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学菩提心札记六则(赵奉心)▪P2

  ..续本文上一页起,亦不能行一里二里乃至由旬。何以故?已为老病所侵恼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乃至离放逸不散乱。虽具如是功德,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当知是菩萨,于其中路有所退失,堕于声闻缘觉之地,不能成就一切智果。又须菩提,而彼百二十岁老人,虽复有疾忍苦于床。若时有二力士,来谓其言:我等二人各于左右扶侍于汝,汝速当起随有所往,令汝得至,勿忧中路有所退失。时老病人受其语故,能从床起随往得至。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乃至离放逸不散乱。具足如是功德已,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当知是菩萨于其中路无所退失,不堕声闻缘觉之地,即能成就一切智果。   这一比喻说明,发菩提心而未得般若波罗蜜多护持的行者,如同有病卧床的一百二十岁老人,无法远行。而般若波罗蜜多犹如左右扶侍老人的两位力士,可使老人顺利到达目的地——圆满佛果。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多对发心修学大乘者的重要性。

  那么,般若波罗密多如何帮助我等初学克服菩萨道难行、大悲心难起的畏难心理?请看该经中的以下开示: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须菩提言:如我解尊者须菩提所说义,菩萨即是无生法。若如是者,云何菩萨为利众生故,有难行行及难行想?须菩提言:舍利子!我不欲令菩萨摩诃萨有难行行及难行想。何以故?若有难行想即不能利益无量无数众生。若于一切众生,生易想、乐想、父想、母想及彼子想,如是即能利益无量无数众生。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当生如是想,我于一切时、一切处,解脱一切苦,一切众生亦如是。于一切时、一切处,解脱一切苦,于一切处不舍众生,普令众生解脱苦蕴,于诸心意不生过失。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若生如是心,即无难行行无难行想。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如我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种,毕竟无所有不可得故。彼一切法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种,亦毕竟无所有不可得。如是即于内外一切法生无所有想。若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心行,即无难行行无难行想。

  这一段开示的大意是,须菩提说,我不欲令菩萨对菩萨道有难行的想法。何以故?若有难行想即不能利益无量无数众生。若对菩萨道生容易想、生快乐想,对众生生父想、母想及自己的孩子想,如是即能利益无量无数众生。菩萨摩诃萨应于一切众生生如是想:我于一切时一切处解脱一切苦,一切众生亦于一切时一切处解脱一切苦。菩萨摩诃萨应于一切处不舍众生,普令众生解脱苦蕴。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若生如是心,即不会对菩萨行生起难行的想法。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如自身心自性毕竟无所有不可得故,一切法之自性亦毕竟无所有不可得。如是即于内外一切法之自性生无所有想,若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心行,即无难行行无难行想。进一步分析,上述开示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1、菩萨应对众生生父想、母想及自己的孩子想。

  如果我们知道在无穷的轮回中,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亲、母亲和孩子,利益无量无数众生,就是利益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只要是对父母孩子有利的事,再苦心里也不会觉得苦,这是克服对菩萨道畏难心理的方便之一。金洲大师所传授的菩提心七支修法(知母、念恩、报恩等)便可视为对众生生母想的具体细化。

  2、自我的解脱就是一切众生的解脱。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入此不可思议境界的门径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宣说:

  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如我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种。毕竟无所有不可得故。彼一切法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种,亦毕竟无所有不可得。如是即于内外一切法生无所有想。

  但为何菩萨于内外一切法生无所有想,便可契入“我于一切时、一切处、解脱一切苦,一切众生亦如是,于一切时、一切处、解脱一切苦”的奇妙境界?对此,本人是这样理解的:自我及一切众生皆为缘起法,缘起法之自性了不可得。故一切法之法性即是无为不可分别之真如。因为自我及一切众生的本性皆为不可分别之真如,所以自我及众生无二无别——我即众生,众生即我。如华严祖师杜顺大师所说:“性即无为不可分别,随其大小性无不圆,一切亦即全性为身,是故全彼为此。”《首楞严三昧经》中云:“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别。我等不离是如,魔界相即是佛界相,魔界法佛界法不二不别。”此处“如”即为“真如”义。正因为法性真如的不可分别性,一切法皆无二无别,乃至魔界就是佛界。由此可知,自我的解脱就是一切众生的解脱,因为自我就是一切众生。

  菩萨于我即众生、众生即我获得定解,同时心中“于一切处不舍众生,普令众生解脱苦蕴”,则自我所修的功德自然回向一切众生,因众生即我故;同时众生所感之苦果自然愿为代受,因我即众生故。如是随着修行的深入,我人众生等相逐渐淡薄,平等大悲心逐渐浓烈。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多确实是将我等有限的悲心,平等扩大至一切有情的殊胜方便。陶静寂天菩萨所传之自他互换的菩提心修法,与上述修法有相同的意趣。如果有利益众生的愿望,再加上般若波罗蜜多的护持,生起大悲心、修行菩萨道并非高不可攀,这就是如来对我们的开示。愿我们一起努力吧!

  六、关于“爱见大悲”

  如何以智慧看待众生的痛苦,而使自心不为“悲魔”所控?在此,谈几点个人的看法。关于“悲魔”,《楞严经》在谈到修行禅定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时有如下相关开示:陶静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上述经文中的“悲”,古德开示为“忧悲”之意。经文大意为:行者因于禅定中内抑过分,忧悲的种子忽然现起,见种种众生,皆如自己所生之子,因怜悯而流泪。若处理得当,这一现象会慢慢消失;若处理不当,则忧悲的情绪使行人不能自拔,无法解脱。可见,此“悲魔”之悲乃“忧悲”,而非欲拔众生苦之“悲”。

  与大悲有关的另一个可能引起疑惑的词是“爱见大悲”。《维摩诘所说经》中宣说:陶静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

  关于爱和见,《大智度论》中说:“烦恼有二种:一属爱,二属见。”古德开示,迷事之惑名爱,迷理之惑名见。如贪欲恚等为迷事之惑,我见邪见等为迷理之惑。因此爱见大悲,即是烦恼或迷惑摄持下的大悲。

  《维摩诘经》中开示:菩萨因观“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因此应舍离于诸众生所起之爱见大悲。依本人浅见,此处所应舍离之爱见大悲,其主要所指是其中的爱见,而不是大悲。因为舍离爱见,即是断除客尘烦恼。该经紧接着就说:“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无大悲心者根本不能称为菩萨。

  如何对待爱见大悲,对行人的修持关系极大。在本人接触的同修中,因听说应舍离爱见大悲,并未舍离爱见,而先舍离大悲者,不乏其人。本人认为,爱见大悲对大乘道的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此爱见大悲,为多数大乘行人的入门之因。按“三主要道”次第修习由阿底峡尊者带入西藏的菩提心教授(知母、念恩……悲心……菩提心)时,生起菩提心的直接因就是爱见大悲。菩提心生起之后,在菩提心的摄持下,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去除爱见,将爱见大悲转化成无缘大悲,可能是多数大乘行人要走的路。

  回到这个问题:“如何看待众生的痛苦,不为“悲魔”所控?”本人认为,欲利益众生的悲心,是最可宝贵的大乘之根。即使其上附会了爱见,此爱见大悲亦可成为发起殊胜菩提心的亲因。修习般若波罗蜜多要对治的是爱见,绝不是大悲。

  

《修学菩提心札记六则(赵奉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