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大意淺探(昌法)

  《華嚴經》大意淺探

  編輯:昌法

  來源:閩南佛學

  一、引 言

  中國的佛教,素來以大乘經典爲主流。自從《華嚴經》傳譯中國,直到思想體系完善、重重無盡,圓融無礙觀,凝聚了中國人的心聲。從全經內容看,可以分成叁部分:第一是講毗盧遮那佛依正莊嚴境界;第二是闡明了如何從凡夫到成佛的曆位,需要圓滿哪些行願;第叁部分以善財童子南遊,一生成辦,入普賢叁昧,證入毗盧性海。本篇文章從五個方面說明,目的想與大家共同來欣賞華嚴以及了解此經在中國傳譯弘布的情況。

  二、《華嚴經》的叁種譯本

  1、《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

  又稱爲晉譯華嚴。東晉沙門支法領,從于阗(今新疆境內)取回梵本,華嚴前叁分爲叁萬六千偈。到東晉義熙十四年(418),由吳郡內使孟,右衛將軍褚叔度,恭請佛馱跋陀羅(覺賢)尊者主持法業,慧嚴等百余人,在道場寺譯成六十卷華文。

  六十卷《華嚴經》雖譯成文,當賢首國師(華嚴第叁祖法藏大師)奉诏宣講六十華嚴時,深感經文不能連貫,認爲必有欠缺,適逢中天竺地婆诃羅(日照叁藏)來華,攜有華嚴經的第八會,經二師校勘,複禮法師執筆,慧智譯語,補足原文,遂成《華嚴經》六十卷的完本,共計叁萬六千偈,叁十四品。

  2、《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

  唐·武則天,特重華嚴之極,希望更加求得詳盡的華嚴經,派使者訪于阗梵本。實叉難陀(喜覺)尊者攜來梵本華嚴,在證聖元年(695),東都大內遍空寺譯成華文,武則天親臨譯場,並且爲此寫序及提品名。由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義淨叁藏,同宣梵文後,更付沙門複禮、法藏等人,在佛授記寺潤飾辭藻,到聖曆二年已亥(699)完成了八十《華嚴經》的翻譯,人們常稱爲新譯華嚴。

  3、《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四十卷

  南天竺烏茶國王手書此品,于德宗(李適)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十八日進貢。德宗帝獲此梵卷,于貞元十二年(796)六月五日,诏般若叁藏(罽賓人,德宗時遊華)于長安崇福寺譯成四十卷,十四年(798)二月二十四日完畢,稱之爲四十華嚴。其實也可說成是前二部華嚴入法界品的展開。

  在中國擁有叁種譯本華嚴,前後持續叁百多年傳譯,那也是一項艱巨的譯經任務,從另一個角度說,《華嚴經》在中國的影響非凡.真正要弄清楚華嚴圓融無礙,重重無盡的思想,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沒有華嚴宗人長期以來研究、弘揚,要一目了然,豈非小事?所以借此機會緬懷漚心先賢,是他們爲我們後學華嚴者鋪平了道路,從華嚴經學到華嚴宗學,再到華嚴禅學,最後發展到華嚴易學。經過這樣的過程,我們不再爲此大經而生畏。叁部華嚴經篇幅不同,但各占優勢。六十華嚴篇幅不多,可它卻具備 了八十華嚴的精神實質,之所以受學界的重視;四十華嚴雖然精辟,義理含蓄,一般人是難以達成毗盧之性海;八十華嚴文廣,在教界義爲更完善,多擇以誦持、研究。佛教史上,曾經有兩位大德對八十華嚴進行綱要性地系統化。

  叁、對《華嚴經》的兩種不同劃分

  1、清涼澄觀大師的分法

  澄觀(738——839)大師是華嚴宗的第四祖,他一生專精華嚴,承師之學並加以發揮。同時,吸收了般若空義,涅槃佛性,法相賴耶染淨,以及運用《起信論》的一心二門,隨緣和不變的思想,更明確地提出了四法界說,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單講華嚴經就有五十余遍,著述四百多卷,侖對華嚴宗的貢獻並不次于法藏大師,甚至還有超前之說。澄觀大師不但在教界綽越,在當時社會地位也非常顯赫,成爲七帝之師,七帝代宗、德宗、順宗、憲宗、敬宗、文帝的敬重,他先後受賜爲鎮國大師、清涼國師、大照國師、大統國師、任天下大僧錄、僧統等美稱。

