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便是止观:
安心业空,则善顺而恶息,恶息故名止,善顺故名观;安心业假,恶息善顺,安心业中,恶息善顺,顺故名观息,故名止,是名观业善巧安心。[14]
在观禅定境中,亦曾提到三止三观在一念心,以此来安其心: 若观一念禅定,二边寂灭,名“体真止”,照法性净,无障无碍,名“即空观”。又观禅心即空、即假,双照二谛,而不动真际,名“随缘止”;通达药病,称适当会,名“即假观”。又深观禅心,禅心即空、即假、即中,无二无别,名“无分别止”;达于实相,如来藏第一义谛无二无别,名“即中观”。三止三观,在一念心,不前不后,非一非异。为破二边,名一,名中;为破遍著生灭,名圆寂灭;为破次第三止三观,名三观一心。实无中、圆、一心定相。[15]
总之,一心三止三观是修习圆顿止观的主要方法,通过一心三观的修习成一心三眼三智,这是修习十乘观法应有的教益。 2、以一心三观遍破横竖一切迷乱十乘观法的破法遍,针对人们修习止观中的各种错误认识执见,展开十分彻底的破斥。如《止观》所言,诸法本自清净,不合不散,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原不可说破与不破,只因众生妄生颠倒,故要遍破诸法。破法依门有多种,智者大师只举观以圆教空无生一门遍破诸法,其他类推可知。依空无生门破法,有三个阶段,分别是从假入空破,从空入假破和中道正观破法遍。
对钝根者而言,首先要修“从假入空破法遍”,通过修习,获得对世界本质空的认识。假有两种,即见假和思假。以见假为例,凡夫于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等诸见惑皆执为真,其实皆是假有。假有三种:一、因成假,指因了其他因缘而起;二、相续假,指前念后念相续不断;三、相待假,指待有而有无,待无而有有。
其破见的方法是以三假推破入无生门。以破单四见的有见以入无生门为例,如人执一念心为有,便随有见,即须破除。先从因成假破,用龙树菩萨《中论》所说“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四句,破令尽净,便入无生门。其破法主要是观此一念心,为从根生
为从尘生
为根尘共生
为离根尘生
如此四句推求一念心不可得。这是推因成假破有见入无生门。
若不能于此悟入无生,即转从相续假破。谓观此一念心为前念灭故后念生
为前念不灭故后念生
为前念亦灭亦不灭故后念性
为前念非灭非不灭故后念生
如是推求,便是从相续假破有见入无生门。
若还不悟,即从相待假破。谓此一念心,为待于无生而生
为待有生而生
为待亦生亦无生而生
为待非有生非无生而生
推求四句不可得,是推相待假破有见入无生门。如此破有见后,若转随入无见、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同样从三假推破,是为破假以入空。修习“从假入空破法遍”后,破除心对诸法的执著,安住于法界之理,知道无明即法性,不二不异:
本末双寂,毕竟清净,是名为止。又观无明即法性,不二不异。法性本来清净,不起不灭。无明惑心,亦复清净。谁起谁灭
若谓此心有起灭者,横谓法性有起灭耳。法性无起,谁复生忧;法性无灭,谁复生喜
若无忧喜,谁复分别此是法性、此是无明
能观所观,犹如虚空。如此观时,毕竟清净,是为从假入空观。[16]
故修此观法,在于先破除对一切事物的执著,而了知万物之实相,达到能观所观俱皆空寂的境地。
第二阶段是“从空入假破法遍”。这是在已有的达到对实相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菩萨行行为,因而从空入假须具利他的五种因缘,才能弘济众生:
入假因缘者,略言有五:一、慈悲心重;二、忆本弘誓;三、智慧猛利;四、善巧方便;五、有大精进。[17]
菩萨救度众生最需要的是善巧方便的法门,故《止观》中谈到从空入假的三种方法:
知病。谓知见思病,品品之中,具三假四句,故无量无边,不可穷尽。于此诸见思惑无不明了,是为知病。二、识药。病有无量,故药亦有无量。明言有三,谓世间法药、出世间法药、出世间上上法药。菩萨于诸法药,恒沙法门,无不了知。三、应病与药。即知一切众生之病,识一切法门之药,便当众生之机而分别授予世出世间的不同药。每一种药,又分为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门,对下、中、上、上上根四根,便成十六门。这样知一切病,识一切药,应一切机,是为破空以入假。
以前两观为方便,便得入第三阶段的中道破。“中道正观破法遍”,是修中观正破无明,有三番:
观无明。前空假二智在破见、思、尘沙惑时,名之为智,在以其障于中道,则此二智,还名为惑,称为智障,此智障便是无明。若观空、假二智即是生,便破无明,得见中道。修观时,观空假二智,推求为从法性、无明、合、离四句皆不可得,同前因成假所说。
