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1,491b。
〔123〕《中阿含》57经,T1,P492c。
〔124〕T2,P205c。
〔125〕《中阿含》57经,T1,P492b。
〔126〕T2,P205c。
〔127〕《中阿含》57经,T1,P492c。
〔128〕T2,P556b。
〔129〕T2,P671a。
〔130〕同上。
〔131〕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章,第一节“早期禅学概观”一段,第18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32〕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学思想研究》第一章,第19页,《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第1辑,第6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版。
〔133〕宣方:《汉魏两晋禅学研究》第一章,第一节“安世高译介的小乘禅籍及其思想”,第249页,《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第1辑,第3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版。陶静〔134〕T32,P429c。
〔135〕T2,P207a。
〔136〕吕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一讲“佛学的初传”一段,第29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137〕T2,P206b。
〔138〕《坐禅三昧经》,T15,P275a。
〔139〕T27,P134c-135a。
〔140〕T15,P216a-b。
〔141〕T28,750b。
〔142〕《修行道地经》卷五云:“何以故数?”答曰:“……入息出息生灭无常易知易见故;复次心系在数,断诸思诸觉”。T15,P273a。
〔143〕《修行道地经》卷五云:“何以故独数息?”答曰:“余观法宽难失故,数息法急易转故…数息心数不得少时他念,少时他念则失数”。T15,P275a。
〔144〕T30,P431c。
〔145〕T30,P431c。
〔146〕T29,P118a。
〔147〕T15,P216a。
〔148〕T15,P216b-c。
〔149〕T30,P431a。
〔150〕T15,P273a。
〔151〕T30,P431a。
〔152〕T30,P430c。
〔153〕T2,P582a。
〔154〕《六妙法门》云:“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舍前数法,一心依息之出入,摄心缘息。” T1,46,P549c。
〔155〕T30,P430c。
〔156〕T15,P216a-b。
〔157〕T30,P431a。
〔158〕T15,P165a。
〔159〕《清净道论》,第250页,中国佛教协会印行。
〔160〕同上。
〔161〕T28,P934a-b。
〔162〕T30,P431b。
〔163〕《清净道论》,第250页。
〔164〕T15,P309c。
〔165〕T15,P309c。
〔166〕此处是特就安那般那修习过程中出现的禅障而言,所有禅法五盖禅障略而不述。若对五盖禅障有兴趣者,请参阅释开弘:《五盖之研究——以四阿含、五尼柯耶为主》,中华佛学研究所1994年6月硕士论文;或见般守意十八恼,《长阿含经》第九卷(一○),第二分十上经第六;《阿
达磨集异门足论》第十二卷,五法品第六之二;《阿毗达磨法蕴足论》第五卷,静虑品第十一之一;《阿毗达磨法蕴足论》第七卷,无量品第十二;《阿毗达磨俱舍论》第二十卷,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二。
〔167〕T15,P165b。
〔168〕T46,P466a。
〔169〕T30,P431a。
〔170〕《安般守意经》详说有十八恼,“安般守意有十八恼,令人不随道。一为爱欲,二为恚,三为痴,四为戏乐,五为慢,六为疑,七为不受行相,八为受他人相,九为不念,十为他念,十一为不满念,十二为过精进,十三为不及精进,十四为惊怖,十五为强制意,十六为忧,十七为匆匆,十八为不度意行爱,是为十八恼。”《安般守意经》T15,P169b。
〔171〕《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T46,P524a。
〔172〕《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T46,P524b。
〔173〕诸禅经中,对于安那般那往往用六事及十六特胜来修之。此从《大安般守意经》、《修行道地经》、《坐禅三昧经》、《达磨多罗禅经》等而可知。见T15,P165a-b,P216a-217a,P275b,P276a,P309c-310b。
〔174〕《大毗婆沙论》亦未定论属止或观。““问此六息念,几是奢摩他品?几是毗钵舍那品耶”?有作是说:“前三是奢摩他品,后三是毗钵舍那品”;复有说者:“前三是毗钵舍那品,后三是奢摩他品”。如是说者,此不决定。或有一切皆是奢摩他品,或有一切皆是毗钵舍那品”。”T27,P135b。
〔175〕“安般六事”,乃依据《安般守意经》多处用安般修法对应六事。然《成实论》不主张用此六事,如论云: “此不必定,所以者何?是诸行中,不必要用数、随二法。行者但令住息中断诸觉,故若能行十六种名为具足。"T32,P356b。
