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學菩提心劄記六則(趙奉心)▪P2

  ..續本文上一頁起,亦不能行一裏二裏乃至由旬。何以故?已爲老病所侵惱故。須菩提!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信有忍,乃至離放逸不散亂。雖具如是功德,若不得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所護念者。當知是菩薩,于其中路有所退失,墮于聲聞緣覺之地,不能成就一切智果。又須菩提,而彼百二十歲老人,雖複有疾忍苦于床。若時有二力士,來謂其言:我等二人各于左右扶侍于汝,汝速當起隨有所往,令汝得至,勿憂中路有所退失。時老病人受其語故,能從床起隨往得至。須菩提!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信有忍乃至離放逸不散亂。具足如是功德已,複得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所護念者。當知是菩薩于其中路無所退失,不墮聲聞緣覺之地,即能成就一切智果。   這一比喻說明,發菩提心而未得般若波羅蜜多護持的行者,如同有病臥床的一百二十歲老人,無法遠行。而般若波羅蜜多猶如左右扶侍老人的兩位力士,可使老人順利到達目的地——圓滿佛果。由此可見般若波羅蜜多對發心修學大乘者的重要性。

  那麼,般若波羅密多如何幫助我等初學克服菩薩道難行、大悲心難起的畏難心理?請看該經中的以下開示:

  爾時,尊者舍利子白須菩提言:如我解尊者須菩提所說義,菩薩即是無生法。若如是者,雲何菩薩爲利衆生故,有難行行及難行想?須菩提言:舍利子!我不欲令菩薩摩诃薩有難行行及難行想。何以故?若有難行想即不能利益無量無數衆生。若于一切衆生,生易想、樂想、父想、母想及彼子想,如是即能利益無量無數衆生。菩薩摩诃薩于一切衆生當生如是想,我于一切時、一切處,解脫一切苦,一切衆生亦如是。于一切時、一切處,解脫一切苦,于一切處不舍衆生,普令衆生解脫苦蘊,于諸心意不生過失。菩薩摩诃薩于諸衆生若生如是心,即無難行行無難行想。舍利子,菩薩摩诃薩應生如是心:如我于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種,畢竟無所有不可得故。彼一切法于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種,亦畢竟無所有不可得。如是即于內外一切法生無所有想。若菩薩摩诃薩以如是心行,即無難行行無難行想。

  這一段開示的大意是,須菩提說,我不欲令菩薩對菩薩道有難行的想法。何以故?若有難行想即不能利益無量無數衆生。若對菩薩道生容易想、生快樂想,對衆生生父想、母想及自己的孩子想,如是即能利益無量無數衆生。菩薩摩诃薩應于一切衆生生如是想:我于一切時一切處解脫一切苦,一切衆生亦于一切時一切處解脫一切苦。菩薩摩诃薩應于一切處不舍衆生,普令衆生解脫苦蘊。菩薩摩诃薩于諸衆生若生如是心,即不會對菩薩行生起難行的想法。菩薩摩诃薩應生如是心:如自身心自性畢竟無所有不可得故,一切法之自性亦畢竟無所有不可得。如是即于內外一切法之自性生無所有想,若菩薩摩诃薩以如是心行,即無難行行無難行想。進一步分析,上述開示大致可分爲兩部分:

  1、菩薩應對衆生生父想、母想及自己的孩子想。

  如果我們知道在無窮的輪回中,一切衆生都曾做過自己的父親、母親和孩子,利益無量無數衆生,就是利益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只要是對父母孩子有利的事,再苦心裏也不會覺得苦,這是克服對菩薩道畏難心理的方便之一。金洲大師所傳授的菩提心七支修法(知母、念恩、報恩等)便可視爲對衆生生母想的具體細化。

  2、自我的解脫就是一切衆生的解脫。

  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入此不可思議境界的門徑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宣說:

  菩薩摩诃薩應生如是心,如我于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種。畢竟無所有不可得故。彼一切法于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種,亦畢竟無所有不可得。如是即于內外一切法生無所有想。