2、 观法性。前观无明惑或生解成得定,3、 便以为无明即是法性,4、 若计著法性,5、 还是迷而6、 不7、 悟,8、 便应转观法性,9、 以灭、不10、 灭、亦灭亦不11、 灭,12、 非灭非不13、 灭四句推破,同14、 前相续假中所说。
15、 观真缘。若依前法修观,16、 便执有中道观智,17、 能破无明,18、 能见法性,19、 还名20、 为障,21、 再当推破。便观此中道观智巧,22、 待谁而23、 有
为待于智
为待无智
为待亦有智亦无智
为待非有智非无智
用这四句推破,24、 即同25、 前相续假中所说。用这三番推破,26、 便可以正破无明,27、 亲见法性,28、 得入中道。
就钝根凡夫而言,不可能一念即入中道第一义谛,故必须借重从假入空,从空入假二者为止观“方便道”,进而修“中道正观破法遍”:
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以有见故,三假苦集,烦恼随从,鱼王贝母,众使具足,结业芜蔓,生死浩然,一人经历尚无边畔,何况多人
当知见惑,大可怖畏,勤用止观,而摧伏之……入空之观破见及思,束而言之,只是破有,次观所破,只是破无。中观所破,双非二边,正显中道。[18]
此时所得观慧则如《法华玄义》卷九上所说:“以此妙慧,如金刚斧,所拟皆碎,如无翳日,所临皆朗。”[19]因而,要达到对“无生”的认识,悟入实相,破法遍乃是根本手段。
3.于四念处修一心三观在十乘的道品调适一项中,提到于一一道品中修一心三观,其中最为详细解说的是于四念处修一心三观,余道品多是以此类推,并无详述。但这并不违于“三十七品,成于一心三观义”[20]的原则。
这里是以四念处成于一心三观,三观在一念心,分为四念处,而念处皆是法性。如智者大师在《止观》卷七上说:
今一念心起不思议,即一切种,十界阴入不相妨碍。若观法性因缘生故,一种一切种,则一色一切色。若法性空故,一切色一色,则一空一切空。法性假故,一色一切色,一假一切假。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双照一一切,亦名非空非假,双照空假,则一切非空非假,双照空假。九法界色,即空即假即中,亦复如是。是名身念处。若观法性受,法性因缘生,故一种一切种,一受一切受;……九法界受,即空即假即中亦复如是。是名受念处。若观法性心,因缘生法,一种一切种,一心一切心;……九法界心,亦复如是。是名心念处。
若观法性想行两阴,因缘生法,一种一切种,一行无量行……九法界想行,皆即空、即假、即中,亦复如是。是名法念处。
如是念处,力用广博,义兼大小,俱破八倒,双显荣枯,双非荣枯,即于中间,入般涅,亦名坐道场,亦名摩诃衍,亦名法界。
这是明修无作四念处成一心三观的方法,由念处一法,即同法界,摄一切法,一切趣入于念处,即念处一法,具一切法,观法性空假中,而与真法相应,入无生门。
其他诸境中亦讲到于四念处修一心三观的方法:
若观病是四大病,是不净病;若离四大病,即是净病;非四大、非离四大病,即非净、非不净,有真、非有非真,空假、非空非假,枯荣、非枯非荣,如是等义,皆与身念处无二无别。如此病受,非苦非乐;病之相、行,非我、非无我;病心,非常、非无常,例如上义。三十七品,于枕席间皆得成就,解苦无苦,入清凉池。
今观此业,具十法界五阴,即是具一切四念处,一切业,同类之色,是身念处,此身非净非不净;同类四阴,是三念处,此三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常非无常,即是非荣非枯双树涅,乃至三解脱。[21]
此外,在诸见境中提到于空见不动而修不思议三十七品能证三德,成三昧:
观空见一阴一切阴,三谛不动则了法身。观不动阴,非净非不净等,双树涅槃,亦是道场,是观名般若。八倒破,名解脱。于一念处,起一切念处,调伏众生。如是三法,非因非果,非因而因念处是道场,非果而果双树中间而入涅槃,于空见不动而修不思议三十七品。如是遍破,不得空见,名空三昧,不见空相,名无相三昧,如是三昧不从真缘生,名无作三昧[22]这既是修习无作道品的方法,也是修习无作道品的功德。中根之人,修至此乘,必发真证,而与无漏真法相应。
此外,智者大师还强调理观与事忏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完美的修习效果。他说:
若全无理观,又无事忏,辄望佛印,希利规名;若(如是希求)佛印者,无有是处。若理观无间,借事丰蔽,真实心忏,印有是处。[23]
理观和事忏的结合修习,也是制订天台众多忏仪的基准,天台止观实践法门多是以理事双运为其特色。
助道之事行
十乘观法是以理观为核心的观法,在实践行持生起障碍,修习理观无法相应的情况下,必须修事行的辅助法门,以起到忏悔业障,增长智慧,获得佛力加持的作…
《天台十乘观法的理观和事行(心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