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十乘观法的理观和事行
编辑:心皓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十乘观法是《摩诃止观》观行思想之核心,它把一念三千和一心三观作为止观修习的根本和重点。十乘观法虽以观不思议境为主,但其余九乘的理观事行之辅助作用亦不可忽视。一心三观是贯穿十乘观法的最基本观法,无论修三止三观或四念处,乃至遍破诸执,皆须由此体证诸法实相。理观和事忏必须结合,才能获得最完美的修习效果。作为天台止观行法代表的法华三昧,是由事修和理观组合而成的一整套修行仪轨,其修持方法不外秉承《摩诃止观》所示的十科方法和二十五种前方便,十乘观法则为其理观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十乘观法 观不思议境 一心三观 法华三昧
前 言
天台宗以其体大思精的思想、深邃绵密的观行体系屹立于中国佛教,其实践行门以事理兼修为特色,主要有三种止观、四种三昧、二十五种方便、十乘十境及忏仪等诸多行法,这些行法在《摩诃止观》(以下简称《止观》)一书中皆有详细论述。
因此,《止观》成为后世止观法门的指导巨著。而且天台宗的许多哲学概念都在此书中得到圆满的阐释。如天台实相论是以一念三千作为基本的理论来表述的,而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则是成立其一念三千的方法论原则。以一心三观观照其一念心所起的三千世界之即空即假即中,由一心三观上升到三谛圆融,圆融三谛即是实相本身的自我开显。十乘观法作为圆顿止观的至极修习法门,其目的在于体证中道实相,最后达到“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1]的高超圆融的境地。因而,就过程的统一性言,在这之前所有的止观修习都是通往中道实相的实践。本文试从止观实践的立场对这一圆教止观修持的核心观法略作阐析,使行者掌握观心之法要,在修习圆教一乘的教理基础上,依机循序修证大乘至圆至顿的中道实相禅观。
十乘观法之组织
《止观》在论述“正修止观”时,提出以止观十境作为十乘观法的所观境。在观想每一境时,应按十个层次进行,即:观不思议境、发菩提心、善巧安心止观、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位次、能安忍、离法爱。这十种法门犹如轮辕辐辏,能成车乘,运载众生,直达涅槃寂静境界,故称“十法成乘”或“十乘观法”。
十乘观法是因修悟圆顿之内证行为而说的。就观法而言,是以观不思议境为主体,其余九重观法处于辅助地位。因观不思议境是十乘切入法性的核心观法,列于九乘之本,其余观法皆需称不思议境之法性而修,方堪入圣位。
在其余九乘观法中,就修习的功用而言,第二真正发菩提心至第六道品调适为入理之常规,即正行;第七对治助开是为对治障道,助开于正观之行,故为助行,以此来成就前面的观法。从第八知位次以下三法,是用以判断前七项之运作是否已使得心情完全符合进入实相的行者所应具备的相状功德,亦即对修行所经阶位的检验。此三项严格地说,应当不属于观法的部分,但圆满的修证必须经过此类修行用心检验方得完全,故必须通十法之名为十乘观法。
十乘观法是大乘圆顿实相观法,一一法皆具中道常住之理。但由于众生根性有上中下之异,故虽同依一理而有十种不同之行相。此中三根之别是只就圆人讲,因为就四教言,圆教的十乘观法所对之机比前三教的偏权之机自然要利得多。十法中,观不思议境是主体,故上根人唯用此一法,即可悟入,登初住位;从第二真正发菩提心以下六法,属于循序渐次之法,为中根人所修;最后三法,是为下根之人修前七种观法仍不能入理而设。
以遍摄三根的观行而言,十法缺一不可;但就个人修行的灵活度而言,也无须十法全修。因十乘观法是以一念三千、一心三观的理观为中心,只要合乎这一理则,行者可自行选修其中任一或多种观法。此外,智者大师还曾以譬喻来显示十乘观法。在《止观》中,大师以《法华经·譬喻品》的大白牛车为喻说明十乘观法的关系与作用,其中以观不思议境为车体,中间六法为具度,而以末后三法为所涉。二、十乘观法的主要内容
十乘十境组成圆顿止观的主要观行系统。十境是行者在观行实践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境界,包括从凡夫到二乘、菩萨、佛的各种层次出现的障碍。十乘观法以一心三观为原则,以一念三千即空即假即中为指南,一一对治修行过程中的执著,并善巧采用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以为补充,使行者一一通达诸境,契入不思议境界。
十乘观法不是说观法有十种,而是指因人的根性不同,其修持步骤和方法亦随之而异。其观法的主体只有观不可思议境一种,加上其他资助观法,方成十乘。以下解说各乘观法次第。
