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法缘)▪P13

  ..续本文上一页、人境俱不夺。“料”,意为核计、度量;“简”,意为简别、选择,合为衡量择别的意思。“四料简”是临济宗义玄禅师根据弟子不同的素质和思想状况所采取的四种旨在消除他们对“人我”(自性、实体)、“法我”执著的教导方法。参见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3页。

  [148][149][150]《碧岩录》卷一,《大正藏》册48,页147。

  [151]《五灯会元》卷十五《云门文偃禅师传》,第929页。

  [152]参见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黎明文化出版社1976年版,第256~257页:“此一“大全”,即如何是佛,其作用遍周沙界,虽江南之国,春风吹拂,万卉回苏,此阳和回天之力,乃此一“大全”之作用,而不足以尽此“大全”,非此春风所能吹起也,此“大全”之真际未见,而春风吹拂,草绿花开之现象界中,已显示此“大全”之作用,而文彩已彰;“鹧鸪啼在深花里”,以鹧鸪啼声喻法眼文益之答话,以深花里喻答话之意乃在言外,鹧鸪呼鸣,可闻声而不可见其形,言此一“大全”或佛,非言端语端可得。”可备一说。

  [153]《碧岩录》卷一,《大正藏》册48,页148。

  [154]《景德传灯录》卷十一《婺州金华山俱胝和尚》,《大正藏》册51,页188。(《碧岩录》卷二,《大正藏》册48,页159。)

  [155]《碧岩录》卷二,《大正藏》册48,页159。

  [156]《妙法莲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大正藏》册9,页60。

  [157]“劫火”是佛教三灾(火、水、风)之一灾,“劫”是漫长久远的时间。“劫火洞然,大千俱坏”语出《仁王护国经》卷下,意为劫火熊熊燃烧,大千世界俱遭劫难。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由成(形成发展)、住(现状)、坏(衰亡)、空(消灭)这四时循环流转。劫火洞燃,大千俱坏,必然归于空无。

  [158]《景德传灯录》卷十一《益州大随法真禅师传》,《大正藏》册51,页286。(《碧岩录》卷三,《大正藏》册48,页169。)

  [159]《碧岩录》卷三,《大正藏》册48,页169。

  [160]参见《五灯会元》卷四《大随法真禅师》,第237页。

  [161]《景德传灯录》卷一《毗舍浮佛》,《大正藏》册51,页205。[162]《碧岩录》卷三引圆悟语,《大正藏》册48,页169。

  [163]《五灯会元》卷四《赵州从谂禅师》,第200页。(《碧岩录》卷三,《大正藏》册48,页169。)

  [164]《碧岩录》卷三,《大正藏》册48,页169。

  [165][宋]法应、[元]普会续集《颂古联珠通集》卷十八“径山杲颂”。《续藏经》,第115册,第218页。

  [166]同上“正觉逸颂”,第217页。

  [167]同上“海印信颂”,第217页。

  [168]同上“文殊道颂”,第218页。

  [169]《景德传灯录》卷七《幽州盘山宝积禅师》,《大正藏》册51,页253。(《碧岩录》卷四,《大正藏》册48,页175。)

  [170]《碧岩录》卷四,《大正藏》册48,页175。

  [171]《景德传灯录》卷七《幽州盘山宝积禅师》,《大正藏》册51,页253。

  [172]参见李杏村:《禅境与诗情》,第182页。

  [173]《五灯会元》卷十七《内翰苏轼居士》,第1146页。

  [174]《五灯会元》卷六《九道虔禅师》,第304页。

  [175]语风圆信、郭凝之:《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大正藏》册47,页523。(《碧岩录》卷五,《大正藏》册48,页180)

  [176]《碧岩录》卷五,《大正藏》册48,页180。

  [177]《颂古联珠通集》卷二十四湛堂准颂:“热时热杀寒时寒,寒暑由来总不干。”(第295页)佛灯颂:“寒时向火热乘凉,一生免得避寒暑。”(第295页)冶父川颂:“避暑逃寒问是非,不离寒暑少人知。”(第295页)鼓山颂:“寒

  时寒,热时热,无寒暑处天然别。”(第295页)可备参考。

  [178]偏中正,曹洞宗正偏五位说之一。意为舍事入理,摄用归本。洞山良价五位颂云:“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迷头犹认影。”见《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大正藏》册47,页525。

  [179]正中偏,也为曹洞宗正偏五位说之一。意为背理就事,从体起用。良价五位颂云:“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见《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大正藏》册47,页525。

  [180]《碧岩录》卷五,《大正藏》册48,页180。

  [181]真如还灭门,也称心真如门,为《大乘起信论》所说一心二门之一,与心生灭门并称。意为真如法体绝对平等之理体,为生起万法之第一因,此理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离差别之相,真实如常。然凡夫偏于妄情,故不见平等之理体,若除妄情,则真如之体自现,详见《佛光大辞典》,第4195页。

  [182]正便回互也即偏正回互,是曹洞宗五位说建立之依据。谓指事物之间相互涉入,相依相存,相当于华严宗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详见《佛光大辞典》第2305页。

  [183][日]慧印校订:《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大正藏》册47,页529。

  [184]《碧岩录》卷五,《大正藏》册48,页180。

  [185]王守谦、王凤春译注:《战国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186]《五灯会元》卷七《雪峰义存禅师》,第384页。(《碧, 岩录》卷五,《大正藏》册48,页184。)

