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7~375页。
[19]《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大正藏》册49,页666。
[20][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02页。
[21]《雪窦塔铭》,第524页。
[22]《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大正藏》册49,页666。
[23][24]《雪窦塔铭》,第524页。
[25]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三,《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九套第136册,第62页。
[26]《雪窦塔铭》,第524页。
[27]惠洪:《禅林僧宝传》卷十一《重显传》,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版,第514页。
[28]《禅林僧宝传》卷十一《重显传》,第514页。
[29]《雪窦塔铭》,第524页。
[30]《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大正藏》册49,页666。
[31][32]《禅林僧宝传》卷十一《重显传》,第515页。
[33]惠洪:《林间录》卷上,《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十一套第148册,第586页。
[34]《雪窦塔铭》,第525页。
[35][36][37]《禅林僧宝传》卷十一《重显传》,第515页。
[38][39]《明觉禅师语录》卷一,第289页。
[40]行正:《雪窦寺志》卷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版,第81页。
[41][42]《明觉禅师语录》卷六《祖英集》,第487页。
[43]《禅林僧宝传》卷十一《重显传》,第514页。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僧,俗姓姜,金华兰溪人,以诗画著称,善绘佛像,尤工水墨罗汉,擅篆隶草书,世人喻为唐之怀素,其诗亦为士林称誉。曾受到吴越王钱敬重,后入蜀受到前蜀王王建、王衍父子的优遇,
赐号禅月大师。有《禅月集》行世。参见《宋高僧传》卷三十《贯休传》并《释氏稽古略》卷三有关记载。
[44]《明觉禅师语录》卷六《祖英集》,第486页。
[45]契嵩:《传法正宗论》卷八,《大正藏》册51,页763。
[46]周敦颐:《通书·文辞第二十八》,《全宋文》卷一○七四。
[47]《明觉禅师语录》卷一,第294页。
[48]《雪窦塔铭》,第525页。
[49]《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三,《续藏经》第136册,第62页。
[50]《禅林僧宝传》卷十一《重显传》,第515页。
[51]《明觉禅师语录》卷一,第285页。
[52]《明觉禅师语录》卷一,第257页。
[53]宗宝本《六祖坛经·疑问品》,慈云山庄、三慧学处1986年版,第123页。
[54]李遵勖(
—1038),字公武,汴州(治今开封市)人。《宋史·外戚列传》中有传。通释氏之学,撰有《建中靖国续灯录》三十卷。大中祥符(1088—1016)年间,尚万寿长公主(太宗第七女),授左龙武将军,驸马都尉。历任团练使、节度使等。
[55]见吕夏卿:《雪窦塔铭》,第526页,谓“侍中贾公又奏加“明觉”之号”。贾昌朝,《宋史》卷二八五有传,参《宋史·宰辅表》,于宋仁宗庆历五年至七年为宰相,宋仁宗嘉元年(1056)封许国公,兼侍中,为枢密使。此碑铭撰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贾昌朝
于此年卒。也许是在贾昌朝任宰相之时为雪窦请赐号,碑铭是追述此事,用的是后授的“侍中”之位。
[56]见前注。
[57][58]朱时恩:《居士分灯录》卷上,《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十二套第147册,第885页。
[59]《明觉禅师语录》卷二,第314页。
[60]《明觉禅师语录》卷二,第318页。
[61]道原:《景德传灯录》,《大正藏》册51,页277。
[62][63][64]《明觉禅师语录》卷二,第318页。
[65]《明觉禅师语录》卷二,第319页。
[66]《明觉禅师语录》卷二,第320页。
[67]行正:《雪窦寺志》卷九,第510页。
[68]普济撰、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十六《天衣义怀禅师》,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15页。
[69][70]《禅林僧宝传》卷十一《天衣义怀传》,第515页。
[71]《五灯会元》卷二,第123页。
[72]《禅林僧宝传》卷十一《天衣义怀传》,第515页。
[73]《五灯会元》卷十六《天衣义怀禅师》,第1015页,《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五,第88页,《续藏经》第136册。
[74]《禅林僧宝传》卷十一《天衣义怀传》,第515页。
[75]《五灯会元》卷十六《天衣义怀禅师》,第1015页。
