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執著的,是爲出世間的善巧方便,即出世間方便。在《法華文句》卷叁說:
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圓,用有差會,叁權是矩、是方,一實是規、是圓。若智詣于矩,則善用偏法,逗會衆生。若智詣于規,則善用圓法,逗會衆生。譬如偏舉指,以目偏處,是舉偏法以目智,宜用法以釋方,將用以釋便。若總舉指,以目圓處,宜將秘以釋方,妙以釋便也。舉偏法釋方便,蓋隨衆生欲,非佛本懷。如經令離諸著,出叁界苦,是故如來,殷勤稱歎方便。16
方便與權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法華文句》裏面用四句來分別,就是:(一)方便破權;(二)權破方便;(叁)方便修權,權修方便;(四)方便即權,權即方便。方便破權,四種方便都是秘妙的方便,這種方便可以破隨他意權;權破方便,權是同體之權,這種方便可以破體外方便。17
在《法華文句》卷七,智者大師又舉出法用、能通、秘妙等叁種方便。其中應藏、通、別叁教的對象所施與者,是爲“法用方便”;方便能通真實之門,是爲“能通方便”;法華以前權教的秘因法華因圓教而開顯,此秘即妙,是爲“秘妙方便”。18《妙法蓮華經》卷一《方便品》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說佛智能故,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19
《法華文句》根據這段經文,成立叁乘方便,一乘真實的教法。又于化法四教中,以藏、通、別叁教爲權施未了之教,稱它爲“叁權”,而以圓教爲真實的了義之教,是故被稱爲“一實”。《法華文句》卷叁就此叁權一實說:“叁權是矩、是方,一實是規、是圓。更就華嚴、阿含等五時,判前四時的“兼但對帶”爲權,法華爲實”。20
叁、從釋五濁說明《法華文句》闡釋的特點
所謂的“五濁”就是娑婆世界所存在的五種惡劣的生存狀態,是指減劫21時所起的五種滓濁(汙濁),又被命名爲“五滓”。五濁是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具有這五種惡劣生存狀態的時代,被稱爲五濁惡世。對于五濁解釋如下:
1、劫濁(時代的渾濁)。人壽本來是八萬四千歲,但是,隨著人心越來越凶惡,道德越來越澆薄,因此,每一百年壽命就被減少一歲,減到二萬歲時即步入“劫濁”。當一直被減到叁十歲的時候就有了饑馑災難;減到二十歲的時候就有了疾疫的災難;減到十歲的時候就有了刀兵的災難。在這種狀況下,世界上的衆生沒有不被受到傷害的。這種時代、這種狀況是爲劫濁。可知,人壽自二萬歲到十歲之間,再由十歲到二萬歲之間,都是屬于“劫濁時代”。其實,劫本是時間的名稱,沒有所謂清濁的差別,之所以名爲“濁”,都是因人而成。
2、見濁(認識的渾濁)。正法、像法滅盡後,末法時代的衆生知見不正,邪見增盛,不知修行善道,這是見濁。見就是衆生的見惑,因爲見解的不正確,正見受到迷惑,是爲“見惑”。這種見惑可以分爲五類,也就是佛法中所講到的“五利使”22,它們是:
(1)身見。合執有我身的我見和執有我所有物的我所見,名爲身見。
(2)邊見。起了我見以後,再執定死後爲斷滅,或常住不滅,以致墮于斷常二邊的邪見,名爲邊見。
(3)邪見。認爲凡事既沒有能生結果的原因,也沒有由原因所産生的結果,作善作惡,都是沒有果報的,如此撥無因果的謬見,名爲邪見。
(4)見取見。即認取自己的見解爲正確的見地。究其實際,其實是不正確的見解,只是妄見而已,所以名爲 “見取見”。
(5)戒禁取見。認爲執持某種禁戒,是爲生天之因或者是涅之道。如持牛戒的人認爲代牛耕田,死後能生天上。凡是執取類似這種不正確的見解者,名爲戒禁取見。
3、煩惱濁(本能上的渾濁)。衆生的六根面對六塵,追逐五欲六塵,引生貪、、癡、慢、疑的五種煩惱,因而惱亂身心,是爲煩惱濁。也就是佛法中所講到的五鈍使 23。
4、衆生濁(人間社會的渾濁)。因見濁和煩惱濁的結果,使衆生的福報逐漸衰弱,苦報慢慢增重,變爲心鈍體弱,多逢災禍。這個時候的衆生知見不正,煩惱覆心,不知道孝順父母,不懂得修善去惡,是爲衆生濁。
5、命濁(生命自身的渾濁)。衆生因爲煩惱叢集,心力交瘁,因之壽命縮短,其間老病侵乘,生滅變幻,是爲命濁。
在五濁當中,以劫濁爲總,其余的四濁爲別。四濁中又以見濁、煩惱濁爲濁的自體,而成衆生濁與命濁。婆娑世界因爲有了這五濁,才被稱爲“惡世”。據《法華文句》卷四說:
劫濁無別體,劫是長時,刹那是短時,總約四濁而立此假名。衆生濁亦無別體,攬見慢果報上而立此假名。煩惱濁以五鈍使爲體,見濁以五利使爲體,命濁以連持色心爲體。其中見濁、煩惱濁是因濁,命濁是果報濁,衆生濁則是行因得果之人濁。24
“法華七喻” 當中的“火宅喻”把五濁、八苦等比喻爲“火”;把叁界比喻成“宅”。因爲,在叁界當中的衆生爲五濁、八苦所逼迫,不得安穩,猶如大宅被火所燒,不能安居。《妙法蓮華經》卷一說:
