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法缘)▪P10

  ..续本文上一页中流行的风气,如苏轼过庐山圆通院时明确表示:“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212]又称赞朋友杨杰(义怀嗣法),“高怀却有云门兴,好句真传雪窦风”[213]。吕本中督促李彭“参雪窦下禅”[214],韩驹称赞禅僧:“诗如雪窦加奇峭”[215],这些都反映出雪窦颂古在北宋时的广泛影响。 雪窦颂古的影响还体现在圆悟克勤《碧岩录》的问世,《碧岩录》是直接因雪窦颂古而产生的。雪窦《颂古百则》是重显从古圣贤机缘语录中选出一百则公案,分别附加颂古,以阐扬其意。由于雪窦见地纯正,境界高邈,且其偈颂文字雅正,寓意深刻,故自问世以来,禅林中竞相传颂。但雪窦颂古对一般悟性不高的人来说,如蚊叮铁牛,难为下口。如《碧岩录序》载普照的话说:

  雪窦禅师,具超宗越格正眼,提掇正令,不露风规。秉烹佛锻祖钳锤,颂出衲僧向上巴鼻。银山铁壁,敦敢钻研;蚊咬铁牛,难为下口。不逢大匠,焉悉玄微。[216]

  普照的话说明,重显的颂古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需要对其进行再解释,因此,圆悟克勤在开堂说法时,为方便后学,使学人更易理解《颂古百则》的妙旨,乃以重显《颂古百则》为底本,加以评唱而成《碧岩录》。此书是诠释雪窦颂古的权威性著作,也是一部在中国禅宗史上占重要地位,有巨大影响的著作。

  克勤(1063—1153),号佛果,又号圆悟,是临济宗杨岐派五祖法演禅师的法嗣。相传克勤是因听法演诵小艳诗“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217]而有所悟,并呈偈于法演云:“金鸭香消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218]深得法演嘉许,克勤能从小艳诗悟入,所作诗偈深得禅家和诗家三昧,可见他深厚的禅学和文学修养。而雪窦的《颂古百则》,正是禅与诗结合的最佳典范,所以颇能引起克勤的兴趣。

  《碧岩录》全称《佛果圆悟克勤禅师碧岩录》,又名《碧岩集》十卷。据《碧岩录关友无党后序》中说,此书是圆悟克勤住成都昭觉寺、夹山灵泉院、湘西道林寺等三处,前后二十年间为门人所讲,又众弟子记录整理而成[219]。“碧岩”为夹山的别名[220]。克勤评唱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试图给参禅的人提供一条终南捷径。此书不仅以剖析禅理著名,而且也富有文学色彩。

  圆悟克勤的《碧岩录》是对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的评唱,雪窦颂古原来的结构形式是一则公案一则颂文,公案与颂文两两对立。克勤《碧岩录》分雪窦重显一百则公案为十卷,每卷各解释十个公案和颂文。每则的解释包括原来的公案和颂文在内,共有五项内容。第一项,在录出每一则公案之前先列“垂示”,以揭示宗纲,又称为“示众”。它是克勤将该则公案的要旨为弟子点出,学人若能于此“垂示”会得,即易把握该则公案的关捩子。第二项,录出公案本则,即雪窦重显所选的一百则公案。第三项,录出重显的颂文,即重显对所选公案阐释妙旨的颂文。第四项,著语,也称为“下语”,是克勤给公案本则和重显颂文所作的夹注,文字简短,多则十余字,少则三五字,有时只有一个字。虽然字数不多,但于点拨中常含机锋,皆显出圆悟透机之见,给人以痛下针锥之感。第五项,评唱,这是《碧岩录》的主体部分。是克勤对重显公案和颂古的正面阐释、评论。评唱一般文字冗长,比较全面详尽地阐释出公案和颂古所蕴含的禅理及其典范意义。它分散在公案本则与颂文之后。 通观百则评唱,克勤在公案和重显颂文的基础上,旁征博引,提要钩玄,时而简单捷说,如数家珍;时而机锋毕露,发人深思。可以说《碧岩录》是圆悟与古代禅师心灵的感应、沟通,于诗一般的语言、石火电光的机锋中,显示佛禅的生命,是圆悟克勤从生命本源处流出的悟性灵性。在生动精警的语言中,禅机活泼地跃动。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对公案的解释为禅宗所普遍接受。在《碧岩录后序》中,对克勤有这样的评价:“圆悟禅师,评唱雪窦和尚颂古一百则,剖决玄微,抉剔幽邃,显列祖之机用,开后学之心源。”[221]在《重刊圆悟禅师碧岩录集疏》中也说:“雪窦颂古百则,圆悟重下注脚。单示丛林,永垂宗旨经也。”[222]可见对圆悟《碧岩录》评价之高。

