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禅序说(高令印)▪P3

  ..续本文上一页传至菩提达摩。达摩于南朝刘宋晚年(约470-475年)由南印度来到中国。达摩被推为禅宗东土初祖。其实,禅宗作为佛教一个大宗派的正式出现,应该是从唐朝慧能所创立的禅宗南宗开始的。以禅宗作为佛教的宗派名称,也是始于慧能时代;被推为初祖的达摩及其弟子所创立的教派应称为楞伽宗。慧能所创立的禅宗南宗,是禅宗的正式建立。事实上的禅宗始祖应该是慧能,他是中国禅和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因此,一般所讲的中国禅学,是指慧能以后的禅宗之禅学。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才是真正的中国化佛教。

  佛教是外来宗教,是于两汉之际(1世纪初)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在中国的早期,它基本上是搬用印度佛教的经典和戒律,依附于中国当时原有的主要思想而存在和发展的。在这个时期,佛教禅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中国特点。到了隋唐时期,佛教经论大量翻译,各种教派都介绍进来,并进行引申发挥,佛教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出现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天台、华严、禅等宗派。特别是禅宗,大胆地否定印度佛教的经论和戒律的权威,提出了一套全新的佛教义理和禅学,以自己独特的“万法在诸人性中”[36]、“但用此心,直了成佛”[37]的禅学思想立宗,对佛教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自性),就可以“顿悟成佛”[38]。这种禅学,是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观点改造印度传入的佛教以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当时,伴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往南方转移,中国文化重心也开始向南方转移,需要一种新时代的思想意识。慧能便在岭南把印度式的佛教改变成为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佛教,创立禅宗南宗。其后继者又创立五宗七家,在闽、浙、赣、湘一带和儒、道鼎立发展,三家不断综合,最后融合成为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正宗思想。因此,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把佛教真正中国化,开辟了佛教在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奠定了佛教进一步兴盛的基础。到中唐以后,佛教其它宗派先后衰落,或传播范围逐渐缩小,而禅宗却更加兴盛,不仅遍及全国,远播朝鲜、日本等国,而且传至近代。禅宗和儒家、道家、道教互相融合而成三教合一或儒佛一致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波及和影响各个思想领域的所谓禅学或禅说,都是在不同程度上渊源或接近于慧能以后的禅宗思想。禅学是中国后期思想史的最主要意识形态之一。

  禅宗把佛教所信仰的佛从遥远的彼岸世界移植到每个人的内心,把依靠佛教的经论和戒律改为只相信自己的主观信仰或觉悟,这就使佛教奉为“三宝”的佛、法、僧只剩下“僧宝”了。佛、法、僧“三宝”是佛教不可动摇的根本信仰。因此,禅宗在当时佛教各宗派看来是个异端,是对佛教的否定。但是,它同时又是一种肯定,因为禅宗所强调的人的主观信仰或觉悟,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重复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思想。释加牟尼在菩提树下独坐冥想,用自己的主观精神忽然成就了无上正觉,即所谓成佛。佛的意思就是觉悟,即觉悟人生的究意,解决生死的问题。应该说,禅宗比较接近于释迦牟尼说教的原意,更多地保留了释迦牟尼的遗教。这样,禅宗好像使佛教又回到它的出发点,像是一个“圆圈”[39]。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大乘佛教再到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是一个大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新的肯定)的“圆圈”。因此,慧能以后的禅学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佛教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我们说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学使佛教又回到了它的出发点,只是从形式看的。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思想是出世的,而慧能以后的禅学却把佛教从彼岸世界移到每个人的内心,使佛人性化,把般若(智慧)的绝对超越性实体还俗为一般人的觉悟,因而就把佛教由出世推向入世的方向。禅宗由中唐至宋明,僧徒关系家族化,师徒相传有如父子继承;其教义不断世俗化,把宗教生活看成是日用常行,强调平常心是道,禅即生活。慧能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40]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41]

  慧能禅学排除了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现实社会)之间的樊篱,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人类的一切生活,都当成佛的体现,宗教生活也就是世俗生活。这样,慧能以后的禅学使佛教从否定人世间的一切,反过来又肯定了人世间的一切,把神学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这从佛教本身的发展来说,应该是一个进步现象。

  慧能禅学把佛教世俗化和人格化,使它和中国传统的儒、道学说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思想由前期的神学正宗发展到后期的理学正宗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环节。从唐末到宋明,一些理学(道学)家都出入佛老,主要是禅宗的思想。他们吸取禅学中的思辩命题,像吃营养强身一样充实和提高儒学,形成为直接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宋明理学。这就丰富了中国哲学史的内容,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中国禅在本质上是一种见性工夫,它能启示人们从各种桎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中国禅能使人们破除迷妄而把内在隐藏的活力发挥出来。这种思想对后来中国的思想家影响很大。他们接受禅宗以主观信仰(理性)为是非标准的思想,促进了他们进步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上有不少激进的思想家,如明代的李卓吾、近代的谭嗣同等人,接受禅宗思想,怀疑传统,批判迷信权威,抗议不合理的压迫制度,要求自由平等,显示出中国社会近(现)代化的趋势,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禅序说(高令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