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必須明知位次,無所冒濫,不生增上慢心,方可入道。
從第一觀至第八觀逐漸入五品位,有了一定的修行成就以後,名德外揚,爲衆圍繞,此時須策勵其心,安忍內外榮辱,若能再安忍煩惱業等內生的逆緣,便可以從五品位進入十信位。
修前九種觀法,已過內外二障,達到十信相似位(又稱六根清淨位),得六根互用的功德。若愛著這個十信相似位的功德,不求勝進,便不得進登初住,名爲頂墮。雖沒有墮落凡夫二乘的危險,但沒有進步,猶如帆船,中途風息不進不退,名爲頂墮。若能不愛著中道相似之法,則得發真中道,入于初住,分身百界,示現成佛。這是第十離法愛。
十乘觀法並非智者大師的憑空杜撰,而是大師欲利益衆生,集諸經論總結出來的一種止觀實踐法門。《止觀》雲:
是十種觀,散在經文,而人不知。今撮聚十數,入有門爲觀,乃至叁門,小異大同。十觀入實,亦複如是。複次,此十觀意,非但獨出今經,大小乘經論,備有其意。如摩黎山,純出檀。固非外道四韋陀典,及此間莊老之所載也。世人鹹共講讀,而對文不知。[7] 十乘中既有“極高明”的止觀原理,也有“道中庸”的方便設施,因而無論鈍根利根皆可藉之修習,證得中道實相。
叁、十乘觀法的理觀和事行
觀不思議境——觀法的主體
十乘觀法是以觀不思議境爲主體的。在觀不思議境中,智者大師提出“一念叁千”的概念。它是天臺以性具爲特色的諸法實相論之說,代表了天臺哲學的最高成就,屬于“終窮究竟極說”:
大師于《覺意叁昧》、《觀心食法》及《誦經法》、《小止觀》等諸心觀文,但以自他等觀推于叁假。並未雲一念叁千具足,乃至《觀心論》中亦只以叁十六問責于四心,亦不假于一念叁千。唯《四念處》中略雲觀心十界而已。故至《止觀》,正明觀法,並以叁千而爲指南,乃是終窮究竟極說。[8]
這說明了一念叁千不僅僅是一種哲學理論,更是將它作爲天臺觀法的指南來闡述的。從佛教實踐立場講,一念叁千理應屬于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主體的修行境界的觀法。
一念叁千是“一念心具叁千世界”的略稱,即衆生的每一念心都同時具足叁千,如叁千法界或叁千世間。智者大師依這一念叁千之不思議境明一心圓滿具足一切法,依此叁千法爲軌持而如理觀照,由此成就諸佛境界。從邏輯意義上講,一念叁千具有能所的對應關系,“一念”是能,“叁千”是所;“一念”是不思議境,“叁千”是可思議境,但“一念”在確立自身能“觀”的主體地位時,同時自我轉化爲所觀的“客體”。故“一念”有能觀和所觀的兩重功能,“叁千”是“一念”的對象,同時又是“一念自身”。觀一念心具足叁千性相,百界千如,廣大圓滿,橫豎自在,諸法即一心,一心即諸法,這一念心便是衆生日用現前以根對塵所起的五陰識心。若能揀卻思議心,專取不思議心,此心即全妄成真,當下便是不思議境。
在《止觀》的正修章中講到觀不思議境時,將不思議境分爲心之性德不可思議境和心之修德不可思議境。依心之性德不思議境作觀,自然惡覺不起,一切虛妄分別自然轉化,而見中道實相之理,此即智者所說“能如理觀,因果成辦”之意。心之修德不思議境更表現在自行化他不可思議。
心之性德不可思議境,主要是指衆生五陰識心具足叁千性相,百界千如,也即在當下一念心中,具足叁千世間的諸法性相之意。智者大師在《止觀》卷五中說:
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例如八相遷物,物在相前,物不被遷;相在物前,亦不被遷。前亦不可,後亦不可,只物論相遷,只相遷論物。今心亦如是。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爲不可思議境界。
叁千的構成是指刹那五陰識心具足十法界,每一法界又互具十法界,成百界;百法界又各具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如是,成百界千如;千如又各具衆生世間、五陰世間、國土世間叁種世間,成叁千世間。當然叁千只是個約數,說“一念叁千”即是說一心包羅宇宙萬有,所強調的是一切諸法都不出現前刹那一心,心與叁千是不縱不橫的關系,一念心不可思議,叁千世間亦不可思議。由此,告訴吾等證悟成佛或流轉爲衆生,只在當下一念心之抉擇,故如實觀照自心,念念分明,實爲轉迷成悟的首要修行工夫,此亦是圓頓止觀的主要義理所在。
心之修德不思議境從自行的角度講,同樣不可思議,玄妙寂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如《止觀》卷五上雲:
既橫從四句生叁千法不可得者,應從一念心滅生叁千法耶
心滅尚不能生一法,雲何能生叁千法耶
