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雪窦重顯禅師及其頌古禅風(法緣)▪P11

  ..續本文上一頁編:《禅宗宗派源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67~375頁。

  [19]《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八,《大正藏》冊49,頁666。

  [20][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謙之譯:《中國禅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02頁。

  [21]《雪窦塔銘》,第524頁。

  [22]《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八,《大正藏》冊49,頁666。

  [23][24]《雪窦塔銘》,第524頁。

  [25]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叁,《續藏經》第二編乙第九套第136冊,第62頁。

  [26]《雪窦塔銘》,第524頁。

  [27]惠洪:《禅林僧寶傳》卷十一《重顯傳》,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版,第514頁。

  [28]《禅林僧寶傳》卷十一《重顯傳》,第514頁。

  [29]《雪窦塔銘》,第524頁。

  [30]《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八,《大正藏》冊49,頁666。

  [31][32]《禅林僧寶傳》卷十一《重顯傳》,第515頁。

  [33]惠洪:《林間錄》卷上,《續藏經》第二編乙第二十一套第148冊,第586頁。

  [34]《雪窦塔銘》,第525頁。

  [35][36][37]《禅林僧寶傳》卷十一《重顯傳》,第515頁。

  [38][39]《明覺禅師語錄》卷一,第289頁。

  [40]行正:《雪窦寺志》卷叁,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版,第81頁。

  [41][42]《明覺禅師語錄》卷六《祖英集》,第487頁。

  [43]《禅林僧寶傳》卷十一《重顯傳》,第514頁。貫休(832—912),唐末五代僧,俗姓姜,金華蘭溪人,以詩畫著稱,善繪佛像,尤工水墨羅漢,擅篆隸草書,世人喻爲唐之懷素,其詩亦爲士林稱譽。曾受到吳越王錢敬重,後入蜀受到前蜀王王建、王衍父子的優遇,

  賜號禅月大師。有《禅月集》行世。參見《宋高僧傳》卷叁十《貫休傳》並《釋氏稽古略》卷叁有關記載。

  [44]《明覺禅師語錄》卷六《祖英集》,第486頁。

  [45]契嵩:《傳法正宗論》卷八,《大正藏》冊51,頁763。

  [46]周敦頤:《通書·文辭第二十八》,《全宋文》卷一○七四。

  [47]《明覺禅師語錄》卷一,第294頁。

  [48]《雪窦塔銘》,第525頁。

  [49]《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叁,《續藏經》第136冊,第62頁。

  [50]《禅林僧寶傳》卷十一《重顯傳》,第515頁。

  [51]《明覺禅師語錄》卷一,第285頁。

  [52]《明覺禅師語錄》卷一,第257頁。

  [53]宗寶本《六祖壇經·疑問品》,慈雲山莊、叁慧學處1986年版,第123頁。

  [54]李遵勖(

  —1038),字公武,汴州(治今開封市)人。《宋史·外戚列傳》中有傳。通釋氏之學,撰有《建中靖國續燈錄》叁十卷。大中祥符(1088—1016)年間,尚萬壽長公主(太宗第七女),授左龍武將軍,驸馬都尉。曆任團練使、節度使等。

  [55]見呂夏卿:《雪窦塔銘》,第526頁,謂“侍中賈公又奏加“明覺”之號”。賈昌朝,《宋史》卷二八五有傳,參《宋史·宰輔表》,于宋仁宗慶曆五年至七年爲宰相,宋仁宗嘉元年(1056)封許國公,兼侍中,爲樞密使。此碑銘撰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賈昌朝

  于此年卒。也許是在賈昌朝任宰相之時爲雪窦請賜號,碑銘是追述此事,用的是後授的“侍中”之位。

  [56]見前注。

  [57][58]朱時恩:《居士分燈錄》卷上,《續藏經》第二編乙第二十二套第147冊,第885頁。

  [59]《明覺禅師語錄》卷二,第314頁。

  [60]《明覺禅師語錄》卷二,第318頁。

  [61]道原:《景德傳燈錄》,《大正藏》冊51,頁277。

  [62][63][64]《明覺禅師語錄》卷二,第318頁。

  [65]《明覺禅師語錄》卷二,第319頁。

  [66]《明覺禅師語錄》卷二,第320頁。

  [67]行正:《雪窦寺志》卷九,第510頁。

  [68]普濟撰、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卷十六《天衣義懷禅師》,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015頁。

  [69][70]《禅林僧寶傳》卷十一《天衣義懷傳》,第515頁。

  [71]《五燈會元》卷二,第123頁。

  [72]《禅林僧寶傳》卷十一《天衣義懷傳》,第515頁。

  [73]《五燈會元》卷十六《天衣義懷禅師》,第1015頁,《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五,第88頁,《續藏經》第136冊。

