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序说
编辑:高令印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从宏观上论述了中国禅的渊源、含义、境界、文化价值等。作者认为,由于慧能把“见性成佛”叫做禅,使禅具有了理和行两个方面的含义。慧能禅标志着中国禅的真正形成,而中国禅的义理体系和践履规范之确立是圭峰禅;以慧能为代表的中国禅是世出世间禅,叫做最上大乘禅;禅之境界是悟者的内证体验,惟其自知,但是也有描绘自己体悟光景的;默照禅、禅净结合是当今和未来中国禅的方向。作者强调,中国禅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它充分表达出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国禅的“见性”精神,启示人们从各种桎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人内心蕴藏的生命力,在实践中把人生的价值和崇高人格实现出来。
关键词:见性成佛 最上大乘禅 默照禅 禅净结合
作者简介:高令印,男,1935年生,山东阳谷人。现任厦门大学研究所顾问、哲学系教授。著有《中国文化纲要》、《厦门宗教》、《中国哲学史纲要》等多种。
一 禅之含义
佛教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结为戒、定、慧三学。戒即戒律,防非止恶谓之戒。定即禅定,静虑澄心谓之定。慧即智慧,断惑觉真谓之慧。修学者依戒入定,以定发慧,以慧断惑,显发正觉而成佛,从而达到修学的目的。戒、定、慧三学是不可分的,戒指导定使思虑凝聚于一境而发出智慧来。中国佛教不注重信仰,强调慧解脱,由智慧而觉悟,以至净土而成就佛道。
佛教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而成佛要靠他力或自力。他力即诸佛菩萨之慈悲救度,自力即自悟自度。这就是所谓救或悟的问题。救是靠持戒,种下善因而得正果。诸佛菩萨发大慈悲接引而成佛。悟是基于人人皆有佛性,通过由定发慧,去染复净即可超凡入圣,至于佛境界。
一般把禅指为三学(戒、定、慧)之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五,其实定慧是不能分开的,定是为发慧,定慧不二才是禅,“如斯习定,非智不禅”[1]。
禅亦名禅那,是梵语Dhyāna的音译,意译为思维修,它的本来含义是静虑、冥想,思维真谛。静息念虑,心注一境,即所谓定(止)、慧(观)双举,音(禅那)、意(定慧)兼用,简称为禅。著名的唐朝佛学家宗密说:
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为思维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为禅那。此性是禅之本源,故云禅源。……今时,有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辨华竺之音也。然亦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行,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须修十六观禅,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2]
禅定是佛教各宗派最基本的修行方式,为其所共有。由禅定而引发智慧,定慧结合,从而达到成佛的目的。十六观禅,是说在禅定中观想日、水、地、宝树、八功德水、总、华座、像、佛色身、观世音、大势至、普、杂、上辈上生、中辈中生、下辈下生等想。[3]三昧,是梵文Samādhi的音译,旧称三摩帝(提),意为定、正受、调真定、正心行处、息虑净心等,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佛书有谓“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4]有两种念佛三昧,一是默想佛之法身或默念佛名,是为因行念佛三昧;二是通过上述修行而达于心入禅定或见佛身现前,名为果成念佛三昧。般舟,是梵文prayutpa-nnasmandhi的音译,意为常行道或佛立,这种修行以90天为一期,其间无休止的常行,行、声、意皆念和定于阿弥陀佛。禅为定慧、止观的结合,定、止到一定工夫,即出现慧、观之境界,以至于成佛。隋朝天台宗智岂页说:
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籍。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坠邪道。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5]
