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十乘观法的理观和事行(心皓)▪P4

  ..续本文上一页用,由此助开正道之理观。 助道法门并不是每个人都要修,只有根钝遮重的下根人才需要修习。智者大师在《止观》中将各人的不同遮障分为四类,即根利无遮,根利有遮,根钝无遮和根钝遮重。前三种人由于自身的修习条件较优越,故不需修助道。唯有根钝遮重者,“以根钝故,不能即开三解脱门;以遮重故,牵破观心。如是义故,应须治道对破遮障,则得安稳入三解脱门”。十乘观法中第七对治助开详细阐述了一些事行的助道法门。

  助道法门很多,智者大师在《止观》中例举了六度、五门、十二因缘观、四观等种种法门。在十境的第二观烦恼境中,他提到十二种修习对治法门:

  若遮障重,当修助道,既解惑相,持便应索。拨外贪欲起,以不净助;内贪欲起,以背舍助;内外贪欲起,以胜处助;违法嗔起,众生慈助;顺法嗔起,法缘慈助;戏论嗔起,无缘慈助;计断常起,三世因缘助;计我人起,二世因缘助;计性实起,一念因缘助;明利觉起,数息助;沉昏觉起,观息助;半沈半明觉起,随息助。助道强,故能开辟涅槃门。[24]

  在观业相境中,又说到以念佛之力转化恶业:

  当念应佛三十二相等,念报佛无量功德,共破习因恶业;念法门佛,破习因;念三十二相,破报果云云。念法门佛,助破报果恶业,念佛力故,恶业障则入涅槃门也。[25]

  虽有种种法门,但其主要对治方法是六度。由蔽有厚薄,病有强弱,故六度对治亦有轻重缓急,视行者情况而善巧斟酌。主要有对、转、兼、具,或用第一义等种种方法。

  对是指修三昧时,忽起悭贪、破戒、嗔恚、懈怠、散乱、愚痴等蔽覆之心,分别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来对治。若一一对治不起作用,则用转的方法,转即是以布施对治悭贪无效,则转用持戒对治;持戒无效,则转用忍辱对治,如是历用六度对治一蔽,一一蔽转用六度。兼的方法是兼用二度三度来对治一蔽乃至以五度来对治一蔽。若具用六度来对治一蔽,是具的方法。还有一个更上乘的方法是第一义,即唯观无相真如寂理,由此治一切蔽。

  这六度对转兼具的方法是依四随的原则建立的。四随指随乐、随便宜、随治、随义,主要是随顺众生乐欲及机宜来对治众生之迷蔽的,这也体现了六度助道法门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在观魔事境中,智者大师否定不为菩提,只为名闻利养的魔六度,而倡导以正度来对治六蔽:

  门若未开,必由事障。久远劫来,为魔所使,起于魔檀为有报,故持于魔戒邀利养故;行于魔忍为畏他故;习魔精进求名闻故,得于魔禅昧于鬼法,乐于魔,分别见网。如是六法,虽名为善,其实是魔。由此邪蔽,蔽三脱门。今用正度对治六蔽,蔽去度成,如油多明盛;若杂烦恼,当用前四分观助治;杂业借念二佛助治。[26]

  又在观禅定一境中,述及行六度事忏对治障蔽的重要性:

  何意不悟

  当由过去障蔽,现著禅味,不能弃舍。今昔相扶,共成悭蔽,道何由发

  当苦到忏悔,舍身命财,舍味禅贪,修于檀度,助治悭障。又,昧著诸禅,即破随道戒,乃至破具足戒,过现相扶,共成破戒蔽。应苦到忏悔,令事相谨,助治尸障也。又,如黑齿梵天尚自有嗔,今发事禅,何意无嗔

