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十乘觀法的理觀和事行(心皓)▪P3

  ..續本文上一頁便是止觀:

  安心業空,則善順而惡息,惡息故名止,善順故名觀;安心業假,惡息善順,安心業中,惡息善順,順故名觀息,故名止,是名觀業善巧安心。[14]

  在觀禅定境中,亦曾提到叁止叁觀在一念心,以此來安其心: 若觀一念禅定,二邊寂滅,名“體真止”,照法性淨,無障無礙,名“即空觀”。又觀禅心即空、即假,雙照二谛,而不動真際,名“隨緣止”;通達藥病,稱適當會,名“即假觀”。又深觀禅心,禅心即空、即假、即中,無二無別,名“無分別止”;達于實相,如來藏第一義谛無二無別,名“即中觀”。叁止叁觀,在一念心,不前不後,非一非異。爲破二邊,名一,名中;爲破遍著生滅,名圓寂滅;爲破次第叁止叁觀,名叁觀一心。實無中、圓、一心定相。[15]

  總之,一心叁止叁觀是修習圓頓止觀的主要方法,通過一心叁觀的修習成一心叁眼叁智,這是修習十乘觀法應有的教益。 2、以一心叁觀遍破橫豎一切迷亂十乘觀法的破法遍,針對人們修習止觀中的各種錯誤認識執見,展開十分徹底的破斥。如《止觀》所言,諸法本自清淨,不合不散,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原不可說破與不破,只因衆生妄生顛倒,故要遍破諸法。破法依門有多種,智者大師只舉觀以圓教空無生一門遍破諸法,其他類推可知。依空無生門破法,有叁個階段,分別是從假入空破,從空入假破和中道正觀破法遍。

  對鈍根者而言,首先要修“從假入空破法遍”,通過修習,獲得對世界本質空的認識。假有兩種,即見假和思假。以見假爲例,凡夫于單四見,複四見,具足四見等諸見惑皆執爲真,其實皆是假有。假有叁種:一、因成假,指因了其他因緣而起;二、相續假,指前念後念相續不斷;叁、相待假,指待有而有無,待無而有有。

  其破見的方法是以叁假推破入無生門。以破單四見的有見以入無生門爲例,如人執一念心爲有,便隨有見,即須破除。先從因成假破,用龍樹菩薩《中論》所說“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四句,破令盡淨,便入無生門。其破法主要是觀此一念心,爲從根生

  爲從塵生

  爲根塵共生

  爲離根塵生

  如此四句推求一念心不可得。這是推因成假破有見入無生門。

  若不能于此悟入無生,即轉從相續假破。謂觀此一念心爲前念滅故後念生

  爲前念不滅故後念生

  爲前念亦滅亦不滅故後念性

  爲前念非滅非不滅故後念生

  如是推求,便是從相續假破有見入無生門。

  若還不悟,即從相待假破。謂此一念心,爲待于無生而生

  爲待有生而生

  爲待亦生亦無生而生

  爲待非有生非無生而生

  推求四句不可得,是推相待假破有見入無生門。如此破有見後,若轉隨入無見、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同樣從叁假推破,是爲破假以入空。修習“從假入空破法遍”後,破除心對諸法的執著,安住于法界之理,知道無明即法性,不二不異:

  本末雙寂,畢竟清淨,是名爲止。又觀無明即法性,不二不異。法性本來清淨,不起不滅。無明惑心,亦複清淨。誰起誰滅

  若謂此心有起滅者,橫謂法性有起滅耳。法性無起,誰複生憂;法性無滅,誰複生喜

  若無憂喜,誰複分別此是法性、此是無明

  能觀所觀,猶如虛空。如此觀時,畢竟清淨,是爲從假入空觀。[16]

  故修此觀法,在于先破除對一切事物的執著,而了知萬物之實相,達到能觀所觀俱皆空寂的境地。

  第二階段是“從空入假破法遍”。這是在已有的達到對實相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做出的菩薩行行爲,因而從空入假須具利他的五種因緣,才能弘濟衆生:

  入假因緣者,略言有五:一、慈悲心重;二、憶本弘誓;叁、智慧猛利;四、善巧方便;五、有大精進。[17]

  菩薩救度衆生最需要的是善巧方便的法門,故《止觀》中談到從空入假的叁種方法:

  知病。謂知見思病,品品之中,具叁假四句,故無量無邊,不可窮盡。于此諸見思惑無不明了,是爲知病。二、識藥。病有無量,故藥亦有無量。明言有叁,謂世間法藥、出世間法藥、出世間上上法藥。菩薩于諸法藥,恒沙法門,無不了知。叁、應病與藥。即知一切衆生之病,識一切法門之藥,便當衆生之機而分別授予世出世間的不同藥。每一種藥,又分爲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四門,對下、中、上、上上根四根,便成十六門。這樣知一切病,識一切藥,應一切機,是爲破空以入假。

  以前兩觀爲方便,便得入第叁階段的中道破。“中道正觀破法遍”,是修中觀正破無明,有叁番:

  觀無明。前空假二智在破見、思、塵沙惑時,名之爲智,在以其障于中道,則此二智,還名爲惑,稱爲智障,此智障便是無明。若觀空、假二智即是生,便破無明,得見中道。修觀時,觀空假二智,推求爲從法性、無明、合、離四句皆不可得,同前因成假所說。

