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哲学的心学意蕴(苏树华)

  禅宗哲学的心学意蕴

  编辑:苏树华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禅宗不为别事,只为诸人“如是识自心,如是用自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禅宗是“心的哲学”。在本文中,第一,分析了禅宗的方法与宗旨之间的关系,指出禅宗在不同时期的种种方法,始终没有离开“明心见性”这一根本宗旨。第二,佛教对于“心学密意”的表述,被隐藏在佛教的宗教形式之中。禅宗不假方便,直指佛教的“心学密意”。第三,指出了禅宗的渐修与顿悟之间的关系。第四,禅宗演变到石头希迁与马祖道一之后,禅宗逐渐兴起“绕路说禅、畸言异行”之禅风,此乃“直指人心、不假方便”的极端发挥。究其用意,也没有离开“明心见性”这一根本宗旨。

  关键词:禅宗 哲学 心学

  作者简介:苏树华,1961年生,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

  依照禅宗的立场,诸人各有自己的一真心体,各有自己的大千世界。诸人各自的大千世界,即是诸人各自的一真心体与心中法相的统一。譬如一个城市里居住着许多的人,依照唯物论的立场看,城市只是一个,大家共处其中。依照心性本体论的立场看,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人,各人有各人那个意义上的那个城市,及具体的生活内容,具体的个人感受。每一个人那个意义上的那座城市,及具体的生活内容,具体的个人感受,亦就成了当事人心目中的一个复合法相。此时,城市不再是客观存在着的“一”,而是主观存在着的“多”——诸人心中,各人有各人那个意义上的那座城市,故谓之主观存在着的“多”;此时,就每一个人来说,城市亦不再是一个“心外之物”,而是心光含摄中的一个复合法相。“以“心”为本位”看问题的立场,即是佛教与禅宗看问题的根本立场。佛教与禅宗所说的法界全体,即是指“以“心”为本位”的“心”与“物”的统一。譬如某甲的一真心体,及其中的种种法相,即是某甲的大千世界,亦是某甲的“法界全体”。某乙的一真心体,及其中的种种法相,即是某乙的大千世界,亦是某乙的“法界全体”,乃至于所有的有情个体,亦都是依着他自己的一真心体,各成一个大千世界,此亦是《华严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宗教隐喻。禅宗意境,不过如此。

  拈花微笑与禅门意旨

  依照禅宗的说法,禅宗始于“释迦拈花,迦叶微笑”。“释迦拈花”所示,“迦叶微笑”所悟,乃一以贯之的“禅门宗旨”,亦三藏十二部教的“教外别传”,亦文字经典的“言外之意”。据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眼法藏,涅〖FJF〗

  〖FJJ〗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嘱咐摩诃迦叶。””[1]“释迦拈花”所示,“迦叶微笑”所悟,乃禅门之根本大事,亦佛门之根本大事。佛教千经万论,禅门种种开示,唯此一大事因缘,建立种种教化。佛教说大说小,说顿说渐,说偏说圆,皆围绕着此根本大事而展开。或直指,或绕说,或竖拂,或举拳,或机锋,或棒喝,亦围绕着此根本大事。此根本大事者,即明心见性。“释迦拈花,迦叶微笑”,正表“明心见性”的义——释迦拈花,以色相呈;迦叶微笑,见色明心[2]。

  禅是诸佛心印,亦众生之一真心体。此一真心体,恒常寂照,它不会随着某一法相的产生而产生,亦不会随着某一法相的消亡而消亡。某一法相生时,此心未曾生;某一法相灭时,此心亦未曾灭;万法一齐现前,此心亦不增;万法一时隐去,此心亦不减,犹如圆明宝镜,随缘现相——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一时尽现,此镜体上添不得一物;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一时隐去,此镜体上亦减不得一物。我人之心体与心中之法相的关系,亦复如是——心性常明,含融万相。

  释迦拈花,无法可传;迦叶微笑,无法可受。若有法可传,有法可受,则不符合禅门“无有少法可得”之义。释迦拈花,迦叶微笑,浩瀚经典一举全收。祖师竖拂,学人有省,亦三藏十二部经,一时尽纳。若人即今悟得此事,自会见得“灵山法会,俨然未散”的意。试问:俨然未散,何时散

  答曰:人人有座灵山塔,光明照耀未曾歇。若向西方觅灵山,心外求法邪见人。若是“彻悟真际”之人,百千公案,无量疑情,便能一时冰消瓦解。

  随着禅宗的演变,“释迦拈花”变为“祖师竖拂子”。祖师拈起拂子,示众云:会么

  试问:会个什么

  答曰:见色明心——见拂子之色,明自家一心。试问:明也未

  答曰:明则自明,会则自会,臆想猜测,终不能会。若能真正会得此心,更用不着臆想猜测。猜测即不知,知者不猜测,见则当下见,拟向即成乖。今日学人,在理路上猜想,尽管猜测得头头是道,思想得有理有据,然而总不出“盲者妄言蓝天白云”之属——虽有言说,皆无实际。若欲鉴别自己是否识得此心,乃观佛教经典、祖门开示与禅门公案,看自己是否能够透脱无疑。一透全透,一脱全脱,诸佛祖师不能相瞒矣。《华严》之庄严,《法华》之密意,《楞严》之直指,祖师之开示,禅门之公案,试问:能从自心上见得分明么