  [187]《碧岩录》卷六,《大正藏》册48,页185。

  [188]《碧岩录》卷六,《大正藏》册48,页185。

  [189]《颂古联珠通集》卷二十九真如颂,第359页。

  [190][191][192][193]《颂古联珠通集》卷二十九,第359页。[194]万松行秀:《从容录》卷三,第三十三则天童觉颂,《大正藏》册48,页243。

  [195]《五灯会元》卷三《百丈怀海禅师》,第131页。(《碧岩录》卷六,《大正藏》册48,页187。)

  [196]《碧岩录》卷六,《大正藏》卷48,P188b。

  [197]《颂古联珠通集》卷十汾阳昭颂:“野鸭飞空却问僧,要传祖印付心灯。”佛鉴勤颂:“马师悯汝无知识,借来野鸭通消息。”第109页。

  [198]《颂古联珠通集》卷十,第109页,智海清颂:“鼻孔翻成底事,新罗日午打三更。”太平古颂:“野鸭野鸭,无来无去,飞去飞来,本无去住。忽然把住鼻头看,大地山河全体露。”可备参考。

  [199]《碧岩录关友无党后序》,《大正藏》册48,页224。

  [200]《补续高僧传》卷六,《高僧传合集》,第648页。

  [201]《禅林僧宝传》卷十一《重显传》,第514页。

  [202]《明觉禅师语录》卷二,第327页。

  [203]《碧岩录》卷二,《大正藏》册48,页159。

  [204]见前注。

  [205]《碧岩录》卷一,《大正藏》册48,页141。

  [206]大慧宗杲(1089—1163),宣州(安徽)宁国人,得法于圆悟克勤,为临济宗杨岐派名僧。一生最惊人骇世的举动,就是火烧其师圆悟克勤之《碧岩录》。《碧岩录后序》载:“大慧禅师,因学人入室,下语颇异,疑之。才堪而邪锋自挫,在鞠而纳歉自降,曰:“我《碧岩集》中记来,实非有悟。因虑其后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捷,由是火之,以救其弊。”宗杲之毁《碧岩录》在明净善重集《禅林宝训》卷四,《大正藏》册48,页1036中也有记载,兹不详引。杜继文、魏道儒两位先生认为宗杲之毁《碧岩录》除了“虑其后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捷”之外,还有社会政治意义,见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尽管如此,《碧岩录》并未因此而禁绝,继续盛行,元延年间(1314—1320)再次刻板流行,对后世禅宗影响仍然很大。

  [207]祖咏:《大慧普觉禅师年谱》,见吴洪泽:《宋人年谱集目·宋编宋人年谱选刊》,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179页。

  [208][209]蕴闻:《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九,《大正藏》册47,页936。

  [210]《山谷琴趣外编》卷三,《〖FJF〗瞗〖FJJ〗村丛书》本。

  [211]晓莹:《云卧纪谈》,《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十一套第148册,第20页。

  [212]苏轼著、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6页。

  [213]同上,第4册,第1607页。

  [214]李彭:《日涉园集》卷八《戏次居仁见寄韵》题下自注:“居仁见督参雪窦下禅。”居仁,即吕本中。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5]韩驹:《陵阳先生诗》卷四《送东林老游闽五绝句》之四,清宣统庚戌刊《江西诗派》本。

  [216]《碧岩录普照序》,《大正藏》册48,页139。

  [217][218]《五灯会元》卷十九《昭觉克勤禅师》,第1254页。[219]《碧岩录关友无党后序》中说:“圆悟老师在成都时,予与诸人请益其说(指雪窦《颂古百则》),师后住夹山、道林,复为学徒扣之。凡三提宗纲,语虽不同,其旨一也。门人掇而录之,既二十年矣,师未尝过问焉。”由此可知《碧岩录》是克勤的弟子根据他在昭觉、夹山灵泉和道林三寺讲解重显颂古的稿子汇编整理而成。克勤也未尝过问此事,由此也推知克勤似乎是在开示学人时随意拈出,并非刻意为之,却也无意编辑成册,所以未尝过问其内容。[220]“碧岩”为夹山灵泉院的别名,二字出自一则公案,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五载: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有僧问夹山灵泉院的善会禅师:“如何是夹山境

  ”善会答道:“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因此丛林称夹山为“碧岩”。见《景德传灯录》卷十五《沣州夹山善会禅师》,《大正藏》册51,页324。

  [221]《碧岩录后序》,《大正藏》册48,页224。

  [222]《重刊圆悟禅师碧岩集疏》,《大正藏》册48,页224。

  [223][明]净善重集:《禅林宝训》卷四,《大正藏》册48,页1036。

  [224]《从容录》全称《万松老人评唱天童和尚颂古从容庵录》,诠释天童正觉的《颂古百则》,有六卷和三卷两个版本。其每则集公案与颂古为一,依《碧岩录》体例,每则之下列分示众、列举公案、列举颂古、夹注和评唱五种内容。《从容录》收在《续藏经》第二编甲第二十二套,第117册。

  [225]《空谷集》全称《林泉老人评唱投子义青和尚颂古空谷集》,林泉是从伦的字号。见《续藏经》,第117册。

  [226]《虚堂集》全称《林泉老人评唱丹霞子淳禅师颂古虚堂集》,见《续藏经》,第124册。

  [227]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三,《续藏经》,第136册,第62页。

  [228]《禅林僧宝传》卷十一《重显传》,第515页。

  

《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法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