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十乘觀法的理觀和事行(心皓)▪P4

  ..續本文上一頁用,由此助開正道之理觀。 助道法門並不是每個人都要修,只有根鈍遮重的下根人才需要修習。智者大師在《止觀》中將各人的不同遮障分爲四類,即根利無遮,根利有遮,根鈍無遮和根鈍遮重。前叁種人由于自身的修習條件較優越,故不需修助道。唯有根鈍遮重者,“以根鈍故,不能即開叁解脫門;以遮重故,牽破觀心。如是義故,應須治道對破遮障,則得安穩入叁解脫門”。十乘觀法中第七對治助開詳細闡述了一些事行的助道法門。

  助道法門很多,智者大師在《止觀》中例舉了六度、五門、十二因緣觀、四觀等種種法門。在十境的第二觀煩惱境中,他提到十二種修習對治法門:

  若遮障重,當修助道,既解惑相,持便應索。撥外貪欲起,以不淨助;內貪欲起,以背舍助;內外貪欲起,以勝處助;違法嗔起,衆生慈助;順法嗔起,法緣慈助;戲論嗔起,無緣慈助;計斷常起,叁世因緣助;計我人起,二世因緣助;計性實起,一念因緣助;明利覺起,數息助;沈昏覺起,觀息助;半沈半明覺起,隨息助。助道強,故能開辟涅槃門。[24]

  在觀業相境中,又說到以念佛之力轉化惡業:

  當念應佛叁十二相等,念報佛無量功德,共破習因惡業;念法門佛,破習因;念叁十二相,破報果雲雲。念法門佛,助破報果惡業,念佛力故,惡業障則入涅槃門也。[25]

  雖有種種法門,但其主要對治方法是六度。由蔽有厚薄,病有強弱,故六度對治亦有輕重緩急,視行者情況而善巧斟酌。主要有對、轉、兼、具,或用第一義等種種方法。

  對是指修叁昧時,忽起悭貪、破戒、嗔恚、懈怠、散亂、愚癡等蔽覆之心,分別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來對治。若一一對治不起作用,則用轉的方法,轉即是以布施對治悭貪無效,則轉用持戒對治;持戒無效,則轉用忍辱對治,如是曆用六度對治一蔽,一一蔽轉用六度。兼的方法是兼用二度叁度來對治一蔽乃至以五度來對治一蔽。若具用六度來對治一蔽,是具的方法。還有一個更上乘的方法是第一義,即唯觀無相真如寂理,由此治一切蔽。

  這六度對轉兼具的方法是依四隨的原則建立的。四隨指隨樂、隨便宜、隨治、隨義,主要是隨順衆生樂欲及機宜來對治衆生之迷蔽的,這也體現了六度助道法門的靈活性和自主性。

  在觀魔事境中,智者大師否定不爲菩提,只爲名聞利養的魔六度,而倡導以正度來對治六蔽:

  門若未開,必由事障。久遠劫來,爲魔所使,起于魔檀爲有報,故持于魔戒邀利養故;行于魔忍爲畏他故;習魔精進求名聞故,得于魔禅昧于鬼法,樂于魔,分別見網。如是六法,雖名爲善,其實是魔。由此邪蔽,蔽叁脫門。今用正度對治六蔽,蔽去度成,如油多明盛;若雜煩惱,當用前四分觀助治;雜業借念二佛助治。[26]

  又在觀禅定一境中,述及行六度事忏對治障蔽的重要性:

  何意不悟

  當由過去障蔽,現著禅味,不能棄舍。今昔相扶,共成悭蔽,道何由發

  當苦到忏悔,舍身命財,舍味禅貪,修于檀度,助治悭障。又,昧著諸禅,即破隨道戒,乃至破具足戒,過現相扶,共成破戒蔽。應苦到忏悔,令事相謹,助治屍障也。又,如黑齒梵天尚自有嗔,今發事禅,何意無嗔

