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十乘觀法的理觀和事行(心皓)

  天臺十乘觀法的理觀和事行

  

  編輯:心皓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十乘觀法是《摩诃止觀》觀行思想之核心,它把一念叁千和一心叁觀作爲止觀修習的根本和重點。十乘觀法雖以觀不思議境爲主,但其余九乘的理觀事行之輔助作用亦不可忽視。一心叁觀是貫穿十乘觀法的最基本觀法,無論修叁止叁觀或四念處,乃至遍破諸執,皆須由此體證諸法實相。理觀和事忏必須結合,才能獲得最完美的修習效果。作爲天臺止觀行法代表的法華叁昧,是由事修和理觀組合而成的一整套修行儀軌,其修持方法不外秉承《摩诃止觀》所示的十科方法和二十五種前方便,十乘觀法則爲其理觀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十乘觀法 觀不思議境 一心叁觀 法華叁昧

  前 言

  天臺宗以其體大思精的思想、深邃綿密的觀行體系屹立于中國佛教,其實踐行門以事理兼修爲特色,主要有叁種止觀、四種叁昧、二十五種方便、十乘十境及忏儀等諸多行法,這些行法在《摩诃止觀》(以下簡稱《止觀》)一書中皆有詳細論述。

  因此,《止觀》成爲後世止觀法門的指導巨著。而且天臺宗的許多哲學概念都在此書中得到圓滿的闡釋。如天臺實相論是以一念叁千作爲基本的理論來表述的,而一心叁觀、叁谛圓融則是成立其一念叁千的方法論原則。以一心叁觀觀照其一念心所起的叁千世界之即空即假即中,由一心叁觀上升到叁谛圓融,圓融叁谛即是實相本身的自我開顯。十乘觀法作爲圓頓止觀的至極修習法門,其目的在于體證中道實相,最後達到“一切世間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1]的高超圓融的境地。因而,就過程的統一性言,在這之前所有的止觀修習都是通往中道實相的實踐。本文試從止觀實踐的立場對這一圓教止觀修持的核心觀法略作闡析,使行者掌握觀心之法要,在修習圓教一乘的教理基礎上,依機循序修證大乘至圓至頓的中道實相禅觀。

  十乘觀法之組織

  《止觀》在論述“正修止觀”時,提出以止觀十境作爲十乘觀法的所觀境。在觀想每一境時,應按十個層次進行,即:觀不思議境、發菩提心、善巧安心止觀、破法遍、識通塞、道品調適、對治助開、知位次、能安忍、離法愛。這十種法門猶如輪轅輻辏,能成車乘,運載衆生,直達涅槃寂靜境界,故稱“十法成乘”或“十乘觀法”。

  十乘觀法是因修悟圓頓之內證行爲而說的。就觀法而言,是以觀不思議境爲主體,其余九重觀法處于輔助地位。因觀不思議境是十乘切入法性的核心觀法,列于九乘之本,其余觀法皆需稱不思議境之法性而修,方堪入聖位。

  在其余九乘觀法中,就修習的功用而言,第二真正發菩提心至第六道品調適爲入理之常規,即正行;第七對治助開是爲對治障道,助開于正觀之行,故爲助行,以此來成就前面的觀法。從第八知位次以下叁法,是用以判斷前七項之運作是否已使得心情完全符合進入實相的行者所應具備的相狀功德,亦即對修行所經階位的檢驗。此叁項嚴格地說,應當不屬于觀法的部分,但圓滿的修證必須經過此類修行用心檢驗方得完全,故必須通十法之名爲十乘觀法。

  十乘觀法是大乘圓頓實相觀法,一一法皆具中道常住之理。但由于衆生根性有上中下之異,故雖同依一理而有十種不同之行相。此中叁根之別是只就圓人講,因爲就四教言,圓教的十乘觀法所對之機比前叁教的偏權之機自然要利得多。十法中,觀不思議境是主體,故上根人唯用此一法,即可悟入,登初住位;從第二真正發菩提心以下六法,屬于循序漸次之法,爲中根人所修;最後叁法,是爲下根之人修前七種觀法仍不能入理而設。

  以遍攝叁根的觀行而言,十法缺一不可;但就個人修行的靈活度而言,也無須十法全修。因十乘觀法是以一念叁千、一心叁觀的理觀爲中心,只要合乎這一理則,行者可自行選修其中任一或多種觀法。此外,智者大師還曾以譬喻來顯示十乘觀法。在《止觀》中,大師以《法華經·譬喻品》的大白牛車爲喻說明十乘觀法的關系與作用,其中以觀不思議境爲車體,中間六法爲具度,而以末後叁法爲所涉。二、十乘觀法的主要內容

  十乘十境組成圓頓止觀的主要觀行系統。十境是行者在觀行實踐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境界,包括從凡夫到二乘、菩薩、佛的各種層次出現的障礙。十乘觀法以一心叁觀爲原則,以一念叁千即空即假即中爲指南,一一對治修行過程中的執著,並善巧采用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以爲補充,使行者一一通達諸境,契入不思議境界。

  十乘觀法不是說觀法有十種,而是指因人的根性不同,其修持步驟和方法亦隨之而異。其觀法的主體只有觀不可思議境一種,加上其他資助觀法,方成十乘。以下解說各乘觀法次第。

  觀不可思議境,是指介爾陰妄之一念,觀爲即空即假即中之不思議境。天臺以一念作爲修觀的起點,深入圓實不思議的觀智,直達妙觀寶所。觀不可思議境作爲十乘的核心觀法,其蘊含的一念叁千思想是天臺重要的性具實相學說,亦是圓頓觀法修持的要旨。

