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P15

  ..續本文上一頁1,491b。

  〔123〕《中阿含》57經,T1,P492c。

  〔124〕T2,P205c。

  〔125〕《中阿含》57經,T1,P492b。

  〔126〕T2,P205c。

  〔127〕《中阿含》57經,T1,P492c。

  〔128〕T2,P556b。

  〔129〕T2,P671a。

  〔130〕同上。

  〔131〕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第一章,第一節“早期禅學概觀”一段,第18頁,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32〕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學思想研究》第一章,第19頁,《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第1輯,第6冊,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版。

  〔133〕宣方:《漢魏兩晉禅學研究》第一章,第一節“安世高譯介的小乘禅籍及其思想”,第249頁,《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第1輯,第3冊,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版。陶靜〔134〕T32,P429c。

  〔135〕T2,P207a。

  〔136〕呂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一講“佛學的初傳”一段,第29頁,中華書局1998年版。

  〔137〕T2,P206b。

  〔138〕《坐禅叁昧經》,T15,P275a。

  〔139〕T27,P134c-135a。

  〔140〕T15,P216a-b。

  〔141〕T28,750b。

  〔142〕《修行道地經》卷五雲:“何以故數?”答曰:“……入息出息生滅無常易知易見故;複次心系在數,斷諸思諸覺”。T15,P273a。

  〔143〕《修行道地經》卷五雲:“何以故獨數息?”答曰:“余觀法寬難失故,數息法急易轉故…數息心數不得少時他念,少時他念則失數”。T15,P275a。

  〔144〕T30,P431c。

  〔145〕T30,P431c。

  〔146〕T29,P118a。

  〔147〕T15,P216a。

  〔148〕T15,P216b-c。

  〔149〕T30,P431a。

  〔150〕T15,P273a。

  〔151〕T30,P431a。

  〔152〕T30,P430c。

  〔153〕T2,P582a。

  〔154〕《六妙法門》雲:“爾時行者,應當放數修隨…舍前數法,一心依息之出入,攝心緣息。” T1,46,P549c。

  〔155〕T30,P430c。

  〔156〕T15,P216a-b。

  〔157〕T30,P431a。

  〔158〕T15,P165a。

  〔159〕《清淨道論》,第250頁,中國佛教協會印行。

  〔160〕同上。

  〔161〕T28,P934a-b。

  〔162〕T30,P431b。

  〔163〕《清淨道論》,第250頁。

  〔164〕T15,P309c。

  〔165〕T15,P309c。

  〔166〕此處是特就安那般那修習過程中出現的禅障而言,所有禅法五蓋禅障略而不述。若對五蓋禅障有興趣者,請參閱釋開弘:《五蓋之研究——以四阿含、五尼柯耶爲主》,中華佛學研究所1994年6月碩士論文;或見般守意十八惱,《長阿含經》第九卷(一○),第二分十上經第六;《阿

  達磨集異門足論》第十二卷,五法品第六之二;《阿毗達磨法蘊足論》第五卷,靜慮品第十一之一;《阿毗達磨法蘊足論》第七卷,無量品第十二;《阿毗達磨俱舍論》第二十卷,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二。

  〔167〕T15,P165b。

  〔168〕T46,P466a。

  〔169〕T30,P431a。

  〔170〕《安般守意經》詳說有十八惱,“安般守意有十八惱,令人不隨道。一爲愛欲,二爲恚,叁爲癡,四爲戲樂,五爲慢,六爲疑,七爲不受行相,八爲受他人相,九爲不念,十爲他念,十一爲不滿念,十二爲過精進,十叁爲不及精進,十四爲驚怖,十五爲強製意,十六爲憂,十七爲匆匆,十八爲不度意行愛,是爲十八惱。”《安般守意經》T15,P169b。

  〔171〕《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T46,P524a。

  〔172〕《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T46,P524b。

  〔173〕諸禅經中,對于安那般那往往用六事及十六特勝來修之。此從《大安般守意經》、《修行道地經》、《坐禅叁昧經》、《達磨多羅禅經》等而可知。見T15,P165a-b,P216a-217a,P275b,P276a,P309c-310b。

  〔174〕《大毗婆沙論》亦未定論屬止或觀。““問此六息念,幾是奢摩他品?幾是毗缽舍那品耶”?有作是說:“前叁是奢摩他品,後叁是毗缽舍那品”;複有說者:“前叁是毗缽舍那品,後叁是奢摩他品”。如是說者,此不決定。或有一切皆是奢摩他品,或有一切皆是毗缽舍那品”。”T27,P135b。