  又,諸(計)有禅定,有非無生,亦非寂滅,非二忍故,任自是嗔,過現相扶,共成嗔障。當苦到忏悔,加修事慈,助治忍障。又,著禅味,是放逸癡所盲,散動間雜,過現相扶,共成懈怠,當苦到精進,無間相續,助治進障。又,禅中所發業相,惱亂禅心,不得湛一。若二乘但斷煩惱,抵業而去,不論斷業。菩薩斷煩惱,受法性身,而諸法門有開不開,當知爲業所障。須苦到修諸善業,法性身尚爾,況生死身,安得無業,修善助治定障。又,味禅者全是不了無常生滅,況了味著,不生不滅,過現相扶,共成癡障。當苦到忏悔,治事迷僻。是略明對治,廣不可盡。行人觀法,極至于此。[27]

  在第七諸見境中,說到由于過往皆是以空見而行六蔽,今舍空見,須修事度方可對治,故文中舉空見及一一蔽的對治之法: 若不入者,發大誓願,內舍執見,外棄命財,空見乖理,戒不清淨,誓令空見不犯法身。守獲七支,不撓含識。若空見喧動,中忍不成,今誓苦到安心空見,如橋地海,總集我身,心終不動。若空見間雜,誓純一專精,念念流入。又空見擾動,不能安一,至誠忏悔,息二攀緣。一切種智不開者,無明未破,誓觀空見,法性現前。剛決進勇,不證不休。如是對治,助開涅槃。[28]

  在多數人屬根鈍遮重的末法時代,修習止觀的行者,大部分都會出現不能一心專注妙觀,或修叁昧時出現貪欲,懈怠散亂,愚癡邪倒等的狀況,而這些不良狀況的對治方法,正是“助道對治”這一乘觀法裏所詳細闡述的。因此,對大部分修行者而言,在良師難求的情況下,“助道對治”具有重要的修習指導意義。四、十乘觀法爲法華叁昧之正體

  圓頓止觀乃天臺最究竟最圓滿的禅觀實踐法門,其所包含的叁昧禅觀行法中,最能代表和反映止觀行法的唯有曾經被慧思大師和智者大師所親證的法華叁昧。它是以事修和理觀組合而成的一整套修觀儀軌,依于這樣的儀軌,漸次調熟身心,趣入圓頓止觀的禅觀實際,從而證得圓教不思議中道實相之理。

  法華叁昧是以正修理觀爲重心的觀法,這與以觀一念叁千的不思議境爲主旨的十乘觀法有密切關系。宋四明知禮尊者在《修忏要旨》中說:“……若欲廣知,應尋《摩诃止觀》。當知《止觀》一部,即法華叁昧之筌蹄,一乘十觀即法華叁昧之正體。圓頓大乘,究竟于此。”故法華叁昧修持方法,不外秉承《止觀》所載的初入道場時的十科方法、二十五種修習前方便及十乘觀法。

  法華叁昧自始至終,無論事修或理觀,處處都是直指不可思議的中道實相。故法華忏法從一入忏開始,直到下一部分的正修止觀,乃至出忏後的曆境對緣,步步皆扣緊中道實相理而運心作觀。

  如《法華叁昧忏儀》第叁章在“理中修一心精進”的部分,幾乎每一個事行項目,皆有其相應的修觀提示。大師于禮敬叁寶中,指示用心方法雲:

  心隨身口,一心頂禮,無分散意。了知此身如影不實,于能禮所禮,心無所得。一切衆生,亦同入此禮佛法界海中,總禮十方佛……

  又如誦經一法,大師亦教導學人須如理作觀:

  了音聲性,如空谷響。雖不得音聲,而心曆曆,照諸句義,言辭辯了,運此法音,充滿法界,供養叁寶,普施衆生,令入大乘一實境界。

  乃至他將忏悔提到“無名無相,不可分割”的高度,認爲忏悔的方法應當是:

  一切念想不起,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言語道斷,不可宣說,雖不得心,非心相,而了了通達一切心,非心法,一切皆如幻化,是名觀心無心,法不住法。諸法解脫,滅谛寂靜。作是忏悔,名大忏悔。[29]

  因此,修持法華叁昧可體達一切諸法心相寂滅,畢竟不生,此時中道實相之理亦得顯現。這與十乘觀法中在“十如是”中道實相理論基礎上實現的不可思議境是完全一致的。不思議境是對“一念叁千”學說的如實修行,法華叁昧在事忏完畢後,也是依一心叁觀之觀法來修持中道正觀。如智者大師在《法華叁昧忏儀》正修叁昧中示觀法雲:“雲何正觀

