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簡述《法華文句》闡釋的特點及意義(釋寬昌)

  簡述《法華文句》闡釋的特點及意義

  編輯:釋寬昌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縱觀中國佛教的八個宗派,都有它與衆不同的思想體系和闡釋經典的方法。在《法華文句》,天臺宗的智者大師用“四釋”等獨特的釋經方法對《妙法蓮華經》做了逐句的注釋,使《妙法蓮華經》的經意顯露無遺,便利了我們的修學。本文主要就《法華文句》闡釋《妙法蓮華經》的特點及意義做了一個簡單的論述,將天臺宗這種獨具特色的釋經方法呈現在文中,供大家研究參考。

  關 鍵 詞:法華文句 智者大師 四釋 方便 五濁 天臺宗

  作者簡介:1978年生,中國佛學院2003級研究生。

  《法華文句》共有二十卷,是隋代天臺宗智者大師于陳後主祯明元年(587),在金陵光宅寺開講《妙法蓮華經》,就經文中的字句及其意義詳細地加以解說,由其弟子灌頂大師1記錄而成。全稱爲《妙法蓮華經文句》,是天臺宗對于《妙法蓮華經》的主要解釋書,也是天臺“叁大部”2之一。《法華文句》對于《妙法蓮華經》的經文,做了逐句的注釋,是運用天臺宗獨創的釋經方法來解釋經文的。鑒于此,筆者試圖從《法華文句》中四釋、釋方便、釋五濁的幾個方面對它的特點和意義做一個簡單的論述,以便加深大家對《法華文句》的認知。

  智者大師的《法華文句》,以天臺宗的見地,將《妙法蓮華經》的二十八品分成本迹二門:以前面的十四品爲如來“迹(垂迹)門”說法,它的要旨是“開權顯實”,就是開叁乘之權而顯一乘之實,闡明過去的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乘。現在開方便的權門,目的是開示真實的妙理,會叁乘歸于一佛乘,使衆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以後面的十四品爲如來“本(本地)門”說法,它的要旨是“開近顯遠”,即是開近成的化迹而顯久遠的實本,闡念釋迦牟尼佛不是新近在佛陀伽耶方才成道的新佛,而是從遠在叁千塵點劫以前久遠實成的本地本佛的垂迹罷了。

  另外,《法華文句》又把《妙法蓮華經》的二十八品經文,先依佛教通例分作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以最初的《序品》爲序分;從第二《方便品》到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的第十九行偈共十五品半爲正宗分;從此處以後到經末共十一品半爲流通分。第一到第十四品,是“迹門法華”;從第十五品到經末,是“本門法華”。在本、迹門當中,又各有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下面,就從《法華文句》闡釋四釋、方便、五濁中了知《法華文句》闡釋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一、從四釋說明《法華文句》闡釋的特點

  智者大師在《法華文句》裏面以天臺宗一家的見地,把《妙法蓮華經》分作以上的科段,並且在解說經文時,也是使用了特創的因緣釋、約教釋、本迹釋和觀心釋來闡明經意。下面對四釋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1、因緣釋:是以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爲因緣,來解釋經中的思想。四種悉檀3起初出現在《大智度論》卷一,龍樹菩薩用它來說明釋迦如來一代說法的方式。佛教傳到我國,智者大師轉用四種悉檀來作爲解釋經典義理的准繩。

  “悉檀”的原義是成就。智者大師追隨慧思大師,認爲“悉檀”是梵漢兼舉:“悉”是漢語,意思是“遍”;“檀”是梵語,翻譯爲“施”。世界悉檀是隨順衆生的樂欲,使他們心生喜悅;爲人悉檀是隨順衆生的機宜,使他們生起正信,增長善根;對治悉檀是用種種法藥遍施不同的衆生,使他們除遣貪、、癡等惡病;第一義悉檀是令衆生都能悟入諸法的實相妙理。四悉檀的要旨在于稱機說法,在《摩诃止觀》卷叁說:“佛知衆生種種性、欲,以四悉檀而成熟之。”4這樣,佛對衆生的說法就有了種種的差別,需要從四悉檀去了解佛陀說法的意趣。《摩诃止觀》卷一說:

  聖說多端,或次說,或不次說;或具說,或不具說;或雜說,或不雜說。衆生禀益不同,或次益,不次益;或具益,不具益;或雜益,不雜益。5

  2、約教釋:是依藏教、通教、別教和圓教的區別來解釋經中的思想。起初用藏教意做淺近的解釋,其次用通教和別教意做進一步的解釋;最後再依圓教意做深入的解釋。智者大師在分判佛陀一代教法中教化衆生的佛法內容爲:藏、通、別、圓四教。就此四教的義理,各釋其法。例如:起初說一心是“意識”,其次說是“阿賴耶識”,又次說是“如來藏”,最後又說是“一念叁千”等。據《法華經玄義》卷八所說:

  四教中之藏、通二教爲界內之教,俱證偏真之理。以入理之門有巧拙之殊,而生不同之八門;別、圓二教爲界外之教,共證中道之理。入理之門有偏圓之異,故亦生不同之八門。6

  3、本迹釋:是依本地、垂迹兩門來解釋經中的思想。比如《妙法蓮華經》經初的“如是”,依釋尊最初成道來解釋是本;依釋尊中間以及現今作佛說經來解釋都是迹。釋迦如來于久遠的往昔即已成道(久遠實成之本佛),以顯示佛陀的本地、根源、本體之說是實體;新近示現的佛陀(伽耶始成之身),以顯示本佛爲教化衆生而自本地應化垂迹之說,是應迹、影現。《妙法蓮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說:

  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7

  本迹說原爲羅什法師的弟子僧肇、僧睿等所倡導的一種思想,智者大師轉用他們的思想8 ,來解釋《妙法蓮華經》的《如來壽量品》。智者大師主張本迹二身的思想,上面已經談到這個問題,在此略過。

  4、觀心釋:是依觀行來解釋經中的思想。比如在解釋“王舍城”時,說“王”即是八識心王,“舍”是心王的住處即五陰。觀心時,對五陰加以分析而觀爲“空”,這是藏教;體達五陰即空,即空是涅,是通教;觀由伏滅五陰中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別教;觀五陰即法性,法性無受、想、行、識,一切衆生即是涅,不可複滅,畢竟空寂。這樣的涅即是真如法體,是圓教。

  天臺宗特別重視觀心,如一心叁觀、一念叁千。修一心叁觀即在自己的一念妄心之上,觀其爲假、爲空、爲中。觀察的對象有心、佛、衆生。其中,自觀己心爲最容易,也最爲重要。因爲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也是迷妄的根本,所以強調應該觀察自心的本性。對此,《法華玄義》卷二說:“前所明法,豈得異心?但衆生法太廣,佛法太高,于初學爲難。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者,但自觀己心則爲易。”9

  智者大師之所以用“四釋”來解釋《妙法蓮華經》,必然有他的用心之處。那麼,他所用的四釋在中國佛教界古今衆多的釋經方法中有什麼特點呢?《法華文句》卷一說: 

  今帖文爲四:一列數、二所以、叁引證、四示相。列數者,一因緣,二約教,叁本迹,四觀心。始從如是,終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書,或叁二一,貴在得意,不煩筆墨。10

  可知智者大師的法華四釋,就佛與衆生之間的因緣關系,說明教法系由感應道交而興起。以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爲因緣,以藏、通、別、圓四教,由淺至深解釋經文中的思想,顯示本迹的差別,依本地與垂迹二門了解經義。經義雖然明白了,但是還沒有達到行解一如,對于自己還沒有真正的補益可言,所以還要以文句爲觀心的對境,觀心的高廣。對此,《法華文句》卷一說:

  因緣亦名感應,衆生無機雖近不見,慈善根力遠而自通,感應道交故,用因緣釋也;約教釋者,經稱叁世佛法初皆如是。先佛有漸、頓、秘密不定等經。漸又叁藏通別圓。今佛亦爾,諸經不同如是亦異,不應一匙開于衆戶;若應機設教,教有權實淺深不同,須置指存月亡迹尋本。故肇師雲: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故用本迹釋也。觀心釋者,觀前悉檀教迹等諸如是義,悉是因緣生法,即通觀也;因緣即空即假者,別觀也;二觀爲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義。雙照二谛者,亦通亦別觀也。11

  二、從釋方便說明《法華文句》闡釋的特點

  方便就是善巧。釋迦如來對衆生說布施能得到大富(福)報、持戒能夠生到天上、忍辱可以離諸恚、精進得具一切功德、禅定可以息諸散亂、智慧可以舍諸煩惱,如是的種種方便來開化衆生,都是爲了讓我們超脫苦輪,得諸法樂。這就是相對于“真實法”隨緣施化的方便法門了。這種爲了誘引衆生進入真實的佛法而權設的方便法門,稱爲權假方便、善巧方便。佛菩薩爲了應衆生的根機而施設種種的方便法門,其目的就是讓我們在佛法中得到真實的利益。因此,吉藏大師在他的《法華義疏》卷叁說:“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用也。理實無叁,以方便力是故說叁,故名善巧。”12對于這個問題,窺基大師也在他的《法華玄贊》卷叁說:“權巧方便,實無此事,應物權現,故言方便。”13對于方便,天臺宗有“體外方便”與“同體方便”的分別。智者大師在《法華文句》卷叁說道:“體外方便,化物之權隨他意語。……同體方便,即是自行權隨自意語。”14體外方便,是對望真實而立的方便,即是真實體外的方便;同體方便,也可以稱爲“體內方便”,指的是《妙法蓮華經》所開顯的真實法,即真實上的方便,方便即真實。圓教所說的方便爲體內方便,藏、通、別教所說的方便爲體外方便。隨聞法者的機情而說的方便是隨他意語,即“隨他權教”;佛隨順自意,說自己所證的一實法,是爲“隨自意語”。《涅經》卷叁十五說:“如我所說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15

  佛菩薩爲了自利或利他,以及爲了自他兩利而示現的種種善巧行爲,這種方便還是有所得、有執著,是爲世間善巧方便;但爲利他,不爲自利所示現的種種善巧施爲,這種方便是無所得,而且是沒有…

《簡述《法華文句》闡釋的特點及意義(釋寬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