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學菩提心劄記六則(趙奉心)

  修學菩提心劄記六則

  編輯:趙奉心

  來源:閩南佛學

  一、圓教的發心方法

   “初發心時即成正覺”,乃《華嚴經》之極說,絕非叁言兩語所能說清。

  漢傳佛教將大乘教法判爲四教——始教、終教、頓教和圓教,通常將天臺宗和華嚴宗判爲一乘圓教,即圓滿的教法。初發心即成佛之說,只有圓教中才有闡說,這種教法可能算得上難信之中最難信者了。

  需要指出的是,發心即成佛之中的發心,與通常所說之行願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和叁摩地菩提心以及無上瑜伽部中的菩提心均不相同。這種圓教的發心方法,《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中有詳細開示,圓教之教理華嚴宗祖師多有論述。常常有人將華嚴宗的教理看成脫離實修的空談,但我個人認爲華嚴教理實爲教授學人生,起對一乘圓教不共信心的方便,這種信心一旦生起,則發心即成正覺。因此本人認爲,一乘圓教難在信而不難在行。

  《大正藏·諸宗部》中收錄之青丘沙門見登所集《華嚴一乘成佛妙義》,對發心即成佛的原理有詳細論述。《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實乃對發心即成佛之發心方法的殊勝教授,如願由此深入者,建議對此品經下大功夫。

  若將菩提心稱爲金剛種子,將除圓教發心之外的發心比爲種子,種子種下後,尚需澆水施肥等過程(喻顯密修行方便)才能結果;但圓教之發心似乎是種子生成時同時結果,但切勿忘記,種子生成需要無量福智因緣。我個人認爲,發心即成佛與不修成佛(指佩帶成佛或聽聞成佛)並不是一回事,所謂發心就是修行。因爲特殊的發心方法,可以速疾積累成佛資糧,故與阿底峽尊者之說不矛盾。

  從《華嚴經》中可以看出,確有頓修頓證的法門,如“初發心功德品”所述。只是這種發心的動機、所緣,相對我等初學者來說甚難把握。依個人之見,如果把這種頓修的法門視爲正行的話,則進入正行的前行是必不可少的。

  衆生雖叁身本具,但要使本具之叁身生起現行,沒有足夠的福智資糧是萬萬辦不到的。而福智資糧的積累速度,應隨衆生心量和方便的不同而有差異。如卡盧仁波切開示:

  按照大乘的方式,我們應該將想念誦咒語的人聚集起來。由全體中的每個人念誦咒語,其效力將會加總。對于念誦一億遍咒語來說,這是一種較快的方式,但仍需要很長的時間。不過,就金剛乘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持靜,將自己觀想爲觀音菩薩的一萬個或十萬個化身,想著他們確實在場,並不斷念誦咒語。假如懷著虔信來進行此項修行,整個過程將可在數小時或數天完成。多樣的交通工具,具備這些在效率上有所差異的不同方式,以供人們選擇。

  一乘圓教教理的核心是事事無礙,依據這一教理“設計”的發心技巧,其積累資糧的速度要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用《華嚴經》的話說就是:“乃至才發心時即成正覺。”

  發心即成佛之教授甚難起信。本人在論壇上所發第一帖,即是見人對此教授懷疑而出不敬語,深懼其人因此造大口業,而出言相勸:“疑心可存,萬勿誹謗。”以此因緣參加論壇討論至今,一發不可收拾。時至今日,本人對在論壇上討論此話題還心有余悸,唯恐有人對此法義出不敬語而造惡業。漢地古德論著裏藏有珍貴之寶藏,如有興趣不妨前往尋寶,相信您定不會空手而歸。

  二、關于《初發心功德品》

  《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法義的確深奧難懂,對此品有特殊興趣者不妨嘗試以下兩門:陶靜1、信門:經中開示,此經爲一切如來共同宣說,功德無量無邊,乃至才發心時即成正覺。行者以深信心隨順經中開示的發心動機,努力作意思維,如經中所言:“叁世疑網悉已除,于如來所起淨信,以信得成不動智,智清淨故解真實。”由此可見,不動的智慧可以依信而成就。本人對此品經的修習,便是以深信心爲向導而深入。

  2、解門:此品經意若依漢地判教,應屬一乘圓教,甚深甚深。杜順大師《華嚴五教止觀》爲一條進入的門徑。若行者于中觀正見有相當基礎,可直接研習其中的華嚴叁昧門。智大師的《華嚴五教止觀》講解亦可參考。不過即使有講解參考,華嚴奧義亦甚難體會,這可能是華嚴宗不振的原因。

  本人現在每日讀誦此品經,依經思維菩提心的功德,校正自己的發心動機,體會法界之無礙本相,接受十方諸佛的加持,如經中所言:“叁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心,悉以叁昧陀羅尼,神通變化共莊嚴”。

