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辞典之一。睦庵善卿,号睦庵,字师节。俗姓陈,东越(治今福建省)人。生卒年不详,曾访道诸方。元符中(1098—1100),以母老不忍远游,而归省乡里。详见《佛光大藏经·禅藏·杂集部·祖庭事苑》第1~2页。
[101]鱼袋,乃官员章服所佩之物,唐永徽二年(651)定制,中央五品以上官员随身佩鱼符,以明贵贱,应征召。其制左二右一,太子用玉,亲王用金,百官用铜,皆题姓名于上,并以袋盛放之,故称。宋承唐制以金银饰为鱼形,盛以袋,不再作为符契。宋太宗雍熙元年(984)以鱼袋赐近臣,此后内外升朝文武官皆带,凡服紫者饰以金,服绯(大红)者饰以银,京官、幕职州县官赐绯、紫者也带,故有赐“绯鱼袋”之说。吕夏卿在宋英宗时,任尚书度支员外郎直秘阁兼充史馆检讨,掌修国史等事务,故赐有“绯鱼袋”。
[102]“公案”一词是禅宗的借用语,本指官府之案牍,禅宗借用它专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作为判断是非、衡量迷悟的准则。如三教老人《碧岩录序》中说:“祖教之书谓之公案,倡于唐而盛于宋,其来尚矣。二字乃世间法中吏牍语。”禅师们在勘验学人对禅的宗旨是否已经领会时,往往取公案加以参照。广义地说,禅宗祖师的“上堂”所发表的看法(话头)是公案,师徒间、弟子间的“机锋”(机锋语句)、现存的全部禅师语录,也都是公案。公案并非两宋禅的发明,在唐代,“公案”一词就已经出现于禅门之中。黄檗的《传法心要》说:“若是个丈夫汉,看个公案。”但只有到宋代,才出现了公案的大量运用。
[103]《禅林僧宝传》卷十一《重显传》,第514页。
[104]“绕路说禅”出自圆悟克勤《碧岩录》卷一,如中说:“大凡颂古,只是绕路说禅。”《大正藏》卷48,第141页下。
[105]禅宗“不立文字”的说法,详见前注。“教外别传”的说法大至在中唐时才出现,以显示禅宗有意立异于义学各派的宗教精神。所谓“教”,指翻译、阐释、研究、讲授佛教经典的各教派,即所谓义学各派。按禅宗的逻辑,“教内”所传佛旨,均是语言文字,因而是第二义,而“教外”所传佛旨,直指人心,无须语言文字,才是真正的第一义。因此禅宗内有很多禅师大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106]在宋代大量灯录、语录编撰盛行。此时稍有名气的禅师都有语录问世。两宋三百年间,传世的禅宗语录数量相当庞大,据《大藏经》、《续藏经》、《禅宗集成》等典籍收录,宋代语录共有百多家,数百卷,如果按照宋人文集中的语录序来统计,则数量更为惊人。与此同时在宋代灯录的编撰也极为盛行。宋代最早的一部大型灯录编于景德年间(1004—1007),故称《景德传灯录》。之后陆续又有《天圣广灯录》编于仁宗天圣七年(1029)、《建中靖国续灯录》撰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前两部大型灯录的问世。宋时大量灯录、语录的编撰与盛行,使语言文字如决堤开闸、悬河泻水不可收拾,促使宋代禅宗的性格和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宋代文字禅的兴盛无疑有很大推动作用。
[107]所谓重文抑武指“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重用文臣,奖励儒术。参见司马光《稽古录》卷十七;《长编》卷十八“太平兴国二年正月”条,点校本(三),第394页。
[108]在宋代太祖、太宗以下赵宋诸帝,除宋徽宗一度命令佛教和道教合流,改寺院为道观,并使佛号、僧尼名称都道教化,对佛教僧侣限制较严,但不久即恢复原状外,他们大体基本上都延续了对佛教采取利用、扶植的这一政策。
[109]在宋代如杨亿、李遵勖、王安石、张商英、张方平、黄庭坚、苏轼、程颐等官僚士大夫无不与禅僧交往甚厚,谈禅说偈,探求佛法,栖心禅寂。宋士大夫参禅学佛,对宋代文字禅的流行,其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110]楚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大正藏》册47,页615。
[111]关于代别、别语,详见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页。
[112]指参谒首山省念禅师,省念(926—993)乃临济下四世。山东莱州人,得法于风穴延昭(896—933),曾住持首山道场,故人称首山省念禅师。
[113]《五灯会元》卷十一,第684页,云:“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
山曰:“长袖拂开全体现。”曰:“师意如何
”山曰:“象王行处绝踪迹。”师(善昭)言下大悟,拜起而曰:“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漉始应知。””
[114]以上参见《禅林僧宝传》卷三,第498页。
[115]《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又名《汾阳善昭禅师语录》、《无德和尚语录》,“无德”是善昭的谥号。由门人石霜楚圆集,分上、中、下三卷。成书于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元至大四年(1311)重刊。今收录于《大正藏》卷47、《续藏经》第120册。