  九重觀法中,發菩提心是修習一切法門最初應備的條件,由發起勇猛的四弘誓願,才能有益一念叁千的修悟。智者大師在《止觀》中說:

  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數誓願斷。衆生雖如虛空,誓度如空之衆生;雖知煩惱無所有,誓斷無所有之煩惱;雖知衆生數甚多,而度甚多之衆生;雖知煩惱無邊底,而斷無邊底之煩惱;雖知衆生如如佛如,而度如佛如之衆生;雖知煩惱如實相,而斷如實相之煩惱。何者

  若但拔苦因不拔苦果,此誓雜毒,故須觀空。若遍觀空,則不見衆生可度,是名著空者,諸佛所不化。若遍見衆生可度,即墮愛見大悲,非解脫道。[2]

  這是說,要以無作四弘誓願,悲愍自己及衆生無始劫以來的迷昧,因而發菩提心努力修觀,直臻妙境。

  若還不能安心,即修第叁善巧安心止觀。按個人機宜將止與觀之心,善巧地安住于法界。由于巧安止觀是從修行者的實際出發,來詳細诠釋觀法的,行者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調整修行的內容和重點,因此其實際修行效果十分顯著。在《法華玄義》中,曾將十乘觀法的前叁法,依次喻爲臨池、觀魚、結網叁事,且複以裹糧、束腳、行步等叁喻來說明。《法華玄義》在解釋第叁巧安止觀說:

  叁安心者,既體解成就,發心具足。豈可臨池觀魚,不肯結網。裹糧束腳,安坐不行。修行之要,不出定慧……[3]

  這是說,行者修觀不思議境一法時,只相當于臨池或裹糧,此後應更進一步修習相當于觀魚或束腳的發菩提心,以及相當于結網或行步的巧安止觀。

  如果在修第叁乘時,尚得不到真證,那就是因爲有叁惑之情執障礙,必須以一心叁觀之智慧,遍破見思、塵沙、無明叁惑之情執,即所謂破法遍。智者大師提出破法遍的叁種辦法:豎破、橫破、非橫非豎破。他說:

  次明破法遍者爲叁:一、無生門從始至終,盡其源底,豎破法遍;二、曆諸法門,當門從始至終,盡其源底,橫破法遍;叁、橫豎不二,從始至終,盡其源底,非橫非豎破法遍。豎則論高,橫則論廣。豎來入橫,無橫而不高;橫來入豎,無豎而不廣。《法華》雲:其車高廣,橫豎不二,則非橫非豎。[4]

  所以破法遍必須努力破除對善惡迷悟的執著,徹底斷除叁惑,依一心叁觀證叁智,成叁德。若仍未入法性,則必須檢點情智得失的原因,識知橫豎法門的通塞。此即第五識通塞。智者大師說:

  識通塞者,亦名知得失,亦名知字非字。如上破法遍,應通入無生,若不入者,當尋得失,必滯是非,不得一向作解。何者

  若同外道愛著觀空智慧,宜以四句遍破,能破如所破,令衆塞得通。若不執觀空智慧,則能破不如所破,但破塞存通,如除膜養珠,破賊護將。若爾,即大導師善知通塞,將導衆人能過五百由旬。[5]

  于塞處破令通達,于通達處若起執仍名塞,還須破除。這樣節節檢校,念念檢點,破一切阻塞,入無生門。

  若于真理仍未會入,即當用第六道品調適。道品是叁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修習道品,若調停得當,可以證得無漏真法。道品分四種:

  道品有四:一、當分,二、相攝,叁、約位,四、相生。一、明當分者,未必具品方能得道,叁四二五,單七只八,當分是道,故雲當依念處得道,又雲是道場,又雲是摩诃衍,念處既爾,余品亦然。是爲當分道品,而非調停也。

  明相攝者,如念處一法皆攝諸品,引《釋論》文雲,念處既攝余品,余品亦攝念處。是爲相攝道品,亦非調停也。

  約位者,如念處當其位,正勤是暖位,如意足是頂位,五根是忍位,五力是世第一位,八正是見谛位,七覺是修道位。此是約位,亦非調停也。

  四、相生者,如修念處,能生正勤,正勤發如意足,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五力,五力生七覺,七覺入八正,是爲善巧調適,戒定慧等,皆名爲正。清淨心常一則能見短期,是爲相生,亦是調適。[6]

  其中,當分、相攝,約位叁種分別是依道品的當其自分、互相含攝以及所證位次而說,都沒有調停道品,令其適當的意思。只有道品在修習上互連帶起,故含有善巧調停之意。

  以上從第二真正發菩提心到第六道品調適爲入理之常規,即修習十乘觀法者循序漸進的過程。至第七對治助開一法,是以叁十七道品對治惑業,助開妙理,無論利根鈍根,皆可對破遮障,安穩入叁解脫門,故後文將它作爲十乘觀法的事行一項專門討論。

  第八知位次是爲防止增上慢而必須分別自己修證的分限。不潛不濫,才不至于有未得謂得,未證言證的過失。如有比丘得第四禅,自以爲已證阿羅漢,臨終陰境現前,遂生邪見,毀謗佛法,謂證阿羅漢果,不斷後有,因此墮于地獄。又如魔與菩薩授菩提記,初發心菩薩不知是魔來授記,信受魔說,于記取著,起增上慢,便成魔著。…

《天臺十乘觀法的理觀和事行(心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