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境俱不奪。“料”,意爲核計、度量;“簡”,意爲簡別、選擇,合爲衡量擇別的意思。“四料簡”是臨濟宗義玄禅師根據弟子不同的素質和思想狀況所采取的四種旨在消除他們對“人我”(自性、實體)、“法我”執著的教導方法。參見楊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63頁。
[148][149][150]《碧岩錄》卷一,《大正藏》冊48,頁147。
[151]《五燈會元》卷十五《雲門文偃禅師傳》,第929頁。
[152]參見杜松柏:《禅學與唐宋詩學》,黎明文化出版社1976年版,第256~257頁:“此一“大全”,即如何是佛,其作用遍周沙界,雖江南之國,春風吹拂,萬卉回蘇,此陽和回天之力,乃此一“大全”之作用,而不足以盡此“大全”,非此春風所能吹起也,此“大全”之真際未見,而春風吹拂,草綠花開之現象界中,已顯示此“大全”之作用,而文彩已彰;“鹧鸪啼在深花裏”,以鹧鸪啼聲喻法眼文益之答話,以深花裏喻答話之意乃在言外,鹧鸪呼鳴,可聞聲而不可見其形,言此一“大全”或佛,非言端語端可得。”可備一說。
[153]《碧岩錄》卷一,《大正藏》冊48,頁148。
[154]《景德傳燈錄》卷十一《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大正藏》冊51,頁188。(《碧岩錄》卷二,《大正藏》冊48,頁159。)
[155]《碧岩錄》卷二,《大正藏》冊48,頁159。
[156]《妙法蓮華經》卷七《妙莊嚴王本事品》,《大正藏》冊9,頁60。
[157]“劫火”是佛教叁災(火、水、風)之一災,“劫”是漫長久遠的時間。“劫火洞然,大千俱壞”語出《仁王護國經》卷下,意爲劫火熊熊燃燒,大千世界俱遭劫難。佛教認爲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由成(形成發展)、住(現狀)、壞(衰亡)、空(消滅)這四時循環流轉。劫火洞燃,大千俱壞,必然歸于空無。
[158]《景德傳燈錄》卷十一《益州大隨法真禅師傳》,《大正藏》冊51,頁286。(《碧岩錄》卷叁,《大正藏》冊48,頁169。)
[159]《碧岩錄》卷叁,《大正藏》冊48,頁169。
[160]參見《五燈會元》卷四《大隨法真禅師》,第237頁。
[161]《景德傳燈錄》卷一《毗舍浮佛》,《大正藏》冊51,頁205。[162]《碧岩錄》卷叁引圓悟語,《大正藏》冊48,頁169。
[163]《五燈會元》卷四《趙州從谂禅師》,第200頁。(《碧岩錄》卷叁,《大正藏》冊48,頁169。)
[164]《碧岩錄》卷叁,《大正藏》冊48,頁169。
[165][宋]法應、[元]普會續集《頌古聯珠通集》卷十八“徑山杲頌”。《續藏經》,第115冊,第218頁。
[166]同上“正覺逸頌”,第217頁。
[167]同上“海印信頌”,第217頁。
[168]同上“文殊道頌”,第218頁。
[169]《景德傳燈錄》卷七《幽州盤山寶積禅師》,《大正藏》冊51,頁253。(《碧岩錄》卷四,《大正藏》冊48,頁175。)
[170]《碧岩錄》卷四,《大正藏》冊48,頁175。
[171]《景德傳燈錄》卷七《幽州盤山寶積禅師》,《大正藏》冊51,頁253。
[172]參見李杏村:《禅境與詩情》,第182頁。
[173]《五燈會元》卷十七《內翰蘇轼居士》,第1146頁。
[174]《五燈會元》卷六《九道虔禅師》,第304頁。
[175]語風圓信、郭凝之:《瑞州洞山良價禅師語錄》,《大正藏》冊47,頁523。(《碧岩錄》卷五,《大正藏》冊48,頁180)
[176]《碧岩錄》卷五,《大正藏》冊48,頁180。
