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P16

  ..续本文上一页数息又是对应初禅的”一段,窃揣可能依《安般守意经》中《康僧会序》推论得出,《康僧会序》曾云:“是以行寂:系念着息,数一至一,十数不误,意定在之。小定三日,大定七日,既然无念,怕(泊)然若死-谓之一禅。”二者文理相对照,徐说有可能是依康序推论得出。此处不循此说。

  〔217〕《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七卷,T30,P432a。

  〔218〕《坐禅三昧经》,T15。

  〔219〕T2,P206a。

  〔220〕《杂阿含》807经,T2,P207a。

  〔221〕《杂阿含》810经,T2,P208a-b。

  〔222〕《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七卷,T30,P432a。

  〔223〕T15,P276a。

  〔224〕天台宗亦有十六特胜的名次,与此处不同,有意者参阅《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T46,P525b。

  〔225〕T15,P276a。

  〔226〕《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七卷,T30,P432a。

  〔227〕《杂阿含》810经,T2,P208a-b。

  〔228〕T25,P180b。

  〔229〕T7,P1060a。

  〔230〕T25,P304a。

  〔231〕《大般若经》第五九二卷,T7,P1064c。

  〔232〕《大般若经》第一九一卷,T7,P1057a。

  〔233〕《大般若经》第五九二卷,T7,P1064c。

  〔234〕菩萨修定为何不可生到色、无色界相应的诸天。此处依《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将色界、无色界定为“八难之一”的“长寿天”。因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一部大乘菩萨的经典,若菩萨生到色界天就没有因缘修六度万行了,就此而言,亦谓之“难”。T7,P1065a。释明昊认为无色界是八难之一的“长寿天”,而色界则不是。“长寿天”一词之定义,释明昊认为有广狭之分。狭义是指无想天,广义则包括无色界。理由是:若根据“八难”的“难”的定义,是指没有遇佛修行,或听闻正法的情况而说;但在欲界与色界诸天是没有此种疑问的,而《清净道论》甚至将生到色界天认为是一种“胜有”。故不将欲界及色界诸天认为是“难”。见释明昊:《初探菩萨修习禅定不生长寿天的善巧方便》,《福严会讯》,2004年1月。

  〔235〕T14,P734b。

  〔236〕T16,P228a。

  〔237〕至于菩萨若与般若相应了,一期生命结束后,究竟生到何处之问题?约有四种情况:第一种会不停地从一佛国到另一佛国去,他们会经常遇到诸佛,始终不离诸佛。第二种会被禅定的业力引生到长寿天。原因是此类菩萨慈心较弱,在入、住、出禅定时,易耽于禅乐,少意念众生。第三类能舍诸定,不随定力而生长寿天,而生欲界,但是是在不善心的状态下舍禅宗而生欲界的。第四类是证得菩萨道的圣者,能住十八空之中,故临命终时悲悯众生,发愿生其他佛国净土,以便能继续与般若相应。详见《大般若经》第二卷,T8,P225b。《大智度论》第三十八卷,T25,P338c-339a、b。

  〔238〕T17,P714b。

  〔239〕T15,P285a。

  〔240〕T25,P163c。

  〔241〕T55,P43a。

  〔242〕T15,P309b。

  〔243〕《达摩多罗禅经》,T15,P309a-b。

  〔244〕遍查诸经论,无“无极慧”一词。

  〔245〕T15,P227c。

  〔246〕T7,P1060b。

  〔247〕《大般若经》第五九一卷,T7,P1057a。

  〔248〕《安般守意经序》,T55,P44a。

  〔249〕T15,P228a。

  〔250〕T15,P228a。

  〔251〕T15,P227b。

  〔252〕T15,P300a。

  〔253〕《思惟略要法》云:“又观淫怒痴法即是实相,何以故?是法不在内,不在外。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若在外,则无所住;若无所住,亦无生灭,空无所有,清净无为,是名淫怒痴实相观也”。T15,P300a。

  〔254〕T15,P300a。

  〔255〕此处循学术界一般之观点(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卷。

  〔256〕此处循吕氏说,参阅吕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283页。汤用彤认为无确定数,约三十余部经。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43-44页。

  〔257〕《十二门经序》,《佑录》六。

  〔258〕《阴持入经序》,《佑录》六。

  〔259〕《安般序》,《佑录》六。数者即是指《阿毗达磨》之事。印度佛教徒对佛法综合解释,合诸门分析,或法数分类,如《长阿含》中之《众集》、《十上》、《增一》诸经已具后来对法藏之形式。其后敷宣佛法,为听者方便,分门记数,以相发明。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44页,北大出版社1997年版。

