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学菩提心札记六则(赵奉心)

  修学菩提心札记六则

  编辑:赵奉心

  来源:闽南佛学

  一、圆教的发心方法

   “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乃《华严经》之极说,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

  汉传佛教将大乘教法判为四教——始教、终教、顿教和圆教,通常将天台宗和华严宗判为一乘圆教,即圆满的教法。初发心即成佛之说,只有圆教中才有阐说,这种教法可能算得上难信之中最难信者了。

  需要指出的是,发心即成佛之中的发心,与通常所说之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和三摩地菩提心以及无上瑜伽部中的菩提心均不相同。这种圆教的发心方法,《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中有详细开示,圆教之教理华严宗祖师多有论述。常常有人将华严宗的教理看成脱离实修的空谈,但我个人认为华严教理实为教授学人生,起对一乘圆教不共信心的方便,这种信心一旦生起,则发心即成正觉。因此本人认为,一乘圆教难在信而不难在行。

  《大正藏·诸宗部》中收录之青丘沙门见登所集《华严一乘成佛妙义》,对发心即成佛的原理有详细论述。《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实乃对发心即成佛之发心方法的殊胜教授,如愿由此深入者,建议对此品经下大功夫。

  若将菩提心称为金刚种子,将除圆教发心之外的发心比为种子,种子种下后,尚需浇水施肥等过程(喻显密修行方便)才能结果;但圆教之发心似乎是种子生成时同时结果,但切勿忘记,种子生成需要无量福智因缘。我个人认为,发心即成佛与不修成佛(指佩带成佛或听闻成佛)并不是一回事,所谓发心就是修行。因为特殊的发心方法,可以速疾积累成佛资粮,故与阿底峡尊者之说不矛盾。

  从《华严经》中可以看出,确有顿修顿证的法门,如“初发心功德品”所述。只是这种发心的动机、所缘,相对我等初学者来说甚难把握。依个人之见,如果把这种顿修的法门视为正行的话,则进入正行的前行是必不可少的。

  众生虽三身本具,但要使本具之三身生起现行,没有足够的福智资粮是万万办不到的。而福智资粮的积累速度,应随众生心量和方便的不同而有差异。如卡卢仁波切开示:

  按照大乘的方式,我们应该将想念诵咒语的人聚集起来。由全体中的每个人念诵咒语,其效力将会加总。对于念诵一亿遍咒语来说,这是一种较快的方式,但仍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过,就金刚乘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持静,将自己观想为观音菩萨的一万个或十万个化身,想着他们确实在场,并不断念诵咒语。假如怀着虔信来进行此项修行,整个过程将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完成。多样的交通工具,具备这些在效率上有所差异的不同方式,以供人们选择。

  一乘圆教教理的核心是事事无碍,依据这一教理“设计”的发心技巧,其积累资粮的速度要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用《华严经》的话说就是:“乃至才发心时即成正觉。”

  发心即成佛之教授甚难起信。本人在论坛上所发第一帖,即是见人对此教授怀疑而出不敬语,深惧其人因此造大口业,而出言相劝:“疑心可存,万勿诽谤。”以此因缘参加论坛讨论至今,一发不可收拾。时至今日,本人对在论坛上讨论此话题还心有余悸,唯恐有人对此法义出不敬语而造恶业。汉地古德论著里藏有珍贵之宝藏,如有兴趣不妨前往寻宝,相信您定不会空手而归。

  二、关于《初发心功德品》

  《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法义的确深奥难懂,对此品有特殊兴趣者不妨尝试以下两门:陶静1、信门:经中开示,此经为一切如来共同宣说,功德无量无边,乃至才发心时即成正觉。行者以深信心随顺经中开示的发心动机,努力作意思维,如经中所言:“三世疑网悉已除,于如来所起净信,以信得成不动智,智清净故解真实。”由此可见,不动的智慧可以依信而成就。本人对此品经的修习,便是以深信心为向导而深入。

  2、解门:此品经意若依汉地判教,应属一乘圆教,甚深甚深。杜顺大师《华严五教止观》为一条进入的门径。若行者于中观正见有相当基础,可直接研习其中的华严三昧门。智大师的《华严五教止观》讲解亦可参考。不过即使有讲解参考,华严奥义亦甚难体会,这可能是华严宗不振的原因。

  本人现在每日读诵此品经,依经思维菩提心的功德,校正自己的发心动机,体会法界之无碍本相,接受十方诸佛的加持,如经中所言:“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悉以三昧陀罗尼,神通变化共庄严”。

  三、发心清晰程度的确定

   下面这句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当行者在“如”或者缘与“诸法实相”相似的所缘时,心行上的开展与药师一致,虽未证得药师的全部功德,然对此法在深度和广度上皆无疑异,必然彻证佛果,可以称之为如实。