  又,诸(计)有禅定,有非无生,亦非寂灭,非二忍故,任自是嗔,过现相扶,共成嗔障。当苦到忏悔,加修事慈,助治忍障。又,著禅味,是放逸痴所盲,散动间杂,过现相扶,共成懈怠,当苦到精进,无间相续,助治进障。又,禅中所发业相,恼乱禅心,不得湛一。若二乘但断烦恼,抵业而去,不论断业。菩萨断烦恼,受法性身,而诸法门有开不开,当知为业所障。须苦到修诸善业,法性身尚尔,况生死身,安得无业,修善助治定障。又,味禅者全是不了无常生灭,况了味著,不生不灭,过现相扶,共成痴障。当苦到忏悔,治事迷僻。是略明对治,广不可尽。行人观法,极至于此。[27]

  在第七诸见境中,说到由于过往皆是以空见而行六蔽,今舍空见,须修事度方可对治,故文中举空见及一一蔽的对治之法: 若不入者,发大誓愿,内舍执见,外弃命财,空见乖理,戒不清净,誓令空见不犯法身。守获七支,不挠含识。若空见喧动,中忍不成,今誓苦到安心空见,如桥地海,总集我身,心终不动。若空见间杂,誓纯一专精,念念流入。又空见扰动,不能安一,至诚忏悔,息二攀缘。一切种智不开者,无明未破,誓观空见,法性现前。刚决进勇,不证不休。如是对治,助开涅槃。[28]

  在多数人属根钝遮重的末法时代,修习止观的行者,大部分都会出现不能一心专注妙观,或修三昧时出现贪欲,懈怠散乱,愚痴邪倒等的状况,而这些不良状况的对治方法,正是“助道对治”这一乘观法里所详细阐述的。因此,对大部分修行者而言,在良师难求的情况下,“助道对治”具有重要的修习指导意义。四、十乘观法为法华三昧之正体

  圆顿止观乃天台最究竟最圆满的禅观实践法门,其所包含的三昧禅观行法中,最能代表和反映止观行法的唯有曾经被慧思大师和智者大师所亲证的法华三昧。它是以事修和理观组合而成的一整套修观仪轨,依于这样的仪轨,渐次调熟身心,趣入圆顿止观的禅观实际,从而证得圆教不思议中道实相之理。

  法华三昧是以正修理观为重心的观法,这与以观一念三千的不思议境为主旨的十乘观法有密切关系。宋四明知礼尊者在《修忏要旨》中说:“……若欲广知,应寻《摩诃止观》。当知《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圆顿大乘,究竟于此。”故法华三昧修持方法,不外秉承《止观》所载的初入道场时的十科方法、二十五种修习前方便及十乘观法。

  法华三昧自始至终,无论事修或理观,处处都是直指不可思议的中道实相。故法华忏法从一入忏开始,直到下一部分的正修止观,乃至出忏后的历境对缘,步步皆扣紧中道实相理而运心作观。

  如《法华三昧忏仪》第三章在“理中修一心精进”的部分,几乎每一个事行项目,皆有其相应的修观提示。大师于礼敬三宝中,指示用心方法云:

  心随身口,一心顶礼,无分散意。了知此身如影不实,于能礼所礼,心无所得。一切众生,亦同入此礼佛法界海中,总礼十方佛……

  又如诵经一法,大师亦教导学人须如理作观:

  了音声性,如空谷响。虽不得音声,而心历历,照诸句义,言辞辩了,运此法音,充满法界,供养三宝,普施众生,令入大乘一实境界。

  乃至他将忏悔提到“无名无相,不可分割”的高度,认为忏悔的方法应当是:

  一切念想不起,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言语道断,不可宣说,虽不得心,非心相,而了了通达一切心,非心法,一切皆如幻化,是名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诸法解脱,灭谛寂静。作是忏悔,名大忏悔。[29]

  因此,修持法华三昧可体达一切诸法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此时中道实相之理亦得显现。这与十乘观法中在“十如是”中道实相理论基础上实现的不可思议境是完全一致的。不思议境是对“一念三千”学说的如实修行,法华三昧在事忏完毕后,也是依一心三观之观法来修持中道正观。如智者大师在《法华三昧忏仪》正修三昧中示观法云:“云何正观