  《碧岩录》也是两宋文字禅的代表作,禅宗公案经过代别、颂古,尤其是像《碧岩录》这样先加垂示,中有夹注,再以评唱总评,公案本则的玄旨就被揭示了出来。圆悟克勤《碧岩录》,给参禅的人很大方便,使他们有“敲门砖”可寻,因此《碧岩录》一问世,就受到热烈欢迎,被誉为“宗门第一书”,禅林之“新进后士,珍重其语,朝诵暮习,谓之至学”[223]。《碧岩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雪窦颂古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雪窦重显之《颂古百则》将不会有《碧岩录》问世,也不会有评唱这又一阐释公案的方式出现。由此可见雪窦重显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之重。

  重显之后,曹洞宗的投子义青(1032—1083)、丹霞子淳(1054—1119)、天童正觉(1091—1157)等人的《颂古百则》,后来分别有人仿效《碧岩录》加以提唱。南宋末,万松行秀(1166—1246)评唱正觉颂古而为《从容录》[224]。到了元代,行秀第子林泉从伦(1223—1281)评唱义青颂古为《空谷集》[225],又评唱子淳颂古为《虚堂集》[226]。它们的问世,说明了宋代文字禅已发展到高潮。宋代自灯录、语录的编撰刊行,继而颂古,继而评唱,它标明了创建中的禅学,已经开始由丛林走向社会,融入整个大文化洪流中了。

  结 论

  通过以上几章的介绍、分析可知,雪窦重显一生举倡清绝,先后住持两所寺院,在住持明州雪窦山资圣寺时,大弘云门宗风,“四方翘楚,皆臻法席”[227],名闻遐迩,故有云门宗“中兴之祖”[228]的称誉。门下龙象辈出,可以说北宋云门宗禅僧中有很多杰才,自天衣义怀下,都是重显的法嗣。更使重显彪炳史册的是他受汾阳善昭的影响所作《颂古百则》。举古德公案一百则,以诗歌、韵文的形式,以绕路说禅的新阐释方法,歌颂出玄旨。颂古的文体活泼,音韵婉转、优美,体裁多样,既好引经据典,又善于融入感情,正所谓文情并茂,然而却把人引向了禅的境界,发扬了禅的玄旨。在颂古中仍可以体现出他对禅法和解脱之道的主张。雪窦之颂古比善昭对后世禅林影响更为深远。雪窦重显《颂古百则》的意义在于它影响了宋代的禅风,代表了宋代文字禅的精神实质,将宋初颂古之风推向一个新的水平。此后,颂古之风风靡整个禅林,无论是禅师还是士大夫纷纷效仿。直接因雪窦颂古而产生的,由临济宗杨岐派佛果克勤的评唱而成不朽之禅籍名篇《碧岩录》的问世,标志着宋代文字禅发展到了顶峰,完成了中国禅风的一大转变。

  [1]慧能南宗到唐末五代时期,又形成五家流派。其中,从南岳怀让(677—744)的法系形成临济宗、沩仰宗,从青原行思(

  —741)的法系形成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

  [2]契嵩:《传法正宗论》卷八,《大正藏》册51,页763下。

  [3]禅宗“不立文字”的说法,首见于五代时南唐静、筠二僧所编《祖堂集》卷二:“惠可进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

  ”达摩曰:“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释静、筠《祖堂集》卷二《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和尚》,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46页。此后大致在中唐时禅宗更是大力的标榜“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4][5]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大正藏》册49,页666。[6]吕夏卿,生卒年不详,据《宋史》卷三百三十一载,字缙叔,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市)人,举进士,为江宁(治今江苏)尉。编修唐书成,任直秘阁(掌管直秘阁事务)、同知礼院(掌管礼仪之事)。仁宗时选任为大臣,英宗时任史馆检讨(按为宋史馆置,位次编修,掌修国史)、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后出知颍州(治今安徽阜阳),得奇疾,身体日缩,卒时才如小儿般大。吕夏卿擅长于史学,又通谱学,创世系谱表,对于《新唐书》的编撰非常有功。详见《宋史》卷三百三十一。

  [7]雪窦寺在今浙江省奉化市,原是宋初法眼宗僧、《宗镜录》的作者永明延寿(号智觉)开创并住持的寺院。延寿上承属于雪峰义存法系的玄沙师备——罗汉桂琛——法眼文益——天台德韶,属于雪峰之下第五世,因此吕夏卿撰《雪窦塔铭》称重显为“雪窦山第六世祖”。

  [8][9]惟盖竺:《明觉禅师语录》卷六《明州雪窦山资圣寺第六祖明觉大师塔铭》,《佛光大藏经·禅藏·语录部》,佛光山宗务委员会1994年版,第526页。(《明州雪窦山资圣寺第六祖明觉大师塔铭》以下简称《雪窦塔铭》)

  [10]郭朋著:《宋元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11]顾吉辰著:《宋代佛教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161页。

  [12]黄启江著:《北宋佛教史论稿》,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6页。

  [13][日]高雄义坚著、陈季菁等译:《宋代佛教史研究》,第107~111页,见《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47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14]《宋代禅宗的研究》。

  [15][日]阿部肇一著、关世谦译:《中国禅宗史》,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版,第311~315页。

  [16][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02~108页。

  [17]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02~409页。

  [18]吴立民主…

《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法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