伏结,即制伏系缚,意为断除烦恼;胜因,特殊的善因,即制伏烦恼的能力。智岂页在这里深刻地阐明了禅为定慧一体,在成佛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唐朝慧能所创立的禅宗,把“直指人心,见性成佛”[6]叫做禅。这种禅宗之禅和上述佛教的修行之禅不同,是一种佛性论,它把定融合在慧里,形成为佛教的一种理论观点,称为禅理。这样,禅就具备理和行两个方面的意义。宗密说:
禅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禅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谈禅理,少谈禅行,故且以禅源题之。……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7]
在这里,宗密明确地把禅分为理与行两个方面的意义。上面所讲的修行之禅为行,而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之禅则为禅理。上引宗密讲“今时有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诣,又不辨华、竺之音也”。这是说,有人不懂得禅有理行,光讲禅理,是搞不清楚华、竺禅之区别。印度禅重行,重理才是中国禅的特征。禅理讲佛性,也就是讲成佛的根器和可能。佛性叫如来藏识——众生在成佛之前所具有的清净自性,因烦恼隐伏而不显(如来藏)。佛教认为,心为万法之本,能分别显现一切诸法,故名心地。佛经有谓,“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8]对于禅之理与行的关系,宗密说:
言本无事者,是所悟理。谓心境本空,非今始寂。迷之谓有,所以生憎爱等情。情生诸苦所系,梦作梦受。故了达本来无事,即丧己忘情。情忘即度苦厄,故以忘情为修也。[9]
在宗密看来,人的心性本来空寂“无事”,由是非善恶所“迷”,为憎爱等情所系,通过修行复原“本来无事”,即是“悟理”。故修行至“忘情”为目的。
二 禅之分类
禅作为修行方法,至为广泛。凡通过修行而达到一定境界者,皆可称之为禅。因此,对于禅之分类五花八门,有种种说法,提出各种各样的禅法。婆罗门仙人所修为非想非非想禅,大乘修六度禅,小乘修四谛十二缘起禅,法相宗修五重唯识禅,天台宗有三谛三观禅,华严宗有十玄六相法界观禅,真言宗有三密瑜伽禅,还有一味禅、五味禅[10],以至老婆禅[11],等等。
首先要分的是外道禅和佛教禅。《楞伽经》曰:
大慧,有四种禅。何等为四?一者愚疾凡夫所行禅,二者观察义禅,三者念真如禅,四者诸佛如来禅。大慧,何者愚痴凡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自相同相骨锁故,无常、苦、无我、不净执著,诸相如是。如是,决定毕竟不异故。如是次第,因前观次第上上,乃至非想灭尽定解脱,是如愚痴凡夫外道、声闻等禅。大慧,何者观察义禅?谓观人无我自相同相故,见愚痴凡夫、外道自相同相自他相无实故,观法无我诸地行义次第故。大慧,是名观察义禅。大慧,何者观真如禅?谓观察虚妄分别,因缘如实,知二种无我,如实分别一切诸法无实体相。尔时不住分别,心中得寂静境界。大慧,是名观真如禅。大慧,何者观察如来禅?谓如实入如来地故,入内身圣智相三空三种乐行故,能成办众生所作不可思议。大慧,是名观察如来禅。[12]
这里讲的第一种是外道禅,第二、三、四种是佛教禅。
其次,在佛教禅中,又要区分一般佛教之禅和慧能禅宗之禅。前者实行坐禅,根据经论和戒律,“藉教悟宗”[13],主张渐修,称为教门之禅;后者抛开经论和戒律,实行参禅,“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14],主张顿悟,称为宗门之禅。禅宗学徒把一般佛教之禅叫做如来禅,即如来(释迦牟尼佛的10种尊号之一)通过言语所传之禅,摄六度而得;把禅宗之禅叫做祖师禅,即达摩祖师所传之禅。[15]佛教有所谓教内和教外之别。释迦牟尼佛以言语传授的,由弟子记录下来,叫做经,因此经是佛语,谓之教内之法;释迦牟尼佛离开言语,直以自心传与他人之心的,即不立文字(心印、默许),叫做教外别传。因此,诸佛代代相传之佛意,至达摩之再传,谓之祖师禅。其实,所谓如来禅与祖师禅、教内之法(佛语)与教外别传(佛意),都是指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之前和之外之禅,包括达摩以下至神秀之禅,他们大都主张渐修。
对于禅的分类,宗密分为五种,叫五味禅。他说:
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次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达摩未到,古来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八…
《中国禅序说(高令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