[177]《頌古聯珠通集》卷二十四湛堂准頌:“熱時熱殺寒時寒,寒暑由來總不幹。”(第295頁)佛燈頌:“寒時向火熱乘涼,一生免得避寒暑。”(第295頁)冶父川頌:“避暑逃寒問是非,不離寒暑少人知。”(第295頁)鼓山頌:“寒
時寒,熱時熱,無寒暑處天然別。”(第295頁)可備參考。
[178]偏中正,曹洞宗正偏五位說之一。意爲舍事入理,攝用歸本。洞山良價五位頌雲:“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迷頭猶認影。”見《瑞州洞山良價禅師語錄》,《大正藏》冊47,頁525。
[179]正中偏,也爲曹洞宗正偏五位說之一。意爲背理就事,從體起用。良價五位頌雲:“正中偏,叁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見《瑞州洞山良價禅師語錄》,《大正藏》冊47,頁525。
[180]《碧岩錄》卷五,《大正藏》冊48,頁180。
[181]真如還滅門,也稱心真如門,爲《大乘起信論》所說一心二門之一,與心生滅門並稱。意爲真如法體絕對平等之理體,爲生起萬法之第一因,此理體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離差別之相,真實如常。然凡夫偏于妄情,故不見平等之理體,若除妄情,則真如之體自現,詳見《佛光大辭典》,第4195頁。
[182]正便回互也即偏正回互,是曹洞宗五位說建立之依據。謂指事物之間相互涉入,相依相存,相當于華嚴宗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詳見《佛光大辭典》第2305頁。
[183][日]慧印校訂:《撫州曹山元證禅師語錄》,《大正藏》冊47,頁529。
[184]《碧岩錄》卷五,《大正藏》冊48,頁180。
[185]王守謙、王鳳春譯注:《戰國策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頁。
[186]《五燈會元》卷七《雪峰義存禅師》,第384頁。(《碧, 岩錄》卷五,《大正藏》冊48,頁184。)
[187]《碧岩錄》卷六,《大正藏》冊48,頁185。
[188]《碧岩錄》卷六,《大正藏》冊48,頁185。
[189]《頌古聯珠通集》卷二十九真如頌,第359頁。
[190][191][192][193]《頌古聯珠通集》卷二十九,第359頁。[194]萬松行秀:《從容錄》卷叁,第叁十叁則天童覺頌,《大正藏》冊48,頁243。
[195]《五燈會元》卷叁《百丈懷海禅師》,第131頁。(《碧岩錄》卷六,《大正藏》冊48,頁187。)
[196]《碧岩錄》卷六,《大正藏》卷48,P188b。
[197]《頌古聯珠通集》卷十汾陽昭頌:“野鴨飛空卻問僧,要傳祖印付心燈。”佛鑒勤頌:“馬師憫汝無知識,借來野鴨通消息。”第109頁。
[198]《頌古聯珠通集》卷十,第109頁,智海清頌:“鼻孔翻成底事,新羅日午打叁更。”太平古頌:“野鴨野鴨,無來無去,飛去飛來,本無去住。忽然把住鼻頭看,大地山河全體露。”可備參考。
[199]《碧岩錄關友無黨後序》,《大正藏》冊48,頁224。
[200]《補續高僧傳》卷六,《高僧傳合集》,第648頁。
[201]《禅林僧寶傳》卷十一《重顯傳》,第514頁。
[202]《明覺禅師語錄》卷二,第327頁。
[203]《碧岩錄》卷二,《大正藏》冊48,頁159。
[204]見前注。
[205]《碧岩錄》卷一,《大正藏》冊48,頁141。