  但爲何菩薩于內外一切法生無所有想,便可契入“我于一切時、一切處、解脫一切苦,一切衆生亦如是,于一切時、一切處、解脫一切苦”的奇妙境界?對此,本人是這樣理解的:自我及一切衆生皆爲緣起法,緣起法之自性了不可得。故一切法之法性即是無爲不可分別之真如。因爲自我及一切衆生的本性皆爲不可分別之真如,所以自我及衆生無二無別——我即衆生,衆生即我。如華嚴祖師杜順大師所說:“性即無爲不可分別,隨其大小性無不圓,一切亦即全性爲身,是故全彼爲此。”《首楞嚴叁昧經》中雲:“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別。我等不離是如,魔界相即是佛界相,魔界法佛界法不二不別。”此處“如”即爲“真如”義。正因爲法性真如的不可分別性,一切法皆無二無別,乃至魔界就是佛界。由此可知,自我的解脫就是一切衆生的解脫,因爲自我就是一切衆生。

  菩薩于我即衆生、衆生即我獲得定解,同時心中“于一切處不舍衆生,普令衆生解脫苦蘊”,則自我所修的功德自然回向一切衆生,因衆生即我故;同時衆生所感之苦果自然願爲代受,因我即衆生故。如是隨著修行的深入,我人衆生等相逐漸淡薄,平等大悲心逐漸濃烈。由此可見,般若波羅蜜多確實是將我等有限的悲心,平等擴大至一切有情的殊勝方便。陶靜寂天菩薩所傳之自他互換的菩提心修法,與上述修法有相同的意趣。如果有利益衆生的願望,再加上般若波羅蜜多的護持,生起大悲心、修行菩薩道並非高不可攀,這就是如來對我們的開示。願我們一起努力吧!

  六、關于“愛見大悲”

  如何以智慧看待衆生的痛苦,而使自心不爲“悲魔”所控?在此,談幾點個人的看法。關于“悲魔”,《楞嚴經》在談到修行禅定可能遇到的種種障礙時有如下相關開示:陶靜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過分,忽于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虻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此名功用抑摧過越,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上述經文中的“悲”,古德開示爲“憂悲”之意。經文大意爲:行者因于禅定中內抑過分,憂悲的種子忽然現起,見種種衆生,皆如自己所生之子,因憐憫而流淚。若處理得當,這一現象會慢慢消失;若處理不當,則憂悲的情緒使行人不能自拔,無法解脫。可見,此“悲魔”之悲乃“憂悲”,而非欲拔衆生苦之“悲”。

  與大悲有關的另一個可能引起疑惑的詞是“愛見大悲”。《維摩诘所說經》中宣說:陶靜彼有疾菩薩應複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衆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于諸衆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于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爲愛見之所覆也。

  關于愛和見,《大智度論》中說:“煩惱有二種:一屬愛,二屬見。”古德開示,迷事之惑名愛,迷理之惑名見。如貪欲恚等爲迷事之惑,我見邪見等爲迷理之惑。因此愛見大悲,即是煩惱或迷惑攝持下的大悲。

  《維摩诘經》中開示:菩薩因觀“如我此病非真非有,衆生病亦非真非有”,因此應舍離于諸衆生所起之愛見大悲。依本人淺見,此處所應舍離之愛見大悲,其主要所指是其中的愛見,而不是大悲。因爲舍離愛見,即是斷除客塵煩惱。該經緊接著就說:“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無大悲心者根本不能稱爲菩薩。

  如何對待愛見大悲,對行人的修持關系極大。在本人接觸的同修中,因聽說應舍離愛見大悲,並未舍離愛見,而先舍離大悲者,不乏其人。本人認爲,愛見大悲對大乘道的初學者來說至關重要,此愛見大悲,爲多數大乘行人的入門之因。按“叁主要道”次第修習由阿底峽尊者帶入西藏的菩提心教授(知母、念恩……悲心……菩提心)時,生起菩提心的直接因就是愛見大悲。菩提心生起之後,在菩提心的攝持下,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去除愛見,將愛見大悲轉化成無緣大悲,可能是多數大乘行人要走的路。

  回到這個問題:“如何看待衆生的痛苦,不爲“悲魔”所控?”本人認爲,欲利益衆生的悲心,是最可寶貴的大乘之根。即使其上附會了愛見,此愛見大悲亦可成爲發起殊勝菩提心的親因。修習般若波羅蜜多要對治的是愛見,絕不是大悲。

  

《修學菩提心劄記六則(趙奉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