观不可思议境,是指介尔阴妄之一念,观为即空即假即中之不思议境。天台以一念作为修观的起点,深入圆实不思议的观智,直达妙观宝所。观不可思议境作为十乘的核心观法,其蕴含的一念三千思想是天台重要的性具实相学说,亦是圆顿观法修持的要旨。
九重观法中,发菩提心是修习一切法门最初应备的条件,由发起勇猛的四弘誓愿,才能有益一念三千的修悟。智者大师在《止观》中说: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众生虽如虚空,誓度如空之众生;虽知烦恼无所有,誓断无所有之烦恼;虽知众生数甚多,而度甚多之众生;虽知烦恼无边底,而断无边底之烦恼;虽知众生如如佛如,而度如佛如之众生;虽知烦恼如实相,而断如实相之烦恼。何者
若但拔苦因不拔苦果,此誓杂毒,故须观空。若遍观空,则不见众生可度,是名著空者,诸佛所不化。若遍见众生可度,即堕爱见大悲,非解脱道。[2]
这是说,要以无作四弘誓愿,悲愍自己及众生无始劫以来的迷昧,因而发菩提心努力修观,直臻妙境。
若还不能安心,即修第三善巧安心止观。按个人机宜将止与观之心,善巧地安住于法界。由于巧安止观是从修行者的实际出发,来详细诠释观法的,行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修行的内容和重点,因此其实际修行效果十分显著。在《法华玄义》中,曾将十乘观法的前三法,依次喻为临池、观鱼、结网三事,且复以裹粮、束脚、行步等三喻来说明。《法华玄义》在解释第三巧安止观说:
三安心者,既体解成就,发心具足。岂可临池观鱼,不肯结网。裹粮束脚,安坐不行。修行之要,不出定慧……[3]
这是说,行者修观不思议境一法时,只相当于临池或裹粮,此后应更进一步修习相当于观鱼或束脚的发菩提心,以及相当于结网或行步的巧安止观。
如果在修第三乘时,尚得不到真证,那就是因为有三惑之情执障碍,必须以一心三观之智慧,遍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之情执,即所谓破法遍。智者大师提出破法遍的三种办法:竖破、横破、非横非竖破。他说:
次明破法遍者为三:一、无生门从始至终,尽其源底,竖破法遍;二、历诸法门,当门从始至终,尽其源底,横破法遍;三、横竖不二,从始至终,尽其源底,非横非竖破法遍。竖则论高,横则论广。竖来入横,无横而不高;横来入竖,无竖而不广。《法华》云:其车高广,横竖不二,则非横非竖。[4]
所以破法遍必须努力破除对善恶迷悟的执著,彻底断除三惑,依一心三观证三智,成三德。若仍未入法性,则必须检点情智得失的原因,识知横竖法门的通塞。此即第五识通塞。智者大师说:
识通塞者,亦名知得失,亦名知字非字。如上破法遍,应通入无生,若不入者,当寻得失,必滞是非,不得一向作解。何者
若同外道爱著观空智慧,宜以四句遍破,能破如所破,令众塞得通。若不执观空智慧,则能破不如所破,但破塞存通,如除膜养珠,破贼护将。若尔,即大导师善知通塞,将导众人能过五百由旬。[5]
于塞处破令通达,于通达处若起执仍名塞,还须破除。这样节节检校,念念检点,破一切阻塞,入无生门。
若于真理仍未会入,即当用第六道品调适。道品是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修习道品,若调停得当,可以证得无漏真法。道品分四种:
道品有四:一、当分,二、相摄,三、约位,四、相生。一、明当分者,未必具品方能得道,三四二五,单七只八,当分是道,故云当依念处得道,又云是道场,又云是摩诃衍,念处既尔,余品亦然。是为当分道品,而非调停也。
明相摄者,如念处一法皆摄诸品,引《释论》文云,念处既摄余品,余品亦摄念处。是为相摄道品,亦非调停也。
约位者,如念处当其位,正勤是暖位,如意足是顶位,五根是忍位,五力是世第一位,八正是见谛位,七觉是修道位。此是约位,亦非调停也。
四、相生者,如修念处,能生正勤,正勤发如意足,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五力,五力生七觉,七觉入八正,是为善巧调适,戒定慧等,皆名为正。清净心常一则能见短期,是为相生,亦是调适。[6]
其中,当分、相摄,约位三种分别是依道品的当其自分、互相含摄以及所证位次而说,都没有调停道品,令其适当的意思。只有道品在修习上互连带起,故含有善巧调停之意。
以上从第二真正发菩提心到第六道品调适为入理之常规,即修习十乘观法者循序渐进的过程。至第七对治助开一法,是以三十七道品对治惑业,助开妙理,无论利根钝根,皆可对破遮障,安稳入三解脱门,故后文将它作为十乘观法的事行一项专门讨论。
第八知位次是为防止增上慢而必须分别自己修证的分限。不潜不滥,才不至于有未得谓得,未证言证的过失。如有比丘得第四禅,自以为已证阿罗汉,临终阴境现前,遂生邪见,毁谤佛法,谓证阿罗汉果,不断后有,因此堕于地狱。又如魔与菩萨授菩提记,初发心菩萨不知是魔来授记,信受魔说,于记取著,起增上慢,便成魔著。…
《天台十乘观法的理观和事行(心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