  [74]《禅林僧寶傳》卷十一《天衣義懷傳》,第515頁。

  [75]《五燈會元》卷十六《天衣義懷禅師》,第1015頁。

  [76]《五燈會元》卷十六《天衣義懷禅師》,第1015頁。

  [77]《禅林僧寶傳》卷十一《天衣義懷傳》,第515頁。

  [78]《五燈會元》卷十六《天衣義懷禅師》,第1017頁。

  [79]《禅林僧寶傳》卷十一《天衣義懷傳》,第515頁。

  [80]道衍:《諸上善人詠》卷叁,《續藏經》第二編乙第八套第135冊,第249頁。

  [81]大佑:《淨士指歸集》卷上,《續藏經》第108冊。(宋宗曉《樂邦文類》卷四《唯心淨土文》,《大正藏》冊47,頁207~208。)

  [82]宗曉:《樂邦文類》卷四《唯心淨土文》,《大正藏》冊47,頁207。

  [83]見《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五,《續藏經》第136冊,第88頁,《五燈會元》卷十六《侍郎楊傑居士》,第1051頁。

  [84]《禅林僧寶傳》卷十四《宗本傳》,第521頁,雲:“杭州太守陳公襄(1017—1018)以承天與興教二刹堅請欲往,而蘇人留之益盛,又以淨慈懇請之,曰:“借師叁年,爲此邦植福,不敢久占。”本(宗本)啧啧曰:“誰不欲作福。”蘇人識其意,聽赴之。學者又倍于瑞光。既而蘇人以萬壽、龍華二刹,請(宗本)擇居之,迎者千余人,曰:“始借吾師叁年,今九載矣,義當見還。”欲奪以歸杭州,守(陳襄)使縣尉持卒徒護之,乃不敢奪。元豐五年(1082)以道場付其門人善本,而居于瑞峰庵。蘇人聞之,謀奪之,懼力不勝,欲發而未敢也。時會待製曾公孝序,適在蘇,蓋嘗問道于本,而得其至要。因谒之庵中,具舟江津,即辭去,本送之登舟,語笑中載而歸,以慰蘇人之思。”

  [85]《五燈會元》卷十六,第1036頁,雲:“翌日,召對延和殿。問道賜坐,師即跏趺。帝問:“卿受業何寺

  ”奏曰:“蘇州承天永按。”帝大悅,賜茶。師即舉盞長吸,又蕩而撼之。帝曰:“禅宗方興,宜衫開導。”師奏曰:“陛下知有此道,如日照臨,臣豈敢。”即辭退,帝目送之,謂左右曰:“真福慧僧也。””

  [86]《禅林僧寶傳》卷十四《宗本傳》,第521頁。

  [87]《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十五,《續藏經》第136冊,第235頁。[88]正受:《嘉泰普燈錄》卷九,《續藏經》第二編乙第十套第137冊,第146頁。

  [89]據《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十五載,哲宗百日,被召入殿說法;建中靖國元年(1101)二月,欲聖太後五七,又被奉诏入慈德殿升座說法,爲皇帝祈福。續藏經第136冊,第238頁。

  [90]《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十六,《續藏經》第136冊,第234頁,宋曉瑩《羅湖野錄》,《續藏經》第二編乙第十五套第142冊。

  [91]《禅林僧寶傳》卷二十六《法秀傳》,第543頁。

  [92]《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十五,《續藏經》第136冊,第238頁。[93]《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九,第145頁。韓绛于熙甯叁年及七年兩度拜相,並曾于四年徙大名府,元豐元年知河南府,當是與若沖交遊時間。文彥博于熙甯二年徙大名府,元豐叁年判河南,與若沖相知當在此時。元初文彥博以太師致仕,故僧史稱“太師”。[94]《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九,《續藏經》第136冊,第145頁。

  [95]《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九,《續藏經》第136冊,第147頁。

  [96]《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十雲:“河朔宗乘,由斯再振。”自汾陽善昭之後,臨濟宗師逐漸南下,當此之時,湖南、江西多臨濟、雲門宗師,而河北一帶,因臨近遼國,故不論雲門、臨濟名僧殊少住錫。重元因文彥博之請而住天缽寺,方使河北禅幢再樹,功不可沒。《續藏經》第136冊,第160頁。

  [97]在明吳侗集、道〖FJF〗

  〖FJJ〗編的《禅燈世譜》中,詳細羅列了雪窦重顯的法派世系。由所列之表來看,其陣容之浩大、法系之綿長的確罕見和令人吃驚。詳見《續藏經》第二編乙第二十套第147冊,第622頁。

  [98]張耒:《柯山集》卷四十一《智轸禅師塔銘》,第9頁,商務影印《四庫全書》。

  [99]《雪窦塔銘》,第527頁。塔銘中所提到雪窦弟子惟益、文轸、圓應、文政、遠塵、允誠、子環,在僧傳、燈錄中皆無記載,故無可考證。

  [100]宋睦庵善卿《祖庭事苑》,凡八卷,大觀二年(1108)序刊,紹興二十四年(1154)重刊,今收錄于《續藏經》第二編第十八套第113冊。全書系就雲門文偃、雪窦重顯等禅師之語錄,牒釋其難解之語義,揭示其典據事緣,並匡正脫落之字句,有二千四百余項。卷首載有比丘法英之序文,卷末附錄大觀二年八月建武軍節度使之跋、紹興二十四年比丘師鑒之重刊跋及同年六月玉津比丘紫雲之後序。此書爲古來禅林初學廣爲使用的…

《雪窦重顯禅師及其頌古禅風(法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