  如菩萨法不断结,不住使海,观一切法空。如实相,是名正观。”并令行者谛观现前一念妄心,具三千性相,但毕竟求心不可得,揭示此心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之理。故其观心内容实质上就是以观一念三千之不思议境为根本的十乘观法,由此照见三谛圆融的一实相谛理,并于一心中圆证三智而趋入佛道。

  法华三昧是据《妙法莲华经》而设立的,是大乘圆顿止观。智者大师在《止观》中总结十乘观法时说:“是十种法,名大乘观,学是乘者,名摩诃衍。”并引《法华》经句证成十法为大乘观:

  云何大乘

  如《法华》云:“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肥壮多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30]

  并以十乘观法来解释大白牛车喻,证明“止观大乘亦如是”,“此大乘观,法门具度,与彼经合,故名大乘观也。”

  《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卷三十也分别将上述大白牛车喻以十法次第,随对整足:

  大车高广,一不思议境也;盖慈悲,宝绳交络,即二发心也;安置丹枕,枕有内外,若车内枕,休息众行,既三安心也;若车外枕,或动或静,动静只是四通塞义也;破塞存通,既塞而通,其疾如风,既破无明,是五破遍义也;大品云,法爱难断,故处处说,破无明三昧,始白牛,终自平正,六道品义也;又多仆从,既七正助也;颂中云傧从,礼云导也,又云侍卫也,游于如方,即八次位也;安忍离著,在次位之初,是故更加,复次结位,始从初心,终迄究竟,安忍只是忍于五品违顺二境,令入六根;离爱只是离六根中相似法爱。

  可见,知礼尊者“一乘十观为法华三昧之正体”的见解是十分精到的。作为天台圆顿止观代表的法华三昧,虽在事行上借助于其他种种方便,但其理观的主要内容却是十乘观法,因而十境十乘观法也就成为修习四种三昧,成就大乘圆教三昧所不可或缺的观法。

  结 语

  智者大师虽以思辨的方式创建了一套颇富哲学意味的圆教义理体系,但其目的是以圆教义理指导圆教修行,故其落脚点仍在止观的实修上。他认为,唯有通过修习圆顿止观,才可以把握佛教的绝对真理(实相),获得最高的般若智慧。从止观实践言,十境十乘充满了各种精彩的修行要诀和修行法门,特别是一念三千和一心三观在观行中的具体运用,更是将圆顿止观的中道实相禅观发挥到极致。另外,具备完备圆满的补充教授,也是十乘观法的一大特色。因此,智者大师以止观统摄佛教一切教理行位,也正表明天台理论体系都要通过修习实践才能获得根本的解决,也唯有通过修习圆顿止观,才能达到境智相冥的不可思议境界,从而由“闻圆法,起圆信,立圆行,住圆位”而“圆功德而自庄严,以圆力用建立众生”。

  [1]《止观》卷一下,《大正藏》册46。

  [2]《止观》卷五。

  [3]《大正藏》册33,页790。

  [4]《止观》卷五。

  [5]《止观》卷七。

  [6]《止观》卷七。

  [7]《法华玄义》卷九上,第790页。

  [8]湛然:《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卷五之三,《大正藏》册46。

  [9]《止观》卷五上。

  [10]《止观》卷三上。

  [11]《止观》卷五上。

  [12]《止观》卷三上。

  [13]《止观》卷八上。

  [14]《止观》卷八下。

  [15]《止观》卷九下。

  [16]《止观》卷五下。

  [17]同上注。

  [18]《止观》卷五下。

  [19]《大正藏》册33,页790。

  [20]《止观》卷七上。

  [21]《止观》卷八下。

  [22]《止观》卷十下。

  [23]《止观》卷五上。

  [24]《止观》卷八上。

  [25]《止观》卷八下。

  [26]《止观》卷八下。

  [27]《止观》卷九下。

  [28]《止观》卷十下。

  [29]《大正藏》册46。

  [30]《止观》卷七下。

  

《天台十乘观法的理观和事行(心皓)》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