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禅序说(高令印)▪P2

  ..续本文上一页定。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前之诸禅行相。唯达摩所传者顿同佛体,迥异诸门,故宗习者难得其旨。得即成圣,疾证菩提;失即成邪,速入涂炭。先祖革昧防失,故且人传一人,后代已有所凭,故任千灯千照。[16]

  在这里,宗密从低级至高级,渐次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如来清净禅。前两种包括印度之瑜伽(多用舌抵上颚以制心处息)在内为世间禅,即不入佛门所修之禅定。小乘禅以下为出世间禅。小乘禅之基本内容为四禅八定。关于大乘禅,《法华经》曰: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受信,勤修精进,求一切智、种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智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17]

  佛教的各个宗派虽皆修大乘禅观,亦有所不同,如华严宗为一真法界观、天台宗为三止三观等。南岳、天台指天台宗的慧思和智岂页,他们的三止三观禅法是依据其三谛圆融,即认为客观事物是因缘和合的,因此是虚假不实的空,是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的存在假设。把空与假统一起来即是中。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一心三观。此即所谓三观“唯于万境观于一心”[18],没有人的主观意识就没有一切。其所谓三止,即体真正,与空观相应;随缘止,与假观相应;各无分别止,与中观相应。

  依据以上论述,可把禅归结为下列类别:

  外道禅(主要指瑜加)。

  世间禅———

  凡夫禅(凡夫不入佛门所修之禅,似外道禅)。

  小乘禅(小乘经论所说之禅,主要指四禅八

  定。四禅加四念处即八定)。

  禅——出世间禅——

  大乘禅(天台等禅)。

  最上乘禅(如来清净禅、祖师禅)。

  世出世间禅——最上大乘禅[19](佛心禅,亦名自性禅)。

  按照上引宗密的说法,在达摩未到来之前,中国禅可归为一大类,即表中所列小、大乘禅;达摩禅“迥异诸门”。而“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宗密叫做最上乘禅,并判此禅有三宗。“禅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灭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20]。息妄修心禅主要指北宗神秀等的禅法。泯灭无寄禅主要指牛头宗法融等的禅法。直显心性宗主要指南宗慧能等的禅法。其实,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超出达摩禅之外之上,上表列为世出世间禅,因其企图泯灭出世与世间的界限,有的认为其“基本特征就是日常性”[21]。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胡适说:

  禅有印度禅,有中国禅。自《安般经》以至于《达摩多罗禅经》,皆是印度之禅。天台一派,《续僧传》列入“习禅”一门,其人皆承袭印度禅,而略加修正;“止观”即旧禅法的两个阶段,天台始以为禅之要旨,故天台是禅之过渡时期。达摩一宗亦是一种过渡时期的禅。此项半中半印的禅,盛行于陈隋之间,隋时尤盛行。至唐之慧能、道一,才可说是中国禅。中国禅之中,道家自然主义的成份最多,道一是最好的代表。……南宗成为正宗之后,北宗门下又多捏造世系自附于正统。故保唐寺一派(七家之一)本出于金和尚门下,也自附于南宗。马祖道一也出于金和尚门下,因为有怀让的关系,遂成为南宗宗子了!神会一派不久便衰歇。道一门下不久成为正统。中国禅至此始完全成立。[22]

  慧能是中国禅的真正创始人,至其再传马祖道一便形成为完整的中国禅学体系。此禅法叫做佛心禅[23]或叫做自性禅[24],也可以叫做顿悟禅。

  中国禅由慧能确立起来后,经过神会、道一等作了些充实和发挥,随即便出现禅学大师宗密,他以禅宗的禅学为主干,运用华严宗的一些思辩禅理,对当时盛行的各种禅学进行理论整合和加工提高,使中国禅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系统完善。禅华结合使中国禅达到最高水平,无以复加。此后,禅宗之五宗七家虽一度呈现繁荣景象,其公案禅只是在悟解上兜圈子,在本体论上无理论建树,缺乏内在生命力,因此五宗七家很快大都被儒、道所吞没。这时,又出现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等,与慧能所确立的正宗中国禅越走越远。不过,其中的默照禅有回复正宗禅之特征,又为近代社会所需要,故为近现代禅净结合之禅学所发扬,有为刚刚开始的新世纪所发扬和繁盛的趋势。

  综上所述,禅的历程列表如下:

  定(行) ─┬─定(行)───────────┬─禅净结合

  │

  │ ┌─文字

  └ 顿性(理)──公案─┼─看话

  └—默照─

  三 中国禅之境界

  以上所讲的是中国禅在形式上的衍变过程,而其内在的生命,即其所达到的境界,却另有一番旨趣。

  根据达摩所传《楞伽经》所讲,众生“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25]。达摩至神秀一系的楞伽宗(神秀及其法嗣称为禅宗北宗),以及天台、华严等宗,与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南宗及其诸支派,都主张众生同一真性,客尘障蔽而不显。此在慧能《坛经》中有反复地申说,如谓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26]。他们的根本区别是,前者主张“息妄看净时时拂拭”[27],即渐悟;后者主张“即时豁然,还得本心”[28],即顿悟。这就是说,以慧能为代表的中国正宗禅学主要特征是顿悟。上表中名其为佛心禅、自性禅,其实叫顿悟禅更为恰当。这是研究中国禅学首先要区分的一个大界限。

  其次,在以慧能为代表的中国正宗禅学对禅境的理解,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大都沿着慧能所提出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方向,以“见性”为禅。而见性的内含是“无念”——善恶都不思量的本来面目,“于念上离境,不于境上生念”[29]。对慧能的这种无念禅,其后继者只是作些具体化、通俗化。如道一提出“平常心是道”[30]。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无念”,即是禅。对于慧能的“即心是佛”,道一有这样一段答问:

  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31]

  这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有肯定就有否定,反之亦然。因为众生根器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开导,通过从反面“非心非佛”理解“即心即佛”,就更能达到“即心是佛”的境界。

  那么,中国之见性禅或无念禅到底是个怎样的境界呢?也就是悟后成佛的光景如何呢?一般来说,只能是自己体验,即俗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过,悟者也有描绘其体验光景的。

  有的说,见性后,一真皆真。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时,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大地山河,皆为佛境。石头瓦块,概属菩提。嬉笑言谈,真心妙用。扬眉瞬目,佛法宣流。五蕴皆变为佛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32]即体起用,即用归体。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为用之体,用为体之用。体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无不自得。“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33] 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就是说,法是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时间贯通),横遍十方(东、西、南、北、东北、西南、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皆被打破),都体现于悟者一身之中,从而达到实性或中道之境。慧能说: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乐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为道。[34]

  此道即中道,就是成佛。佛即真如,是绝对的。绝对真如之本体不可名,而强名之曰佛。佛字是假名,而佛之本体是真如。破尽相对才有绝对。绝对则一真一切真,佛真、法真,一切皆佛性、真心。

  由上可见,在妄心时,凡所有法,皆无明妄心所造,万法唯心,心外无法;妄心变幻无常,故法亦无常。法为妄而说之,就是以妄除妄,以幻破幻,则仍是被法系缚。而到悟后见到性,便又回到一切皆真。青原惟信说:

  未参禅时,见山是山;既参禅后,见山不是山;可是,禅悟之后得到休息处时,见山又是山。[35]

  未参禅时,是以俗世常识和理智之分别心去看山,当然见山是山;既参禅后,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不把山看作是竖立在自己面前的自然物,而是其与万物为一体,故山不再是山;当真心悟解见性后,便把山融合在自己的生命里,也把自己融合在山里面,人与物都是不可分割的生命整体中的部分,人与山相互并立着,自然是见山又是山。笔者在广东尼众佛学院讲学时,有一位学僧脱尘撰写《出家的回忆》,全篇富有禅味,其中有曰:

  出家虽不同探险,同样需要勇气。以寂寞伴随,方才感到生命的份量,才不会孤独。寂寞是信心的保证,萌芽的种子。在夜深时光走出漆黑的寮房,停立于静寥悄然的小径上。我有独立的世界,自己的天地。面对竹林的无语,聆听山谷中的幽静,让生命在无声中充实。于黄昏时分在弯曲的山路上散步,夕阳则不紧不慢地随着我的步子,默默地听我心中的自说。这日子使我活出了纯洁、真诚和热情,使我保留了一份天真,让别人将我当成傻子。这只是连接未来世界的一个起点。

  悟后的禅者,自己与山水林鸟融为一体,全属自然景象,人天、情景同脉博。以其所见,方有所悟;以其所悟,遂似更有所见,景景于情,沛乎宇宙,情而不尽,玄冥莫测,便出现无限悟景。

  四 中国禅之文化价值

  中国禅主要是指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之禅学。根据禅宗学徒的叙述,禅最早可以上溯到释迦牟尼拈花传心于其大弟子摩诃迦叶。自迦叶以下第28…

《中国禅序说(高令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