[76]《五灯会元》卷十六《天衣义怀禅师》,第1015页。
[77]《禅林僧宝传》卷十一《天衣义怀传》,第515页。
[78]《五灯会元》卷十六《天衣义怀禅师》,第1017页。
[79]《禅林僧宝传》卷十一《天衣义怀传》,第515页。
[80]道衍:《诸上善人咏》卷三,《续藏经》第二编乙第八套第135册,第249页。
[81]大佑:《净士指归集》卷上,《续藏经》第108册。(宋宗晓《乐邦文类》卷四《唯心净土文》,《大正藏》册47,页207~208。)
[82]宗晓:《乐邦文类》卷四《唯心净土文》,《大正藏》册47,页207。
[83]见《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五,《续藏经》第136册,第88页,《五灯会元》卷十六《侍郎杨杰居士》,第1051页。
[84]《禅林僧宝传》卷十四《宗本传》,第521页,云:“杭州太守陈公襄(1017—1018)以承天与兴教二刹坚请欲往,而苏人留之益盛,又以净慈恳请之,曰:“借师三年,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本(宗本)啧啧曰:“谁不欲作福。”苏人识其意,听赴之。学者又倍于瑞光。既而苏人以万寿、龙华二刹,请(宗本)择居之,迎者千余人,曰:“始借吾师三年,今九载矣,义当见还。”欲夺以归杭州,守(陈襄)使县尉持卒徒护之,乃不敢夺。元丰五年(1082)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而居于瑞峰庵。苏人闻之,谋夺之,惧力不胜,欲发而未敢也。时会待制曾公孝序,适在苏,盖尝问道于本,而得其至要。因谒之庵中,具舟江津,即辞去,本送之登舟,语笑中载而归,以慰苏人之思。”
[85]《五灯会元》卷十六,第1036页,云:“翌日,召对延和殿。问道赐坐,师即跏趺。帝问:“卿受业何寺
”奏曰:“苏州承天永按。”帝大悦,赐茶。师即举盏长吸,又荡而撼之。帝曰:“禅宗方兴,宜衫开导。”师奏曰:“陛下知有此道,如日照临,臣岂敢。”即辞退,帝目送之,谓左右曰:“真福慧僧也。””
[86]《禅林僧宝传》卷十四《宗本传》,第521页。
[87]《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十五,《续藏经》第136册,第235页。[88]正受:《嘉泰普灯录》卷九,《续藏经》第二编乙第十套第137册,第146页。
[89]据《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十五载,哲宗百日,被召入殿说法;建中靖国元年(1101)二月,欲圣太后五七,又被奉诏入慈德殿升座说法,为皇帝祈福。续藏经第136册,第238页。
[90]《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十六,《续藏经》第136册,第234页,宋晓莹《罗湖野录》,《续藏经》第二编乙第十五套第142册。
[91]《禅林僧宝传》卷二十六《法秀传》,第543页。
[92]《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十五,《续藏经》第136册,第238页。[93]《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九,第145页。韩绛于熙宁三年及七年两度拜相,并曾于四年徙大名府,元丰元年知河南府,当是与若冲交游时间。文彦博于熙宁二年徙大名府,元丰三年判河南,与若冲相知当在此时。元初文彦博以太师致仕,故僧史称“太师”。[94]《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九,《续藏经》第136册,第145页。
[95]《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九,《续藏经》第136册,第147页。
[96]《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十云:“河朔宗乘,由斯再振。”自汾阳善昭之后,临济宗师逐渐南下,当此之时,湖南、江西多临济、云门宗师,而河北一带,因临近辽国,故不论云门、临济名僧殊少住锡。重元因文彦博之请而住天钵寺,方使河北禅幢再树,功不可没。《续藏经》第136册,第160页。
[97]在明吴侗集、道〖FJF〗
〖FJJ〗编的《禅灯世谱》中,详细罗列了雪窦重显的法派世系。由所列之表来看,其阵容之浩大、法系之绵长的确罕见和令人吃惊。详见《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十套第147册,第622页。
[98]张耒:《柯山集》卷四十一《智轸禅师塔铭》,第9页,商务影印《四库全书》。
[99]《雪窦塔铭》,第527页。塔铭中所提到雪窦弟子惟益、文轸、圆应、文政、远尘、允诚、子环,在僧传、灯录中皆无记载,故无可考证。
[100]宋睦庵善卿《祖庭事苑》,凡八卷,大观二年(1108)序刊,绍兴二十四年(1154)重刊,今收录于《续藏经》第二编第十八套第113册。全书系就云门文偃、雪窦重显等禅师之语录,牒释其难解之语义,揭示其典据事缘,并匡正脱落之字句,有二千四百余项。卷首载有比丘法英之序文,卷末附录大观二年八月建武军节度使之跋、绍兴二十四年比丘师鉴之重刊跋及同年六月玉津比丘紫云之后序。此书为古来禅林初学广为使用的…
《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法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