  心之所缘的确定,是修行中极为重要的内容。菩提心的所缘,就是如来的所有悲心、智慧和功德。我等初学佛时,对如来的一切功德不可能有彻底清晰的了解,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这就是如来有圆满利益众生的能力,获得这种能力就是我们的目标。此时,我们心中的目标虽然有明确的方向性,但显然不够清晰,这时种种修行方便和助道之法便不可缺少。(上师瑜伽便是一种殊胜的修行方便,当行人对上师的信心圆满坚固时,自心与上师之心完全融合,这正是上师瑜伽的心要。)

  有一类众生,其根性喜欢在初发菩提心时就尽量将目标“清晰化”。但这种“清晰化”面临着一个困难,因为“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对我等凡夫乃至大菩萨来说,绝对“清晰化”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是否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对“清晰化”?如来慈悲,在《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中给出了答案。在这里,发心的所缘比通常发心的所缘要“清晰”(同时也复杂)得多。发心清晰化虽然增加了发心这一环节的困难,却减少了对发心后修持方便和种种助道法的依赖,对适宜根性者乃至仅依靠此发心一法,才发心时便可成等正觉。

  由此可以看出,发心的清晰程度与对修持方便的依赖似乎存在着“反比例”关系。

  四、才发心时,即能熄灭

   一切世界诸恶道苦对“才发心时,即能熄灭一切世界诸恶道苦”这句经文,我的理解大概这样:

  1、《初发心功德品》中的“初发心”,与通常发菩提心教授中的“初发心”并不相同。此处之“初发心”是直接缘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华严法界和如来特有之十力而发心,故具有不共之功德。

  2、虽然如此,单从字面上理解“才发心时,即能熄灭一切世界诸恶道苦”还是有困难。

  佛经中常有如来放光救度恶道众生的记载。恶道众生蒙佛力加被,或有大苦减轻者,或有痛苦暂息者,或有出离恶道投生善道者,或有往生佛国者。如来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并不存在种种分别,为何众生所获利益不同呢?根本原因在于众生的业力。因此,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如来具有圆满的利生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发挥程度则依于众生的业力。回头再看上述经文,可以理解为:按照此处教授发心的菩萨,便有能力熄灭一切世界中与此菩萨因缘成熟的诸恶道众生的苦。

  《华严经》中普贤菩萨对如来功德的赞颂,可以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佛法是因缘法。

  佛智广大同虚空 普遍一切众生心

   悉了世间诸妄想 不起种种异分别

   一念悉知三世法 亦了一切众生根

  譬如善巧大幻师 念念示现无边事

  随众生心种种行 往昔诸业誓愿力

  令其所见各不同 而佛本来无动念

  或有处处见佛坐 充满十方诸世界

  或有其心不清净 无量劫中不见佛

  或有信解离骄慢 发意即得见如来

  或有谄诳不净心 亿劫寻求莫值遇

  或一切处闻佛音 其音美妙令心悦

  或有百千万亿劫 心不净故不闻者

  或见清净大菩萨 充满三千大千界

  皆已具足普贤行 如来于中俨然坐……

  五、关于“大悲周遍”

  关于“大悲周遍”、“同体大悲”与“大悲法充遍虚空”,的确不易把握。菩萨乘与声闻乘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周遍的大悲。我等立志修学大乘者,皆不欲舍弃众生而求个人解脱,但如何将有限的悲心平等扩大至一切有情,确实是大乘修学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我非常愿意与大家交流这方面的学习心得。

  走上解脱道路的行者,无一例外都对各自身心的苦深有体验,但要将为自己解脱而修行的心,扩展到为利益一切有情而修行却并非易事。我等初学有时虽有此愿,但常感心力不够,有些人知难而退,退至二乘。有没有善巧方便可以帮助欲修学大乘者度过此难关?答案是肯定的,这一善巧方便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开示:

  复次,须菩提!譬如有人乘船入海,船忽破坏,是人若不取彼浮囊,或木或板等,当知是人,即于中路没水而死,由此因缘不到彼岸。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爱有欲,有解有行,有喜有乐,有舍有精进,有尊重,有深心,有净心,离放逸不散乱。虽具如是功德,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是菩萨即不能成就一切智果,于其中路有所退失。须菩提!云何名为中路?又复退失何法?须菩提,中路者所谓声闻缘觉之地,所退失者谓一切智果。

  这一开示告诉我们,若有人对无上菩提有信、有忍、有爱、有欲、有解、有行、有喜、有乐、有舍、有精进、有尊重、有深心、有净心、离放逸、不散乱,虽然如是,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还是不能成就佛果,而退失至声闻缘觉的二乘之地。该经中还说:

  又如世间百二十岁老人,忽于一时为彼风癀痰荫诸病侵恼,以是因缘忍苦于床。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若时无人扶侍,当能从床而自起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须菩提,是人设或能从床…

《修学菩提心札记六则(赵奉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