若從心亦滅亦不滅生叁千法者,亦滅亦不滅其性相違,猶如水火二俱不立,雲何能生叁千法耶
若謂心非滅非不滅生叁千法者,非滅非不滅,非能非所,雲何能生叁千法耶
亦縱亦橫求叁千法不可得。非縱非橫求叁千法亦不可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境。
若從衆生俗谛的立場明四悉檀化他的功德,則“世谛中一心尚具無量法,況叁千耶
”《止觀》中以眠夢之喻來說明一念叁千的不思議境:“若隨便宜者,應言無明法法性,生一切法。如眠法法心,則有一切夢事。心與緣合,則叁種世間,叁千相性,皆從心起。一性雖少而不無,無明雖多而不有。”故心生叁千一切法只是依世俗谛的方便行法,是菩薩利樂有情,方便隨宜的“隨便宜”之說。
一念心具十法界叁千法包含了世出世間一切善惡法,故智者大師教吾人依當下一念心具叁千法而修止觀。即于此不思議境念念以即空即假即中叁觀觀之,若能如此觀照,則當下一念心即是諸佛境界,故言“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智者大師認爲衆生之一念心具足一切法,諸佛菩薩亦依其自身所修之心觀爲衆生說一切教法,故而特別強調依觀心法門以觀照一念叁千所成的不思議境界。
觀不思議境是十乘觀法的主體,此不思議境,實際上含有其他九重觀法的意義。智者大師概述觀不思議境在十乘觀法中的地位說:
此不思議境,何法不收
此境發智,何智不發
依此境發誓,乃至無法愛,何誓不具,何行不滿足耶
說時如上次第,行時一心中具一切心。[9]
可見,圓頓止觀的根本精神和主要內容都含攝在觀不思議境中,故上根人修行觀不思議境一法便登初住,以下九乘觀法是爲不能立即悟入圓理而入住的人而設的。
其他輔助觀法
十乘觀法的核心內容在觀不思議境中,其余的觀法只是作爲補充教授。因爲觀不思議境是爲無須次第便可悟入圓頓的上根人所修,對大多數不能完全通達的中下根機者而言,更需安立具體且漸次深入的觀法,故設有九重觀法,一一檢討補充,以使各種根機的修行人皆能趣入圓頓止觀。因此,九重觀法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在十乘觀法中,觀不思議境一法是上根之人所修,其理論的高度和實踐的難度爲中下根者無法企及。因此,十分有必要對適合中下根機者的觀法作一介紹。以下幾種觀法分別是從其余九乘觀法中整理出來的,可以看成是一心叁觀的分支。
1、叁止叁觀在一念心智者大師把大乘止觀特別是圓頓止觀的修習,歸結到對“諸法實相”的認識和體悟上來。實相之理,即是空假中叁谛圓融互具,因此對應空假中叁谛,提出叁止叁觀的學說。叁止指體真止、方便隨緣止和息二邊分別止。叁止說法不見于以往大小乘佛教經論,它是智者大師“隨義立名”[10]的。
叁觀即空觀、假觀和中道觀,分別觀諸法皆空、皆假、空假不二的中道之理。一心叁觀即是于一心中同時觀諸法即空即假即中,一心叁觀即是于一心中同時觀察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圓境,即一而叁,即叁而一,空觀、假觀、中道觀叁種認識方法圓融互具,以“一心叁觀”而證“叁智一心”,同時圓解叁谛。在智者大師看來,空假中叁谛是圓融互具的。作爲認識圓融叁谛的空假中叁觀也同樣是圓融互具的,他說:
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叁觀。[11]
這是說,在以一心叁觀認識圓融叁谛時,叁觀皆圓融互具,總空觀、總假觀、總中觀叁者只是角度的不同,而無本質的差別,都是對諸法實相的認識,並于一心中同時具足。
這是從觀的方面所作的說明。若從止的方面看,也可以說是“一心叁止”。總括這方面,智者大師說:
圓頓止觀相者,以止緣于谛,則一谛而叁谛。以谛系于止,則一止而叁止。譬如叁相在一念心,雖一念心而有叁相。止谛亦如是。所止之法雖一而叁,能止之心雖叁而一也。以觀觀于境,則一境而叁境;以境發于觀,則一觀而叁觀。如摩醯首羅面上叁目,雖是叁目而是一面。觀境亦如是。觀叁即一,發一即叁,不可思議。不權不實,不優不劣,不前不後,不並不別,不大不小。[12]
可見,所謂圓頓止觀,就是在一心之中同時修習叁止叁觀,即叁止叁觀在一念心。在圓頓止觀中,止與觀是圓融互具、一體不二的,言止即有觀,言觀即有止,“止亦名觀”,“觀亦名止”。在觀煩惱境中,就提到一心修叁止叁觀:
四分煩惱,體之即空,名體真止,入空觀也。觀諸煩惱,藥病等法,名隨緣止,入假觀。觀諸同真際,名息二邊止,入中道觀。巧善安心,修此叁止叁觀,成一心叁眼叁智也。[13]
在觀業相境中,也說只要于業安心于空假中,…
《天臺十乘觀法的理觀和事行(心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