[116]《禅林僧宝传》卷三,第498页载:石霜楚圆(986—1039),全州清湘(治今广西全州县)人,嗣法于汾阳善昭,曾住持潭州(治今湖南长沙)石霜山胜利寺达七年之久,故人称石霜楚圆。于宋宝元二年(1039)示寂,谥号“慈明禅师”。
[117]楚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中,《大正藏》册47,页613。[118]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传》,《大正藏》册51,页219。
[119]楚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中,《大正藏》册47,页607。[120]《景德传灯录》卷三《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传》,《大正藏》册51,页219。
[121]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六《汾阳昭、叶县省、神鼎堙三禅师传》,《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648页。
[122]参见受登磐谭撰《茕绝老人颂古直注序》中说:“禅宗颂古,有四家焉,天童(正觉)、雪窦(重显)、投子(义青)、丹霞(子淳)。”《续藏经》第二编甲第二十二套,第115册,第253页。
[123]文益:《宗门十规论》,《续藏经》第二编甲第十五套,第120册,第882页。
[124]《碧岩录》卷一,《大正藏》册48,页142。
[125]《明觉禅师语录》卷一,第288页。
[126]《碧岩录》卷一,《大正藏》册48,页144。
[127]万松行秀(1106—1246),元代曹洞宗著名禅师,河内(治今河南洛阳一带)人,得法于雪窦如满(1136—1206),后返回邢州(治今河北邢台)净土寺,在寺旁建“万松轩”,由此有“万松”之号。曾著《从容录》、《祖灯录》、《四会语录》等。
[128]耶律楚材(1190—1243),元代居士,也作刘楚材,字晋卿,法号从源,号湛然居士,万松行秀的弟子。曾为行秀《从容录》作序,有《湛然居士集》。
[129]万松行秀:《评唱天童从容庵录寄湛然居士书》,《大正藏》册48,页226。
[130]诗坛李杜,指李白(701—762)和杜甫(712—770),二位皆唐代大诗人。
[131]《雪窦颂古直注》又称《茕绝老人颂古直注》,是茕绝老人对雪窦颂古的诠释。由明代道霖编,收录于《续藏经》第二编甲第二十二套第115册。
[132]《景德传灯录》卷三《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传》,《大正藏》册51,页219。(《碧岩录》卷一,《大正藏》册48,页140。)
[133]《碧岩录》卷一,《大正藏》册48,页141。
[134]《碧岩录》卷一,《大正藏》册48,页140。
[135]《碧岩录》卷一,《大正藏》册48,页141。
[136]《五灯会元》卷七,《德宣鉴禅师传》,第374页。
[137]守坚:《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大正藏》册47,页563。(《碧岩录》卷一,《大正藏》册48,页145。)
[138]《碧岩录》卷一,《大正藏》册48,页146。
[139]参见李杏村:《禅境与诗情》,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版,第26页:“一即七,七即一,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放之则弥六合,大而无外,故言“上下四维无等匹”;卷之则退藏于密,万法归一,一也不立,故言“去却一”。”程兆熊:“七是多,去了一就是多,“多之为美”,多则万象森然。于是“日日是好日”,便是华严世界。”见《禅学论文集》第2册,第308页。张漫涛主编《现代佛学学术丛刊》,大乘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140]参见李杏村:《禅境与诗情》,第26页:“禅家悟证本体自性,与天地同体,与大化冥合,是以水流花开,鸢飞鱼跃,不出天地造化之机,自与本原心性相应,故言“徐行踏断流水声,纵观写出飞禽迹”。”
[141]同上书,第28页。
[142]《明觉禅师语录》卷二,第328页。
[143]《明觉禅师语录》卷五《祖英集》,第469页。
[144]语风圆信、郭凝之:《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大正藏》册47,页591。(《碧岩录》卷一,《大正藏》册48,页147。)
[145]《碧岩录》卷一,《大正藏》册48,页147。
[146]五位君臣,乃曹洞宗五位说之一。指君、臣、臣向君、君视臣、君臣道合的五位。君相当于理,臣相当于事。曹洞宗立此君臣五位,是用来表示色、空,理、事之间的关系。详见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9页。
[147]“四料简”也作“四料拣”,即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
《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法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