[206]大慧宗杲(1089—1163),宣州(安徽)甯國人,得法于圓悟克勤,爲臨濟宗楊岐派名僧。一生最驚人駭世的舉動,就是火燒其師圓悟克勤之《碧岩錄》。《碧岩錄後序》載:“大慧禅師,因學人入室,下語頗異,疑之。才堪而邪鋒自挫,在鞠而納歉自降,曰:“我《碧岩集》中記來,實非有悟。因慮其後不明根本,專尚語言,以圖口捷,由是火之,以救其弊。”宗杲之毀《碧岩錄》在明淨善重集《禅林寶訓》卷四,《大正藏》冊48,頁1036中也有記載,茲不詳引。杜繼文、魏道儒兩位先生認爲宗杲之毀《碧岩錄》除了“慮其後不明根本,專尚語言,以圖口捷”之外,還有社會政治意義,見杜繼文、魏道儒著《中國禅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頁。盡管如此,《碧岩錄》並未因此而禁絕,繼續盛行,元延年間(1314—1320)再次刻板流行,對後世禅宗影響仍然很大。
[207]祖詠:《大慧普覺禅師年譜》,見吳洪澤:《宋人年譜集目·宋編宋人年譜選刊》,巴蜀書社1995年版,第179頁。
[208][209]蘊聞:《大慧普覺禅師語錄》卷二十九,《大正藏》冊47,頁936。
[210]《山谷琴趣外編》卷叁,《〖FJF〗瞗〖FJJ〗村叢書》本。
[211]曉瑩:《雲臥紀談》,《續藏經》第二編乙第二十一套第148冊,第20頁。
[212]蘇轼著、馮應榴輯注:《蘇轼詩集合注》,第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6頁。
[213]同上,第4冊,第1607頁。
[214]李彭:《日涉園集》卷八《戲次居仁見寄韻》題下自注:“居仁見督參雪窦下禅。”居仁,即呂本中。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5]韓駒:《陵陽先生詩》卷四《送東林老遊閩五絕句》之四,清宣統庚戌刊《江西詩派》本。
[216]《碧岩錄普照序》,《大正藏》冊48,頁139。
[217][218]《五燈會元》卷十九《昭覺克勤禅師》,第1254頁。[219]《碧岩錄關友無黨後序》中說:“圓悟老師在成都時,予與諸人請益其說(指雪窦《頌古百則》),師後住夾山、道林,複爲學徒扣之。凡叁提宗綱,語雖不同,其旨一也。門人掇而錄之,既二十年矣,師未嘗過問焉。”由此可知《碧岩錄》是克勤的弟子根據他在昭覺、夾山靈泉和道林叁寺講解重顯頌古的稿子彙編整理而成。克勤也未嘗過問此事,由此也推知克勤似乎是在開示學人時隨意拈出,並非刻意爲之,卻也無意編輯成冊,所以未嘗過問其內容。[220]“碧岩”爲夾山靈泉院的別名,二字出自一則公案,據《景德傳燈錄》卷十五載:唐懿宗鹹通年間(860—874),有僧問夾山靈泉院的善會禅師:“如何是夾山境
”善會答道:“猿抱子歸青嶂裏,鳥銜花落碧岩前。”因此叢林稱夾山爲“碧岩”。見《景德傳燈錄》卷十五《沣州夾山善會禅師》,《大正藏》冊51,頁324。
[221]《碧岩錄後序》,《大正藏》冊48,頁224。
[222]《重刊圓悟禅師碧岩集疏》,《大正藏》冊48,頁224。
[223][明]淨善重集:《禅林寶訓》卷四,《大正藏》冊48,頁1036。
[224]《從容錄》全稱《萬松老人評唱天童和尚頌古從容庵錄》,诠釋天童正覺的《頌古百則》,有六卷和叁卷兩個版本。其每則集公案與頌古爲一,依《碧岩錄》體例,每則之下列分示衆、列舉公案、列舉頌古、夾注和評唱五種內容。《從容錄》收在《續藏經》第二編甲第二十二套,第117冊。
[225]《空谷集》全稱《林泉老人評唱投子義青和尚頌古空谷集》,林泉是從倫的字號。見《續藏經》,第117冊。
[226]《虛堂集》全稱《林泉老人評唱丹霞子淳禅師頌古虛堂集》,見《續藏經》,第124冊。
[227]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叁,《續藏經》,第136冊,第62頁。
[228]《禅林僧寶傳》卷十一《重顯傳》,第515頁。
《雪窦重顯禅師及其頌古禅風(法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