  若能如是见得分明,则“教外别传”之旨明矣。若未至“会心微笑”之境,只是凭着“臆想猜测”,觉得佛教“言之有理”,那依然未出“疑情困惑”的窠臼。

  祖师竖起拂子,示众云:会么

  若人会得“祖师竖拂子”的意,则同于迦叶会得“释迦拈花”的意。拈花与竖拂子,意却不在“花与拂子”,意在“见花见拂子的人”。见者是谁

  悟此“见者”,即同迦叶迷此“见者”,不免轮回。有人说“见者是心”。试问:如此回答对否

  答曰:口说无凭,亲证为真。竖起拂子拈起花,大众瞪目眼巴巴;即今更有聪明人,理路上解会,作种种道理。诸人还会么

  古人云:狮子扑人,韩卢趁块。转解而缚转坚,转辩而义转渊。此事不是理路上解会得。人人本具的一真心体,不是一个对象化的存在,诸人又如何见得它

  答曰:见不见见,闻不闻闻,因见色而明心,因闻声而悟道,此是假缘顿悟的,不是理路上解会的。迦叶因“见色”(见花)而明心,后人亦因“观相”(见拂子)而见性,皆“见色明心”之属。《楞严经》有偈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3]

  照见山河大地的是这个“心”,照见日月星辰的亦是这个“心”,乃至于照见百千万亿无量相的,无不是这个“心”。相有万相,心只一心。相有无量变化,心则始终如一。犹如真金,成种种器皿,无量形相,金性不变。真心“随缘不变”之义,亦复如是。明来暗去,暗来明去;真心常在,未曾移易。假若真心随暗相而去,如何更能照见光明

  假若真心随明相而去,如何更能照见黑暗

  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故知“真心常在,不随他迁”,真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之义明矣。随缘显现诸相的一真心体,二六时中,放大光明,圆光普照,未曾暂歇。此即是诸人本具的一真心体,亦“自心本佛”。

  传法者无法可传,只是开示学人领悟此“心”;得法者无法可得,只是假借师缘顿悟此“心”。所以黄檗说:“本佛上实无一物”,“向上更添不得一物”。释迦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4]这段经文,正是说“佛法无所得”的道理。若有所得,必有所失;若有所失,即落生灭,岂能是“不二法门”

  禅宗不假宗教,直指人心,开示佛教文化的根本大义。尽管禅机时代有“畸言异行”之表现,然而,亦未曾离却佛教文化的根本大义。若离开佛教文化的根本大义——“明心见性”,即是“心外求法”的外道。

  佛教隐喻与禅门心学

  宗教意义上的佛教文化,同一切宗教文化一样,总是虚立一个至高无上的宗教偶像,以作为人们的精神规范。其实,谁也没有见过这个宗教偶像。即使释迦佛之当年,其常随徒众,亦未曾见过“宗教偶像”这个意义上的“释迦文佛”。释迦文佛说:“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5]又说:“若以色见我[6],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7]宗教信仰者,相信他们所信仰的那个“宗教偶像”是一个最完美的存在,崇拜它,祈求它,向往它。佛教信仰者,把诸佛菩萨当作是自己的崇拜对象,以“人神二元论”的方式向外崇拜。此是佛教信仰者的初期心态,亦学人“不可躐等之初期阶段”,亦学人进修佛道之内在动力。禅宗不属于佛教文化的初期阶段,用禅宗的话说,只有上上根器之人,才能与禅门相应。禅宗直指佛教文化的“非宗教第一义”,它不允许“人神二元”,不允许“心外求佛”。在“归元至本”的意义上来看,此心即是佛,若“以心求佛”,则等同于“使佛觅佛”。使佛觅佛,永不见佛,使心觅心,永不悟心。

  佛教有显意与密意之分,其显意即俗情所理解的“人神二元论”。在“人神二元论”的观念里,有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二元对立,有六道众生与诸佛菩萨的二元对立。佛门初机之人,所理解的佛教,不过如此。在这个“人神二元论”的观念里,众生离苦得乐的方式,无非是离此岸而求彼岸,舍凡夫而取圣贤。初机之人求解脱的方式,不过如此。佛教文化之究竟了义,果真如此么

  我们对佛教文化的研究发现,佛教文化的表面现象是宗教的——佛教的显意;佛教文化的实际内涵是心学的——佛教的密意。佛教文化是一个宗教隐喻:能喻是宗教,所喻是人心。佛教对…

《禅宗哲学的心学意蕴(苏树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