  〔175〕“安般六事”,乃依據《安般守意經》多處用安般修法對應六事。然《成實論》不主張用此六事,如論雲: “此不必定,所以者何?是諸行中,不必要用數、隨二法。行者但令住息中斷諸覺,故若能行十六種名爲具足。"T32,P356b。

  〔176〕第二十二卷,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一。

  〔177〕T15,P166b。

  〔178〕T15,P216a。

  〔179〕T15,P164a。

  〔180〕T3,P476c。

  〔181〕見這六事名目,極易讓人憶記天臺宗《六妙法門》中的“六妙門”一詞,二者名目雖同,但《六妙法門》以大乘圓教思想來解說安般六事。本文不采用“六妙門”一詞。

  〔182〕宣方:《漢魏兩晉禅學研究》第一章,第一節“安世高譯介的小乘禅籍及其思想”,《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第1輯,第3冊,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版。“離粗觀法知息無常,此名轉觀。”T15,P275b。

  〔183〕《阿毗達磨俱舍論》第二十二卷,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一。

  〔184〕《達摩多羅禅經》T15,P306b。

  〔185〕T15,P216b。

  〔186〕《阿毗達磨俱舍論》第二十二卷,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一。

  〔187〕T15,P163c。

  〔188〕T15,P163c。

  〔189〕《阿毗達磨俱舍論》第二十二卷,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一。

  〔190〕同上

  〔191〕《坐禅叁昧經》,T15,P275a。

  〔192〕見《佛說大安般守意經》“行道欲得止意,當知叁事:一者,先觀念身本何從來?但從五陰行有。斷五陰不複生,譬如寄托須臾耳。二者,自當內視心中隨息出入。叁者,出息入息念滅時,息出小輕”。T15,P169c。

  〔193〕《坐禅叁昧經》T15,P275b。《安般守意經》認爲不念五陰,不要意念息的出入,是爲止。“但念著鼻頭,五陰因緣不複念,罪斷意滅亦不喘息,是爲止也。”T15,P167a。這裏的“止”似與觀同。

  〔194〕T15,P216b。

  〔195〕《達摩多羅禅經》,T15,P301c。

  〔196〕《阿毗達磨俱舍論》第二十二卷,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一。

  〔197〕《達摩多羅禅經》,T15,P306c。

  〔198〕詳見T15,P168a。筆者疑此非爲經文本身,而爲早期注家對原經文的注釋,因此文中處處見中土早期注經的特殊用詞,如“俱墮罪也”。本經尾亦雲:“此經按經首序及見經文,似是書者之錯經注部分而連書者也。義當節而注之,然往往多有不可分處。故不敢擅節,以遺後賢焉!”T15,P180a。

  〔199〕康僧會:《安般經序》,大15,163b。

  〔200〕見安世高譯:《道地經》之五十五觀章,T15,226a-b。又見《佛說大安般守意經》T15,P165c。

  〔201〕《坐禅叁昧經》,T15,P275b。

  〔202〕《坐禅叁昧經》,T15,P275b。

  〔203〕康僧會:《安般經序》,T15,163b;T55,P43b。

  〔204〕《安般守意經》,T15,P167b。

  〔205〕T15,P307c。

  〔206〕《安般守意經》亦雲:“惡者是爲不還,亦謂前助身後助意。不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绮,是爲助身。不嫉、、恚、癡,是爲助意也。”T15,P167b。

  〔207〕T15,P163c。

  〔208〕T15,P167c。

  〔209〕《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二十二,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一。亦有一種主張盡智才名淨“有余師說,念住爲初,金剛喻定爲後名轉,盡智等方名淨”。盡智指煩惱之染汙全部除盡而得之智慧。即由于完全證知四谛之理而得之智慧。亦即于無學位遍知我已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而與漏盡之證得俱生的無漏智。爲二智之一、十智之一。《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版。

  〔210〕《佛說大安般守意經》,T15,P166b。

  〔211〕天臺宗認爲這十六種法門,較適合定根多而慧性少的衆生修習。“二者自有衆生定根多而慧性少,爲說十六特勝。慧根性少故下地不即發無漏,定性多故以具上地諸禅方得修道”。T46,P524b。

  〔212〕T30,P432a。此處依《瑜伽師地論》名。

  〔213〕T32,P356a-b。

  〔214〕十六勝行之名相解釋見《成實論》卷十四所載。

  〔215〕T46,P525c。

  〔216〕徐文明認爲數息觀又稱十六特勝。徐認爲:“數息時留意息之長短,自能覺知,即稱自知,其中有十六自知,又稱十六特勝,即自知……數息又是對應初禅的。”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學思想研究》第21頁,《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第1輯,第6冊,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版。不知徐文明此說依何經論?依“…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