  如菩薩法不斷結,不住使海,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是名正觀。”並令行者谛觀現前一念妄心,具叁千性相,但畢竟求心不可得,揭示此心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實相之理。故其觀心內容實質上就是以觀一念叁千之不思議境爲根本的十乘觀法,由此照見叁谛圓融的一實相谛理,並于一心中圓證叁智而趨入佛道。

  法華叁昧是據《妙法蓮華經》而設立的,是大乘圓頓止觀。智者大師在《止觀》中總結十乘觀法時說:“是十種法,名大乘觀,學是乘者,名摩诃衍。”並引《法華》經句證成十法爲大乘觀:

  雲何大乘

  如《法華》雲:“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衆寶莊校,周匝欄,四面懸鈴。又于其上張設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肥壯多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仆從而侍衛之。”[30]

  並以十乘觀法來解釋大白牛車喻,證明“止觀大乘亦如是”,“此大乘觀,法門具度,與彼經合,故名大乘觀也。”

  《摩诃止觀輔行傳弘訣》卷叁十也分別將上述大白牛車喻以十法次第,隨對整足:

  大車高廣,一不思議境也;蓋慈悲,寶繩交絡,即二發心也;安置丹枕,枕有內外,若車內枕,休息衆行,既叁安心也;若車外枕,或動或靜,動靜只是四通塞義也;破塞存通,既塞而通,其疾如風,既破無明,是五破遍義也;大品雲,法愛難斷,故處處說,破無明叁昧,始白牛,終自平正,六道品義也;又多仆從,既七正助也;頌中雲傧從,禮雲導也,又雲侍衛也,遊于如方,即八次位也;安忍離著,在次位之初,是故更加,複次結位,始從初心,終迄究竟,安忍只是忍于五品違順二境,令入六根;離愛只是離六根中相似法愛。

  可見,知禮尊者“一乘十觀爲法華叁昧之正體”的見解是十分精到的。作爲天臺圓頓止觀代表的法華叁昧,雖在事行上借助于其他種種方便,但其理觀的主要內容卻是十乘觀法,因而十境十乘觀法也就成爲修習四種叁昧,成就大乘圓教叁昧所不可或缺的觀法。

  結 語

  智者大師雖以思辨的方式創建了一套頗富哲學意味的圓教義理體系,但其目的是以圓教義理指導圓教修行,故其落腳點仍在止觀的實修上。他認爲,唯有通過修習圓頓止觀,才可以把握佛教的絕對真理(實相),獲得最高的般若智慧。從止觀實踐言,十境十乘充滿了各種精彩的修行要訣和修行法門,特別是一念叁千和一心叁觀在觀行中的具體運用,更是將圓頓止觀的中道實相禅觀發揮到極致。另外,具備完備圓滿的補充教授,也是十乘觀法的一大特色。因此,智者大師以止觀統攝佛教一切教理行位,也正表明天臺理論體系都要通過修習實踐才能獲得根本的解決,也唯有通過修習圓頓止觀,才能達到境智相冥的不可思議境界,從而由“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而“圓功德而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衆生”。

  [1]《止觀》卷一下,《大正藏》冊46。

  [2]《止觀》卷五。

  [3]《大正藏》冊33,頁790。

  [4]《止觀》卷五。

  [5]《止觀》卷七。

  [6]《止觀》卷七。

  [7]《法華玄義》卷九上,第790頁。

  [8]湛然:《摩诃止觀輔行傳弘訣》卷五之叁,《大正藏》冊46。

  [9]《止觀》卷五上。

  [10]《止觀》卷叁上。

  [11]《止觀》卷五上。

  [12]《止觀》卷叁上。

  [13]《止觀》卷八上。

  [14]《止觀》卷八下。

  [15]《止觀》卷九下。

  [16]《止觀》卷五下。

  [17]同上注。

  [18]《止觀》卷五下。

  [19]《大正藏》冊33,頁790。

  [20]《止觀》卷七上。

  [21]《止觀》卷八下。

  [22]《止觀》卷十下。

  [23]《止觀》卷五上。

  [24]《止觀》卷八上。

  [25]《止觀》卷八下。

  [26]《止觀》卷八下。

  [27]《止觀》卷九下。

  [28]《止觀》卷十下。

  [29]《大正藏》冊46。

  [30]《止觀》卷七下。

  

《天臺十乘觀法的理觀和事行(心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