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爲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爲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叁?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舍利弗!劫濁亂時,衆生垢重,悭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25
對于五濁的相狀,《法華文句》卷四說: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增劇相聚,恚增劇了就會有刀兵的災難生起;貪欲增劇了就會有饑餓的災難生起;愚癡增劇了就會有疾疫的災難生起。由于這叁種災難生起的原因,人們的煩惱成倍地增長,邪見更加熾盛,摧年減壽,是爲“劫濁相”;這時的衆生癡暗過于漆黑,恭高我慢,人們之間互相猜疑,是爲“煩惱濁相”;沒人說有人,沒道說有道,見如羅網稠林,是爲“見濁相”;妄立主宰,在六道中處處受生,是爲“衆生濁相”;朝生暮殒,晝出夕沒,是爲“命濁相”。五濁以煩惱濁和見濁爲根本,從煩惱濁和見濁成衆生濁,從衆生濁連持命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經過多時,是爲劫濁26 。那麼這五濁能不能障礙大、小乘呢?《法華文句》卷四說:
問:五濁若障大,《華嚴》中未除濁,而聞法者何也?答:此應四句分別,一、大乘根利障重,以根利故,重障不能障。此土《華嚴》初聞大乘者是也;二、根利障輕;叁、根鈍障輕。他方淨土聞大乘者是也;四、根鈍障重。如此土身子27流輩,除濁方聞大乘者是也。問:五濁障小不?答:此就小乘,應四句分別,小乘根利遮輕,障不能障,身子是也;根利遮重,障亦不能障,央掘28是也;根鈍遮輕,亦不爲障,盤特29是也;根鈍遮重,此則成障,不聞小乘,不得度者是。30
約五濁來論四悉檀:劫濁、命濁是世界悉檀;衆生濁、見濁是爲人悉檀;煩惱濁是對治悉檀。用叁悉檀除其五濁,後爲說大,即第一義悉檀;約五濁來論因果:則煩惱與見濁爲因;劫濁、命濁、衆生濁爲果。叁果由二因所造;約五濁來論人法說:衆生濁爲人,煩惱濁、見濁、劫濁、命濁爲法;約五濁來論業障:衆生濁、命濁爲報障,煩惱濁、見濁爲煩惱障,劫濁是業障;約五濁來論凡聖:煩惱濁、見濁在凡夫位,劫濁、命濁、衆生濁通凡聖31。《法華經義記》卷說:
濁者,濁亂爲義,此五濁大判只應有煩惱濁和見濁。十使當中五鈍使是煩惱濁,五利使是見濁。惱濁和見濁是濁的正體,其余的叁濁是相從爲論。32
四、《法華文句》闡釋的意義
智者大師認爲他依四釋闡釋《妙法蓮華經》,是爲了更好地顯示佛法的殊勝所在,這在湛然大師的《法華文句記》卷一裏面就可以明確地看到:
若無初意,尚不殊外計。況因緣語通,通于一化,始自地獄終乎佛界。中間頓漸,若教若味。故須知今大事,四悉非余,感應開顯,四悉一道無外,久遠四悉諸經所無,觀心四悉一觀遍收。人理等四,准說可見,以此四悉通于始末,約教等叁,亦須遍述,意則可知;若無次意,不辨偏小,故以四八簡開廢等。望昔部教,今方真實,一切能诠,無複異稱。故須明之,以彰妙典;無第叁意,誰知迥出一期教中,所譚身土。中間今日,無非迹施,指彼大通,猶如信宿。先愚密教,複迷迹身,至此方苮守株尚昧;無第四意,將何以辨能诠教功,將何以爲久成行本,故一一句入心成觀。故雲:觀與經合,非數他寶。方知止觀一部,是法華叁昧之筌娣,若得此意,方會經旨。總斯四義,方可略顯一部旨歸。33
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所以方便施教,誘引衆生入真實法而權設種種法門:說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忍辱得離諸恚、精進得具諸功德、禅定得息諸散亂、智慧能得舍諸煩惱。這種種的方便,都是爲了使不同根機的衆生都能超脫苦輪,離迷得悟。《法華文句》卷叁說:
方便者,門也。門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權略,皆是弄引,爲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從能顯得名,故以門釋方便。如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又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達于方,即是真秘。點內衣裏,無價之珠,與王頂上,唯有的一珠,無二無別,指客作人是長者子,亦無二無別,如是之言,是秘是妙。34
五濁當中的煩惱濁和見濁,真正的名爲濁。因爲,由煩惱濁和見濁所成的衆生名爲衆生濁,這個衆生連持之命是爲命濁,四濁成就的時候是爲劫濁。要是沒有前面的煩惱濁和見濁,那麼後面的衆生濁、命濁、劫濁就不可能名爲“濁”了。總的來說,凡是衆生有了這五種現象,都名爲“濁”。這就是因爲有衆生即有衆生濁;有時即成劫濁;有生死涅凡聖等見皆…
《簡述《法華文句》闡釋的特點及意義(釋寬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