〔176〕第二十二卷,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
〔177〕T15,P166b。
〔178〕T15,P216a。
〔179〕T15,P164a。
〔180〕T3,P476c。
〔181〕见这六事名目,极易让人忆记天台宗《六妙法门》中的“六妙门”一词,二者名目虽同,但《六妙法门》以大乘圆教思想来解说安般六事。本文不采用“六妙门”一词。
〔182〕宣方:《汉魏两晋禅学研究》第一章,第一节“安世高译介的小乘禅籍及其思想”,《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第1辑,第3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版。“离粗观法知息无常,此名转观。”T15,P275b。
〔183〕《阿毗达磨俱舍论》第二十二卷,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
〔184〕《达摩多罗禅经》T15,P306b。
〔185〕T15,P216b。
〔186〕《阿毗达磨俱舍论》第二十二卷,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
〔187〕T15,P163c。
〔188〕T15,P163c。
〔189〕《阿毗达磨俱舍论》第二十二卷,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
〔190〕同上
〔191〕《坐禅三昧经》,T15,P275a。
〔192〕见《佛说大安般守意经》“行道欲得止意,当知三事:一者,先观念身本何从来?但从五阴行有。断五阴不复生,譬如寄托须臾耳。二者,自当内视心中随息出入。三者,出息入息念灭时,息出小轻”。T15,P169c。
〔193〕《坐禅三昧经》T15,P275b。《安般守意经》认为不念五阴,不要意念息的出入,是为止。“但念着鼻头,五阴因缘不复念,罪断意灭亦不喘息,是为止也。”T15,P167a。这里的“止”似与观同。
〔194〕T15,P216b。
〔195〕《达摩多罗禅经》,T15,P301c。
〔196〕《阿毗达磨俱舍论》第二十二卷,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
〔197〕《达摩多罗禅经》,T15,P306c。
〔198〕详见T15,P168a。笔者疑此非为经文本身,而为早期注家对原经文的注释,因此文中处处见中土早期注经的特殊用词,如“俱堕罪也”。本经尾亦云:“此经按经首序及见经文,似是书者之错经注部分而连书者也。义当节而注之,然往往多有不可分处。故不敢擅节,以遗后贤焉!”T15,P180a。
〔199〕康僧会:《安般经序》,大15,163b。
〔200〕见安世高译:《道地经》之五十五观章,T15,226a-b。又见《佛说大安般守意经》T15,P165c。
〔201〕《坐禅三昧经》,T15,P275b。
〔202〕《坐禅三昧经》,T15,P275b。
〔203〕康僧会:《安般经序》,T15,163b;T55,P43b。
〔204〕《安般守意经》,T15,P167b。
〔205〕T15,P307c。
〔206〕《安般守意经》亦云:“恶者是为不还,亦谓前助身后助意。不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是为助身。不嫉、、恚、痴,是为助意也。”T15,P167b。
〔207〕T15,P163c。
〔208〕T15,P167c。
〔209〕《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十二,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亦有一种主张尽智才名净“有余师说,念住为初,金刚喻定为后名转,尽智等方名净”。尽智指烦恼之染污全部除尽而得之智慧。即由于完全证知四谛之理而得之智慧。亦即于无学位遍知我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而与漏尽之证得俱生的无漏智。为二智之一、十智之一。《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电子版。
〔210〕《佛说大安般守意经》,T15,P166b。
〔211〕天台宗认为这十六种法门,较适合定根多而慧性少的众生修习。“二者自有众生定根多而慧性少,为说十六特胜。慧根性少故下地不即发无漏,定性多故以具上地诸禅方得修道”。T46,P524b。
〔212〕T30,P432a。此处依《瑜伽师地论》名。
〔213〕T32,P356a-b。
〔214〕十六胜行之名相解释见《成实论》卷十四所载。
〔215〕T46,P525c。
〔216〕徐文明认为数息观又称十六特胜。徐认为:“数息时留意息之长短,自能觉知,即称自知,其中有十六自知,又称十六特胜,即自知……数息又是对应初禅的。”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学思想研究》第21页,《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第1辑,第6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版。不知徐文明此说依何经论?依“…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