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禅序說(高令印)▪P3

  ..續本文上一頁傳至菩提達摩。達摩于南朝劉宋晚年(約470-475年)由南印度來到中國。達摩被推爲禅宗東土初祖。其實,禅宗作爲佛教一個大宗派的正式出現,應該是從唐朝慧能所創立的禅宗南宗開始的。以禅宗作爲佛教的宗派名稱,也是始于慧能時代;被推爲初祖的達摩及其弟子所創立的教派應稱爲楞伽宗。慧能所創立的禅宗南宗,是禅宗的正式建立。事實上的禅宗始祖應該是慧能,他是中國禅和禅宗的真正創始人。因此,一般所講的中國禅學,是指慧能以後的禅宗之禅學。以慧能爲代表的禅宗才是真正的中國化佛教。

  佛教是外來宗教,是于兩漢之際(1世紀初)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在中國的早期,它基本上是搬用印度佛教的經典和戒律,依附于中國當時原有的主要思想而存在和發展的。在這個時期,佛教禅學沒有表現出明顯的中國特點。到了隋唐時期,佛教經論大量翻譯,各種教派都介紹進來,並進行引申發揮,佛教逐漸成爲中國社會上層建築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出現了具有中國特點的天臺、華嚴、禅等宗派。特別是禅宗,大膽地否定印度佛教的經論和戒律的權威,提出了一套全新的佛教義理和禅學,以自己獨特的“萬法在諸人性中”[36]、“但用此心,直了成佛”[37]的禅學思想立宗,對佛教進行了大膽的革新。禅宗認爲,人人都有佛性,只要有堅定的主觀信仰,認識到自己的本性(自性),就可以“頓悟成佛”[38]。這種禅學,是按照中國的傳統文化觀點改造印度傳入的佛教以適應當時中國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需要而産生的。當時,伴隨著國家的政治、經濟重心由北方逐漸往南方轉移,中國文化重心也開始向南方轉移,需要一種新時代的思想意識。慧能便在嶺南把印度式的佛教改變成爲適合于中國國情的佛教,創立禅宗南宗。其後繼者又創立五宗七家,在閩、浙、贛、湘一帶和儒、道鼎立發展,叁家不斷綜合,最後融合成爲以朱熹爲代表的宋明理學——中國古代社會後期的正宗思想。因此,以慧能爲代表的禅宗把佛教真正中國化,開辟了佛教在中國獨立發展的道路,奠定了佛教進一步興盛的基礎。到中唐以後,佛教其它宗派先後衰落,或傳播範圍逐漸縮小,而禅宗卻更加興盛,不僅遍及全國,遠播朝鮮、日本等國,而且傳至近代。禅宗和儒家、道家、道教互相融合而成叁教合一或儒佛一致的發展趨勢。在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波及和影響各個思想領域的所謂禅學或禅說,都是在不同程度上淵源或接近于慧能以後的禅宗思想。禅學是中國後期思想史的最主要意識形態之一。

  禅宗把佛教所信仰的佛從遙遠的彼岸世界移植到每個人的內心,把依靠佛教的經論和戒律改爲只相信自己的主觀信仰或覺悟,這就使佛教奉爲“叁寶”的佛、法、僧只剩下“僧寶”了。佛、法、僧“叁寶”是佛教不可動搖的根本信仰。因此,禅宗在當時佛教各宗派看來是個異端,是對佛教的否定。但是,它同時又是一種肯定,因爲禅宗所強調的人的主觀信仰或覺悟,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重複了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思想。釋加牟尼在菩提樹下獨坐冥想,用自己的主觀精神忽然成就了無上正覺,即所謂成佛。佛的意思就是覺悟,即覺悟人生的究意,解決生死的問題。應該說,禅宗比較接近于釋迦牟尼說教的原意,更多地保留了釋迦牟尼的遺教。這樣,禅宗好像使佛教又回到它的出發點,像是一個“圓圈”[39]。從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到大乘佛教再到中國化的佛教禅宗,是一個大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新的肯定)的“圓圈”。因此,慧能以後的禅學不僅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佛教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我們說以慧能爲代表的禅學使佛教又回到了它的出發點,只是從形式看的。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思想是出世的,而慧能以後的禅學卻把佛教從彼岸世界移到每個人的內心,使佛人性化,把般若(智慧)的絕對超越性實體還俗爲一般人的覺悟,因而就把佛教由出世推向入世的方向。禅宗由中唐至宋明,僧徒關系家族化,師徒相傳有如父子繼承;其教義不斷世俗化,把宗教生活看成是日用常行,強調平常心是道,禅即生活。慧能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40]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41]

  慧能禅學排除了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現實社會)之間的樊籬,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人類的一切生活,都當成佛的體現,宗教生活也就是世俗生活。這樣,慧能以後的禅學使佛教從否定人世間的一切,反過來又肯定了人世間的一切,把神學問題轉化爲社會問題。這從佛教本身的發展來說,應該是一個進步現象。

  慧能禅學把佛教世俗化和人格化,使它和中國傳統的儒、道學說結合起來,成爲中國古代封建統治思想由前期的神學正宗發展到後期的理學正宗的一個承前啓後的中間環節。從唐末到宋明,一些理學(道學)家都出入佛老,主要是禅宗的思想。他們吸取禅學中的思辯命題,像吃營養強身一樣充實和提高儒學,形成爲直接爲封建統治者服務的宋明理學。這就豐富了中國哲學史的內容,推動了中國哲學的發展。

  中國禅在本質上是一種見性工夫,它能啓示人們從各種桎梏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中國禅能使人們破除迷妄而把內在隱藏的活力發揮出來。這種思想對後來中國的思想家影響很大。他們接受禅宗以主觀信仰(理性)爲是非標准的思想,促進了他們進步的世界觀和政治立場的形成和發展。曆史上有不少激進的思想家,如明代的李卓吾、近代的譚嗣同等人,接受禅宗思想,懷疑傳統,批判迷信權威,抗議不合理的壓迫製度,要求自由平等,顯示出中國社會近(現)代化的趨勢,推動了中國曆史的進步和發展。

  

《中國禅序說(高令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