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十乘观法的理观和事行(心皓)▪P2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必须明知位次,无所冒滥,不生增上慢心,方可入道。

  从第一观至第八观逐渐入五品位,有了一定的修行成就以后,名德外扬,为众围绕,此时须策励其心,安忍内外荣辱,若能再安忍烦恼业等内生的逆缘,便可以从五品位进入十信位。

  修前九种观法,已过内外二障,达到十信相似位(又称六根清净位),得六根互用的功德。若爱著这个十信相似位的功德,不求胜进,便不得进登初住,名为顶堕。虽没有堕落凡夫二乘的危险,但没有进步,犹如帆船,中途风息不进不退,名为顶堕。若能不爱著中道相似之法,则得发真中道,入于初住,分身百界,示现成佛。这是第十离法爱。

  十乘观法并非智者大师的凭空杜撰,而是大师欲利益众生,集诸经论总结出来的一种止观实践法门。《止观》云:

  是十种观,散在经文,而人不知。今撮聚十数,入有门为观,乃至三门,小异大同。十观入实,亦复如是。复次,此十观意,非但独出今经,大小乘经论,备有其意。如摩黎山,纯出檀。固非外道四韦陀典,及此间庄老之所载也。世人咸共讲读,而对文不知。[7] 十乘中既有“极高明”的止观原理,也有“道中庸”的方便设施,因而无论钝根利根皆可藉之修习,证得中道实相。

  三、十乘观法的理观和事行

  观不思议境——观法的主体

  十乘观法是以观不思议境为主体的。在观不思议境中,智者大师提出“一念三千”的概念。它是天台以性具为特色的诸法实相论之说,代表了天台哲学的最高成就,属于“终穷究竟极说”:

  大师于《觉意三昧》、《观心食法》及《诵经法》、《小止观》等诸心观文,但以自他等观推于三假。并未云一念三千具足,乃至《观心论》中亦只以三十六问责于四心,亦不假于一念三千。唯《四念处》中略云观心十界而已。故至《止观》,正明观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8]

  这说明了一念三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将它作为天台观法的指南来阐述的。从佛教实践立场讲,一念三千理应属于观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主体的修行境界的观法。

  一念三千是“一念心具三千世界”的略称,即众生的每一念心都同时具足三千,如三千法界或三千世间。智者大师依这一念三千之不思议境明一心圆满具足一切法,依此三千法为轨持而如理观照,由此成就诸佛境界。从逻辑意义上讲,一念三千具有能所的对应关系,“一念”是能,“三千”是所;“一念”是不思议境,“三千”是可思议境,但“一念”在确立自身能“观”的主体地位时,同时自我转化为所观的“客体”。故“一念”有能观和所观的两重功能,“三千”是“一念”的对象,同时又是“一念自身”。观一念心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广大圆满,横竖自在,诸法即一心,一心即诸法,这一念心便是众生日用现前以根对尘所起的五阴识心。若能拣却思议心,专取不思议心,此心即全妄成真,当下便是不思议境。

  在《止观》的正修章中讲到观不思议境时,将不思议境分为心之性德不可思议境和心之修德不可思议境。依心之性德不思议境作观,自然恶觉不起,一切虚妄分别自然转化,而见中道实相之理,此即智者所说“能如理观,因果成办”之意。心之修德不思议境更表现在自行化他不可思议。

  心之性德不可思议境,主要是指众生五阴识心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也即在当下一念心中,具足三千世间的诸法性相之意。智者大师在《止观》卷五中说:

  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只物论相迁,只相迁论物。今心亦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界。

  三千的构成是指刹那五阴识心具足十法界,每一法界又互具十法界,成百界;百法界又各具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如是,成百界千如;千如又各具众生世间、五阴世间、国土世间三种世间,成三千世间。当然三千只是个约数,说“一念三千”即是说一心包罗宇宙万有,所强调的是一切诸法都不出现前刹那一心,心与三千是不纵不横的关系,一念心不可思议,三千世间亦不可思议。由此,告诉吾等证悟成佛或流转为众生,只在当下一念心之抉择,故如实观照自心,念念分明,实为转迷成悟的首要修行工夫,此亦是圆顿止观的主要义理所在。

  心之修德不思议境从自行的角度讲,同样不可思议,玄妙寂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如《止观》卷五上云:

  既横从四句生三千法不可得者,应从一念心灭生三千法耶

  心灭尚不能生一法,云何能生三千法耶

  若从心亦灭亦不灭生三千法者,亦灭亦不灭其性相违,犹如水火二俱不立,云何能生三千法耶

  若谓心非灭非不灭生三千法者,非灭非不灭,非能非所,云何能生三千法耶

  亦纵亦横求三千法不可得。非纵非横求三千法亦不可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

  若从众生俗谛的立场明四悉檀化他的功德,则“世谛中一心尚具无量法,况三千耶

  ”《止观》中以眠梦之喻来说明一念三千的不思议境:“若随便宜者,应言无明法法性,生一切法。如眠法法心,则有一切梦事。心与缘合,则三种世间,三千相性,皆从心起。一性虽少而不无,无明虽多而不有。”故心生三千一切法只是依世俗谛的方便行法,是菩萨利乐有情,方便随宜的“随便宜”之说。

  一念心具十法界三千法包含了世出世间一切善恶法,故智者大师教吾人依当下一念心具三千法而修止观。即于此不思议境念念以即空即假即中三观观之,若能如此观照,则当下一念心即是诸佛境界,故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智者大师认为众生之一念心具足一切法,诸佛菩萨亦依其自身所修之心观为众生说一切教法,故而特别强调依观心法门以观照一念三千所成的不思议境界。

  观不思议境是十乘观法的主体,此不思议境,实际上含有其他九重观法的意义。智者大师概述观不思议境在十乘观法中的地位说:

  此不思议境,何法不收

  此境发智,何智不发

  依此境发誓,乃至无法爱,何誓不具,何行不满足耶

  说时如上次第,行时一心中具一切心。[9]

  可见,圆顿止观的根本精神和主要内容都含摄在观不思议境中,故上根人修行观不思议境一法便登初住,以下九乘观法是为不能立即悟入圆理而入住的人而设的。

  其他辅助观法

  十乘观法的核心内容在观不思议境中,其余的观法只是作为补充教授。因为观不思议境是为无须次第便可悟入圆顿的上根人所修,对大多数不能完全通达的中下根机者而言,更需安立具体且渐次深入的观法,故设有九重观法,一一检讨补充,以使各种根机的修行人皆能趣入圆顿止观。因此,九重观法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十乘观法中,观不思议境一法是上根之人所修,其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难度为中下根者无法企及。因此,十分有必要对适合中下根机者的观法作一介绍。以下几种观法分别是从其余九乘观法中整理出来的,可以看成是一心三观的分支。

  1、三止三观在一念心智者大师把大乘止观特别是圆顿止观的修习,归结到对“诸法实相”的认识和体悟上来。实相之理,即是空假中三谛圆融互具,因此对应空假中三谛,提出三止三观的学说。三止指体真止、方便随缘止和息二边分别止。三止说法不见于以往大小乘佛教经论,它是智者大师“随义立名”[10]的。

  三观即空观、假观和中道观,分别观诸法皆空、皆假、空假不二的中道之理。一心三观即是于一心中同时观诸法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观即是于一心中同时观察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圆境,即一而三,即三而一,空观、假观、中道观三种认识方法圆融互具,以“一心三观”而证“三智一心”,同时圆解三谛。在智者大师看来,空假中三谛是圆融互具的。作为认识圆融三谛的空假中三观也同样是圆融互具的,他说:

  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11]

  这是说,在以一心三观认识圆融三谛时,三观皆圆融互具,总空观、总假观、总中观三者只是角度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差别,都是对诸法实相的认识,并于一心中同时具足。

  这是从观的方面所作的说明。若从止的方面看,也可以说是“一心三止”。总括这方面,智者大师说:

  圆顿止观相者,以止缘于谛,则一谛而三谛。以谛系于止,则一止而三止。譬如三相在一念心,虽一念心而有三相。止谛亦如是。所止之法虽一而三,能止之心虽三而一也。以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以境发于观,则一观而三观。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虽是三目而是一面。观境亦如是。观三即一,发一即三,不可思议。不权不实,不优不劣,不前不后,不并不别,不大不小。[12]

  可见,所谓圆顿止观,就是在一心之中同时修习三止三观,即三止三观在一念心。在圆顿止观中,止与观是圆融互具、一体不二的,言止即有观,言观即有止,“止亦名观”,“观亦名止”。在观烦恼境中,就提到一心修三止三观:

  四分烦恼,体之即空,名体真止,入空观也。观诸烦恼,药病等法,名随缘止,入假观。观诸同真际,名息二边止,入中道观。巧善安心,修此三止三观,成一心三眼三智也。[13]

  在观业相境中,也说只要于业安心于空假中,…

《天台十乘观法的理观和事行(心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