  2、 觀法性。前觀無明惑或生解成得定,3、 便以爲無明即是法性,4、 若計著法性,5、 還是迷而6、 不7、 悟,8、 便應轉觀法性,9、 以滅、不10、 滅、亦滅亦不11、 滅,12、 非滅非不13、 滅四句推破,同14、 前相續假中所說。

  15、 觀真緣。若依前法修觀,16、 便執有中道觀智,17、 能破無明,18、 能見法性,19、 還名20、 爲障,21、 再當推破。便觀此中道觀智巧,22、 待誰而23、 有

  爲待于智

  爲待無智

  爲待亦有智亦無智

  爲待非有智非無智

  用這四句推破,24、 即同25、 前相續假中所說。用這叁番推破,26、 便可以正破無明,27、 親見法性,28、 得入中道。

  就鈍根凡夫而言,不可能一念即入中道第一義谛,故必須借重從假入空,從空入假二者爲止觀“方便道”,進而修“中道正觀破法遍”:

  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以有見故,叁假苦集,煩惱隨從,魚王貝母,衆使具足,結業蕪蔓,生死浩然,一人經曆尚無邊畔,何況多人

  當知見惑,大可怖畏,勤用止觀,而摧伏之……入空之觀破見及思,束而言之,只是破有,次觀所破,只是破無。中觀所破,雙非二邊,正顯中道。[18]

  此時所得觀慧則如《法華玄義》卷九上所說:“以此妙慧,如金剛斧,所擬皆碎,如無翳日,所臨皆朗。”[19]因而,要達到對“無生”的認識,悟入實相,破法遍乃是根本手段。

  3.于四念處修一心叁觀在十乘的道品調適一項中,提到于一一道品中修一心叁觀,其中最爲詳細解說的是于四念處修一心叁觀,余道品多是以此類推,並無詳述。但這並不違于“叁十七品,成于一心叁觀義”[20]的原則。

  這裏是以四念處成于一心叁觀,叁觀在一念心,分爲四念處,而念處皆是法性。如智者大師在《止觀》卷七上說:

  今一念心起不思議,即一切種,十界陰入不相妨礙。若觀法性因緣生故,一種一切種,則一色一切色。若法性空故,一切色一色,則一空一切空。法性假故,一色一切色,一假一切假。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雙照一一切,亦名非空非假,雙照空假,則一切非空非假,雙照空假。九法界色,即空即假即中,亦複如是。是名身念處。若觀法性受,法性因緣生,故一種一切種,一受一切受;……九法界受,即空即假即中亦複如是。是名受念處。若觀法性心,因緣生法,一種一切種,一心一切心;……九法界心,亦複如是。是名心念處。

  若觀法性想行兩陰,因緣生法,一種一切種,一行無量行……九法界想行,皆即空、即假、即中,亦複如是。是名法念處。

  如是念處,力用廣博,義兼大小,俱破八倒,雙顯榮枯,雙非榮枯,即于中間,入般涅,亦名坐道場,亦名摩诃衍,亦名法界。

  這是明修無作四念處成一心叁觀的方法,由念處一法,即同法界,攝一切法,一切趣入于念處,即念處一法,具一切法,觀法性空假中,而與真法相應,入無生門。

  其他諸境中亦講到于四念處修一心叁觀的方法:

  若觀病是四大病,是不淨病;若離四大病,即是淨病;非四大、非離四大病,即非淨、非不淨,有真、非有非真,空假、非空非假,枯榮、非枯非榮,如是等義,皆與身念處無二無別。如此病受,非苦非樂;病之相、行,非我、非無我;病心,非常、非無常,例如上義。叁十七品,于枕席間皆得成就,解苦無苦,入清涼池。

  今觀此業,具十法界五陰,即是具一切四念處,一切業,同類之色,是身念處,此身非淨非不淨;同類四陰,是叁念處,此叁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常非無常,即是非榮非枯雙樹涅,乃至叁解脫。[21]

  此外,在諸見境中提到于空見不動而修不思議叁十七品能證叁德,成叁昧:

  觀空見一陰一切陰,叁谛不動則了法身。觀不動陰,非淨非不淨等,雙樹涅槃,亦是道場,是觀名般若。八倒破,名解脫。于一念處,起一切念處,調伏衆生。如是叁法,非因非果,非因而因念處是道場,非果而果雙樹中間而入涅槃,于空見不動而修不思議叁十七品。如是遍破,不得空見,名空叁昧,不見空相,名無相叁昧,如是叁昧不從真緣生,名無作叁昧[22]這既是修習無作道品的方法,也是修習無作道品的功德。中根之人,修至此乘,必發真證,而與無漏真法相應。

  此外,智者大師還強調理觀與事忏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最完美的修習效果。他說:

  若全無理觀,又無事忏,辄望佛印,希利規名;若(如是希求)佛印者,無有是處。若理觀無間,借事豐蔽,真實心忏,印有是處。[23]

  理觀和事忏的結合修習,也是製訂天臺衆多忏儀的基准,天臺止觀實踐法門多是以理事雙運爲其特色。

  助道之事行

  十乘觀法是以理觀爲核心的觀法,在實踐行持生起障礙,修習理觀無法相應的情況下,必須修事行的輔助法門,以起到忏悔業障,增長智慧,獲得佛力加持的作…

《天臺十乘觀法的理觀和事行(心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