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數息又是對應初禅的”一段,竊揣可能依《安般守意經》中《康僧會序》推論得出,《康僧會序》曾雲:“是以行寂:系念著息,數一至一,十數不誤,意定在之。小定叁日,大定七日,既然無念,怕(泊)然若死-謂之一禅。”二者文理相對照,徐說有可能是依康序推論得出。此處不循此說。
〔217〕《瑜伽師地論》第二十七卷,T30,P432a。
〔218〕《坐禅叁昧經》,T15。
〔219〕T2,P206a。
〔220〕《雜阿含》807經,T2,P207a。
〔221〕《雜阿含》810經,T2,P208a-b。
〔222〕《瑜伽師地論》第二十七卷,T30,P432a。
〔223〕T15,P276a。
〔224〕天臺宗亦有十六特勝的名次,與此處不同,有意者參閱《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T46,P525b。
〔225〕T15,P276a。
〔226〕《瑜伽師地論》第二十七卷,T30,P432a。
〔227〕《雜阿含》810經,T2,P208a-b。
〔228〕T25,P180b。
〔229〕T7,P1060a。
〔230〕T25,P304a。
〔231〕《大般若經》第五九二卷,T7,P1064c。
〔232〕《大般若經》第一九一卷,T7,P1057a。
〔233〕《大般若經》第五九二卷,T7,P1064c。
〔234〕菩薩修定爲何不可生到色、無色界相應的諸天。此處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將色界、無色界定爲“八難之一”的“長壽天”。因爲《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是一部大乘菩薩的經典,若菩薩生到色界天就沒有因緣修六度萬行了,就此而言,亦謂之“難”。T7,P1065a。釋明昊認爲無色界是八難之一的“長壽天”,而色界則不是。“長壽天”一詞之定義,釋明昊認爲有廣狹之分。狹義是指無想天,廣義則包括無色界。理由是:若根據“八難”的“難”的定義,是指沒有遇佛修行,或聽聞正法的情況而說;但在欲界與色界諸天是沒有此種疑問的,而《清淨道論》甚至將生到色界天認爲是一種“勝有”。故不將欲界及色界諸天認爲是“難”。見釋明昊:《初探菩薩修習禅定不生長壽天的善巧方便》,《福嚴會訊》,2004年1月。
〔235〕T14,P734b。
〔236〕T16,P228a。
〔237〕至于菩薩若與般若相應了,一期生命結束後,究竟生到何處之問題?約有四種情況:第一種會不停地從一佛國到另一佛國去,他們會經常遇到諸佛,始終不離諸佛。第二種會被禅定的業力引生到長壽天。原因是此類菩薩慈心較弱,在入、住、出禅定時,易耽于禅樂,少意念衆生。第叁類能舍諸定,不隨定力而生長壽天,而生欲界,但是是在不善心的狀態下舍禅宗而生欲界的。第四類是證得菩薩道的聖者,能住十八空之中,故臨命終時悲憫衆生,發願生其他佛國淨土,以便能繼續與般若相應。詳見《大般若經》第二卷,T8,P225b。《大智度論》第叁十八卷,T25,P338c-339a、b。
〔238〕T17,P714b。
〔239〕T15,P285a。
〔240〕T25,P163c。
〔241〕T55,P43a。
〔242〕T15,P309b。
〔243〕《達摩多羅禅經》,T15,P309a-b。
〔244〕遍查諸經論,無“無極慧”一詞。
〔245〕T15,P227c。
〔246〕T7,P1060b。
〔247〕《大般若經》第五九一卷,T7,P1057a。
〔248〕《安般守意經序》,T55,P44a。
〔249〕T15,P228a。
〔250〕T15,P228a。
〔251〕T15,P227b。
〔252〕T15,P300a。
〔253〕《思惟略要法》雲:“又觀淫怒癡法即是實相,何以故?是法不在內,不在外。若在內,不應待外因緣生;若在外,則無所住;若無所住,亦無生滅,空無所有,清淨無爲,是名淫怒癡實相觀也”。T15,P300a。
〔254〕T15,P300a。
〔255〕此處循學術界一般之觀點(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參閱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卷。
〔256〕此處循呂氏說,參閱呂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283頁。湯用彤認爲無確定數,約叁十余部經。見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43-44頁。
〔257〕《十二門經序》,《佑錄》六。
〔258〕《陰持入經序》,《佑錄》六。
〔259〕《安般序》,《佑錄》六。數者即是指《阿毗達磨》之事。印度佛教徒對佛法綜合解釋,合諸門分析,或法數分類,如《長阿含》中之《衆集》、《十上》、《增一》諸經已具後來對法藏之形式。其後敷宣佛法,爲聽者方便,分門記數,以相發明。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44頁,北大出版社1997年版。
〔260〕T55,P43b。
〔261〕T55,P43b-c。
〔262〕T3,P899b-c。
〔263〕此處“中土早期”,筆者擬定爲漢魏二朝。
〔264〕安世高一系禅法能在中土初期得以主流地位的流傳,不但與安世高一系學人的努力有關,而且與安那般那易所特有的易傳分不開的,略而言之:第一是數息觀本身的簡易性。(1)作爲修定的基本方法,它入手比較容易,只需要靜心斂意,專注于呼吸,不久便可以獲得較高層次的定;(2)數息觀的進展比較緩慢,因而不太會導致很危險的偏差。第二是數息觀與本土固有的養生術,特別是呼吸吐納術頗有相似之處。如漢末荀悅《申鑒》卷叁曰:“夫人善養性者無常術,得其和而已矣。鄰臍二寸謂之關。關者所以關藏呼吸之氣,以禀授四氣也。故長氣者亦關息。氣短者者,其息稍升,其脈稍促,其神稍越。至于以眉息而氣舒,其神稍專,至于以關息而氣衍矣,故道者常至氣于關,是惟術。"
