦生不同之八门。6

  3、本迹释:是依本地、垂迹两门来解释经中的思想。比如《妙法莲华经》经初的“如是”,依释尊最初成道来解释是本;依释尊中间以及现今作佛说经来解释都是迹。释迦如来于久远的往昔即已成道(久远实成之本佛),以显示佛陀的本地、根源、本体之说是实体;新近示现的佛陀(伽耶始成之身),以显示本佛为教化众生而自本地应化垂迹之说,是应迹、影现。《妙法莲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说:

  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7

  本迹说原为罗什法师的弟子僧肇、僧睿等所倡导的一种思想,智者大师转用他们的思想8 ,来解释《妙法莲华经》的《如来寿量品》。智者大师主张本迹二身的思想,上面已经谈到这个问题,在此略过。

  4、观心释:是依观行来解释经中的思想。比如在解释“王舍城”时,说“王”即是八识心王,“舍”是心王的住处即五阴。观心时,对五阴加以分析而观为“空”,这是藏教;体达五阴即空,即空是涅,是通教;观由伏灭五阴中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别教;观五阴即法性,法性无受、想、行、识,一切众生即是涅,不可复灭,毕竟空寂。这样的涅即是真如法体,是圆教。

  天台宗特别重视观心,如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修一心三观即在自己的一念妄心之上,观其为假、为空、为中。观察的对象有心、佛、众生。其中,自观己心为最容易,也最为重要。因为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也是迷妄的根本,所以强调应该观察自心的本性。对此,《法华玄义》卷二说:“前所明法,岂得异心?但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者,但自观己心则为易。”9

  智者大师之所以用“四释”来解释《妙法莲华经》,必然有他的用心之处。那么,他所用的四释在中国佛教界古今众多的释经方法中有什么特点呢?《法华文句》卷一说: 

  今帖文为四:一列数、二所以、三引证、四示相。列数者,一因缘,二约教,三本迹,四观心。始从如是,终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书,或三二一,贵在得意,不烦笔墨。10

  可知智者大师的法华四释,就佛与众生之间的因缘关系,说明教法系由感应道交而兴起。以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为因缘,以藏、通、别、圆四教,由浅至深解释经文中的思想,显示本迹的差别,依本地与垂迹二门了解经义。经义虽然明白了,但是还没有达到行解一如,对于自己还没有真正的补益可言,所以还要以文句为观心的对境,观心的高广。对此,《法华文句》卷一说:

  因缘亦名感应,众生无机虽近不见,慈善根力远而自通,感应道交故,用因缘释也;约教释者,经称三世佛法初皆如是。先佛有渐、顿、秘密不定等经。渐又三藏通别圆。今佛亦尔,诸经不同如是亦异,不应一匙开于众户;若应机设教,教有权实浅深不同,须置指存月亡迹寻本。故肇师云: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故用本迹释也。观心释者,观前悉檀教迹等诸如是义,悉是因缘生法,即通观也;因缘即空即假者,别观也;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义。双照二谛者,亦通亦别观也。11

  二、从释方便说明《法华文句》阐释的特点

  方便就是善巧。释迦如来对众生说布施能得到大富(福)报、持戒能够生到天上、忍辱可以离诸恚、精进得具一切功德、禅定可以息诸散乱、智慧可以舍诸烦恼,如是的种种方便来开化众生,都是为了让我们超脱苦轮,得诸法乐。这就是相对于“真实法”随缘施化的方便法门了。这种为了诱引众生进入真实的佛法而权设的方便法门,称为权假方便、善巧方便。佛菩萨为了应众生的根机而施设种种的方便法门,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佛法中得到真实的利益。因此,吉藏大师在他的《法华义疏》卷三说:“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用也。理实无三,以方便力是故说三,故名善巧。”12对于这个问题,窥基大师也在他的《法华玄赞》卷三说:“权巧方便,实无此事,应物权现,故言方便。”13对于方便,天台宗有“体外方便”与“同体方便”的分别。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卷三说道:“体外方便,化物之权随他意语。……同体方便,即是自行权随自意语。”14体外方便,是对望真实而立的方便,即是真实体外的方便;同体方便,也可以称为“体内方便”,指的是《妙法莲华经》所开显的真实法,即真实上的方便,方便即真实。圆教所说的方便为体内方便,藏、通、别教所说的方便为体外方便。随闻法者的机情而说的方便是随他意语,即“随他权教”;佛随顺自意,说自己所证的一实法,是为“随自意语”。《涅经》卷三十五说:“如我所说十二部经,或随自意说,或随他意说,或随自他意说。”15

  佛菩萨为了自利或利他,以及为了自他两利而示现的种种善巧行为,这种方便还是有所得、有执著,是为世间善巧方便;但为利他,不为自利所示现的种种善巧施为,这种方便是无所得,而且是没有…

《简述《法华文句》阐释的特点及意义(释宽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