  〔260〕T55,P43b。

  〔261〕T55,P43b-c。

  〔262〕T3,P899b-c。

  〔263〕此处“中土早期”,笔者拟定为汉魏二朝。

  〔264〕安世高一系禅法能在中土初期得以主流地位的流传,不但与安世高一系学人的努力有关,而且与安那般那易所特有的易传分不开的,略而言之:第一是数息观本身的简易性。(1)作为修定的基本方法,它入手比较容易,只需要静心敛意,专注于呼吸,不久便可以获得较高层次的定;(2)数息观的进展比较缓慢,因而不太会导致很危险的偏差。第二是数息观与本土固有的养生术,特别是呼吸吐纳术颇有相似之处。如汉末荀悦《申鉴》卷三曰:“夫人善养性者无常术,得其和而已矣。邻脐二寸谓之关。关者所以关藏呼吸之气,以禀授四气也。故长气者亦关息。气短者者,其息稍升,其脉稍促,其神稍越。至于以眉息而气舒,其神稍专,至于以关息而气衍矣,故道者常至气于关,是惟术。"

  〔265〕即使宣方《汉魏两晋禅学研究》有关安那般那内容较前贤多,但着重论述中土早期以黄老之学对安那般那理解、诠释。详见宣方:《汉魏两晋禅学研究》第二章,第一节,《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第1辑,第3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版。

  〔266〕T15,P173a。

  〔267〕T15,P165a。

  〔268〕T15,P163c。

  〔269〕同上。

  〔270〕同上。

  〔271〕同上。

  〔272〕同上。

  〔273〕同上。

  〔274〕T15,P163c-164a。

  〔275〕T15,P164a。

  〔276〕同上。

  〔277〕同上。

  〔278〕T15,P164a。

  〔279〕此处不循宣方说,宣方认为此说应予保留。参阅宣方:《汉魏两晋时期中国对禅修次第的认识》,《2001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23页。

  〔280〕且符合“禅”之“弃恶”义。《佛光大词典》云:“禅,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此中“弃恶”特别与这二种解释中的概念相通。就此而言,第五、第六这二种解释应与保留。

  〔281〕T15,P163a-b。

  〔282〕T15,P165b。

  〔283〕同上。

  〔284〕T15,P167a。

  〔285〕遍寻“禅”的各种解释,略与“弃恶”相通。但是为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

  〔286〕清宁子注:《老子道德经通解》第40页,鹭江出版社200年版。

  〔287〕T15,P63a。

  〔288〕清宁子注:《老子道德经通解》第46页。

  〔289〕如竺法雅、康僧朗主张“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高僧传竺法雅传》。

  〔290〕《阴持入经序》,《佑录》六。

  〔291〕《安般序》,《佑录》六。

  〔292〕《十二门经序》,《佑录》六。

  〔29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六章,北大出版社1997年版。

  〔294〕冉云华:《中国早期禅法的流传及特点——慧皎、道宣所著的〈习禅篇〉研究》,《华冈佛学学报》第7期,第72页。

  〔295〕见宣方:《汉朝中国对禅修次第的认识——以〈安般守意经〉之注疏为中心的考察》,《2001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此说似有相当可能,此处参考部分宣氏观点。

  〔296〕《阿毗达磨俱舍论》第二十二卷,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

  〔297〕《达摩多罗禅经》,T15,P306b。

  〔298〕T15,P216b。

  〔299〕《阿毗达磨俱舍论》第二十二卷,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

  〔300〕后人对此段资料未加考辨,用而见尤,欲益反损。如徐文明据《康僧会序》中的数息、相随、止、观,一一对应一、二、四禅说明中土安般六事修习。参阅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学思想研究》第21-26页,《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第一辑第六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4年版。冉云华把数息、相随、止、观,一一对应一、二、四,并认为数息和相随是方法,止和观是目的。“《安那般那守意经》中的四禅,是初禅指“数息”……二禅指的是“相随”……三禅就是“止”四禅是“观”……以上的四禅,“数息”和“相随”是方法;“止、观”是目的。”见冉云华《中国早期禅法的流传及特点——慧皎、道宣所著的(习禅篇(研究》,《华冈佛学学报》第7期,第68页。

  〔301〕T15,P164b。

  〔302〕[梁]《高僧传

  安清传》。

  〔303〕同上。

  〔304〕T55,P65a。

  〔305〕T55,P43b。

  〔306〕《阴持入经序》,《佑录》六。

  〔307〕慧远:《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T55,P46a。

  〔308〕造成安世高系禅法理论、实践两部分如此大的史料差距,窃谓是注家,基本都是当时的文化圈、思想界的精英人物,他们用文字宏法,并将其保留下来,是他们的特长、也有其社会条件。禅法实践者本来对文字宏法不太重视,应具社会条件较注家相对而言也难备些,所以流传下的文字资料相对而言较少。再经漫长历史烟云的熏盖,湮没无闻,亦有可能。

  〔309〕T15,P165a。

  〔310〕T15,P168b。

  〔311〕T25,P163c。

  〔312〕T15,P163a。

  〔313〕T55,P43b。

  〔314〕T55,P44a。

  〔315〕T17,P714b。

  〔316〕T17,P714b-c。

  〔317〕T17,P714b。

  〔318〕T55,P43b。

  〔31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