〔265〕即使宣方《漢魏兩晉禅學研究》有關安那般那內容較前賢多,但著重論述中土早期以黃老之學對安那般那理解、诠釋。詳見宣方:《漢魏兩晉禅學研究》第二章,第一節,《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第1輯,第3冊,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版。
〔266〕T15,P173a。
〔267〕T15,P165a。
〔268〕T15,P163c。
〔269〕同上。
〔270〕同上。
〔271〕同上。
〔272〕同上。
〔273〕同上。
〔274〕T15,P163c-164a。
〔275〕T15,P164a。
〔276〕同上。
〔277〕同上。
〔278〕T15,P164a。
〔279〕此處不循宣方說,宣方認爲此說應予保留。參閱宣方:《漢魏兩晉時期中國對禅修次第的認識》,《2001年兩岸禅學研討會論文集》第223頁。
〔280〕且符合“禅”之“棄惡”義。《佛光大詞典》雲:“禅,又作禅那、馱衍那、持阿那。意譯作靜慮(止他想,系念專注一境,正審思慮)、思惟修習、棄惡(舍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功德叢林(以禅爲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寂靜審慮之意。”此中“棄惡”特別與這二種解釋中的概念相通。就此而言,第五、第六這二種解釋應與保留。
〔281〕T15,P163a-b。
〔282〕T15,P165b。
〔283〕同上。
〔284〕T15,P167a。
〔285〕遍尋“禅”的各種解釋,略與“棄惡”相通。但是爲舍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
〔286〕清甯子注:《老子道德經通解》第40頁,鹭江出版社200年版。
〔287〕T15,P63a。
〔288〕清甯子注:《老子道德經通解》第46頁。
〔289〕如竺法雅、康僧朗主張“以經中事數擬配外書,爲生解之例”《高僧傳竺法雅傳》。
〔290〕《陰持入經序》,《佑錄》六。
〔291〕《安般序》,《佑錄》六。
〔292〕《十二門經序》,《佑錄》六。
〔293〕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六章,北大出版社1997年版。
〔294〕冉雲華:《中國早期禅法的流傳及特點——慧皎、道宣所著的〈習禅篇〉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7期,第72頁。
〔295〕見宣方:《漢朝中國對禅修次第的認識——以〈安般守意經〉之注疏爲中心的考察》,《2001年兩岸禅學研討會論文集》。此說似有相當可能,此處參考部分宣氏觀點。
〔296〕《阿毗達磨俱舍論》第二十二卷,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一。
〔297〕《達摩多羅禅經》,T15,P306b。
〔298〕T15,P216b。
〔299〕《阿毗達磨俱舍論》第二十二卷,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一。
〔300〕後人對此段資料未加考辨,用而見尤,欲益反損。如徐文明據《康僧會序》中的數息、相隨、止、觀,一一對應一、二、四禅說明中土安般六事修習。參閱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學思想研究》第21-26頁,《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第一輯第六冊,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年版。冉雲華把數息、相隨、止、觀,一一對應一、二、四,並認爲數息和相隨是方法,止和觀是目的。“《安那般那守意經》中的四禅,是初禅指“數息”……二禅指的是“相隨”……叁禅就是“止”四禅是“觀”……以上的四禅,“數息”和“相隨”是方法;“止、觀”是目的。”見冉雲華《中國早期禅法的流傳及特點——慧皎、道宣所著的(習禅篇(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7期,第68頁。
〔301〕T15,P164b。
〔302〕[梁]《高僧傳
安清傳》。
〔303〕同上。
〔304〕T55,P65a。
〔305〕T55,P43b。
〔306〕《陰持入經序》,《佑錄》六。
〔307〕慧遠:《廬山出修行方便禅經統序》,T55,P46a。
〔308〕造成安世高系禅法理論、實踐兩部分如此大的史料差距,竊謂是注家,基本都是當時的文化圈、思想界的精英人物,他們用文字宏法,並將其保留下來,是他們的特長、也有其社會條件。禅法實踐者本來對文字宏法不太重視,應具社會條件較注家相對而言也難備些,所以流傳下的文字資料相對而言較少。再經漫長曆史煙雲的熏蓋,湮沒無聞,亦有可能。
〔309〕T15,P165a。
〔310〕T15,P168b。
〔311〕T25,P163c。
〔312〕T15,P163a。
〔313〕T55,P43b。
〔314〕T55,P44a。
〔315〕T17,P714b。
〔316〕T17,P714b-c。
〔317〕T17,P714b。
〔318〕T55,P43b。
〔319〕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部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