  叁、發心清晰程度的確定

   下面這句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

  當行者在“如”或者緣與“諸法實相”相似的所緣時,心行上的開展與藥師一致,雖未證得藥師的全部功德,然對此法在深度和廣度上皆無疑異,必然徹證佛果,可以稱之爲如實。

  心之所緣的確定,是修行中極爲重要的內容。菩提心的所緣,就是如來的所有悲心、智慧和功德。我等初學佛時,對如來的一切功德不可能有徹底清晰的了解,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這就是如來有圓滿利益衆生的能力,獲得這種能力就是我們的目標。此時,我們心中的目標雖然有明確的方向性,但顯然不夠清晰,這時種種修行方便和助道之法便不可缺少。(上師瑜伽便是一種殊勝的修行方便,當行人對上師的信心圓滿堅固時,自心與上師之心完全融合,這正是上師瑜伽的心要。)

  有一類衆生,其根性喜歡在初發菩提心時就盡量將目標“清晰化”。但這種“清晰化”面臨著一個困難,因爲“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對我等凡夫乃至大菩薩來說,絕對“清晰化”是根本不可能的。那麼,是否存在某種程度的相對“清晰化”?如來慈悲,在《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中給出了答案。在這裏,發心的所緣比通常發心的所緣要“清晰”(同時也複雜)得多。發心清晰化雖然增加了發心這一環節的困難,卻減少了對發心後修持方便和種種助道法的依賴,對適宜根性者乃至僅依靠此發心一法,才發心時便可成等正覺。

  由此可以看出,發心的清晰程度與對修持方便的依賴似乎存在著“反比例”關系。

  四、才發心時,即能熄滅

   一切世界諸惡道苦對“才發心時,即能熄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這句經文,我的理解大概這樣:

  1、《初發心功德品》中的“初發心”,與通常發菩提心教授中的“初發心”並不相同。此處之“初發心”是直接緣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的華嚴法界和如來特有之十力而發心,故具有不共之功德。

  2、雖然如此,單從字面上理解“才發心時,即能熄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還是有困難。

  佛經中常有如來放光救度惡道衆生的記載。惡道衆生蒙佛力加被,或有大苦減輕者,或有痛苦暫息者,或有出離惡道投生善道者,或有往生佛國者。如來于一切衆生平等普度,並不存在種種分別,爲何衆生所獲利益不同呢?根本原因在于衆生的業力。因此,我們應該這樣理解:如來具有圓滿的利生能力,但這種能力的發揮程度則依于衆生的業力。回頭再看上述經文,可以理解爲:按照此處教授發心的菩薩,便有能力熄滅一切世界中與此菩薩因緣成熟的諸惡道衆生的苦。

  《華嚴經》中普賢菩薩對如來功德的贊頌,可以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佛法是因緣法。

  佛智廣大同虛空 普遍一切衆生心

   悉了世間諸妄想 不起種種異分別

   一念悉知叁世法 亦了一切衆生根

  譬如善巧大幻師 念念示現無邊事

  隨衆生心種種行 往昔諸業誓願力

  令其所見各不同 而佛本來無動念

  或有處處見佛坐 充滿十方諸世界

  或有其心不清淨 無量劫中不見佛

  或有信解離驕慢 發意即得見如來

  或有谄诳不淨心 億劫尋求莫值遇

  或一切處聞佛音 其音美妙令心悅

  或有百千萬億劫 心不淨故不聞者

  或見清淨大菩薩 充滿叁千大千界

  皆已具足普賢行 如來于中俨然坐……

  五、關于“大悲周遍”

  關于“大悲周遍”、“同體大悲”與“大悲法充遍虛空”,的確不易把握。菩薩乘與聲聞乘的最大區別,在于是否有周遍的大悲。我等立志修學大乘者,皆不欲舍棄衆生而求個人解脫,但如何將有限的悲心平等擴大至一切有情,確實是大乘修學的基礎和關鍵。因此,我非常願意與大家交流這方面的學習心得。

  走上解脫道路的行者,無一例外都對各自身心的苦深有體驗,但要將爲自己解脫而修行的心,擴展到爲利益一切有情而修行卻並非易事。我等初學有時雖有此願,但常感心力不夠,有些人知難而退,退至二乘。有沒有善巧方便可以幫助欲修學大乘者度過此難關?答案是肯定的,這一善巧方便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佛說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中開示:

  複次,須菩提!譬如有人乘船入海,船忽破壞,是人若不取彼浮囊,或木或板等,當知是人,即于中路沒水而死,由此因緣不到彼岸。須菩提!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信有忍,有愛有欲,有解有行,有喜有樂,有舍有精進,有尊重,有深心,有淨心,離放逸不散亂。雖具如是功德,若不得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所護念者,是菩薩即不能成就一切智果,于其中路有所退失。須菩提!雲何名爲中路?又複退失何法?須菩提,中路者所謂聲聞緣覺之地,所退失者謂一切智果。

  這一開示告訴我們,若有人對無上菩提有信、有忍、有愛、有欲、有解、有行、有喜、有樂、有舍、有精進、有尊重、有深心、有淨心、離放逸、不散亂,雖然如是,若不得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所護念,還是不能成就佛果,而退失至聲聞緣覺的二乘之地。該經中還說:

  又如世間百二十歲老人,忽于一時爲彼風癀痰蔭諸病侵惱,以是因緣忍苦于床。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若時無人扶侍,當能從床而自起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須菩提,是人設或能從床…

《修學菩提心劄記六則(趙奉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