  澄觀大師義爲叁十九品,八十卷的《華嚴經》是毗盧遮那佛于菩提場,七處九會(人間叁次,天上四次)同時頓演,一真法界。他根據教、理、行、證分成四分,又從因果關系分成五周。所謂四分是:舉果勸樂生信分,初會六品經文是;修因契果生解分,二會至七會叁十一品經文是;托法進修成行分,離世間一品是;依人證入成德分,入法界一品是。五周者即:所信因果周,初會六品是;差別因果周,從第二會到第七會隨好光明品是;平等因果周,第七會後兩品是,是普賢行品和如來出現品;成行因果周,第八會離世間一品是;證入因果周,第九會入法界一品是。澄觀大師又根據傳統的叁分法,他以爲《華嚴經》的序分應是初會六品經;從第二會到法界品爾時,文殊從善住樓閣止爲正宗分;從法界品文殊從善住閣下爲流通分。澄觀大師並不停于叁種分法上,另外找到了分科的根據,從信、解、行、證方面將全經分成四分,又從因果方面分爲五周。從因果來貫穿凡聖,世出世法無不具因果。佛教尤其重視人生解脫,上至成佛,下齊六道衆生,無論是物質現象,還是精神領域,無不被因果網羅,所以因果具周遍義。

  2、方山李通玄長者對此經分析

  李通玄是位居士,以吃棗子和柏葉餅淡泊生涯,潛心華嚴,因此得名棗柏老人。著有《華嚴經合論》一百叁十卷,《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四卷。《華嚴經》處處以十字表圓滿義出現,以此緣故,李長老借十而分判全經,就此對七處會的說法,作了一番表述,他認爲叁會普光殿說法,從凡情角度看還有往返,來去之執,遂而提出了十處十會四十品的說法。比如在初會有十菩薩衆,十衆主神、十衆天子、乃至舍那十身、十定、十忍等等,無處不以十體現華嚴圓滿無礙之意,這無盡法門莫不是一真法界心,一大緣起。

  李通玄從傳統分法認爲世主妙嚴品爲序分;如來現相品以下爲正宗分;如來出現品以下爲流通分。在流通分中清涼大師則從法界品爾時,文殊從善住樓閣下爲流通分。李通玄認爲全經內容可分爲五位法門(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叁周因果,即從初會世主品,到毗盧舍那六品爲一周,乃佛自分五位因果,是舉果勸修見道分。二會(從佛名號品)至八會(如來出現品),叁十二品爲一周,乃進修者五位因果,是設法治習修證分。九會離世間品,明果後利生常道,通爲設法治習修證分。第十會法界品,善財南遊爲一周,乃圓彰五位因果,是去言依行圓彰法界分。二種常道,離世間品,同生不染,利生常道,法界品,忘修絕證,佛果常道。

  方長者從五位、叁周、二種常道來剖析華嚴經。總言之,兩前輩的作法,爲後來研究華嚴經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叁、釋經題及譯者

  1.釋品題——《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梵語是Buddha^vatam saka-ma-ha^-vaipulya-sutura,意思是佛華嚴大方廣經,簡稱《華嚴經》。此經是佛初成正覺,在菩提場,針對文殊、普賢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的。大者心之體;方者心之相;廣者心之用。心本無名,強名大方廣。佛者能覺全體大用的人。華者覺悟的因素,嚴者萬行之因花莊嚴佛果。經題七字,全在說明體、用、因、果。也可以說以毗盧法身爲體;文殊妙智爲用;依智斷習,普賢妙行爲因;習盡圓,彌勒補處爲果。梵語毗盧遮那譯爲光明遍照,法身遍一切處,即是本覺妙性。華嚴以此爲體,指示衆生見自妙性即證法身。梵語文殊師利譯爲妙德,七佛之師,華嚴依文殊爲用,即是依體起妙用,換言之,依根本智起後得智,善巧方便度脫衆生出苦輪。普賢謂德無不遍曰普,上求菩提(成佛的最高境界),下化六道衆生爲賢,普賢代表一切菩薩廣大行願。普賢有因位、果位不同,因位普賢即是在成佛之前行菩薩十度萬行,也可說是衆生本具毗盧遮那佛性,而圓滿普賢果位的就是毗盧遮那佛,在初會中特別強調一切衆生本具足毗盧遮那佛果德,只要堅硬信自己與法身佛無別,雖現處凡夫,依智斷習,妄盡還源,本具佛性自然呈現,是種不假外求的,就在一心念間,以普賢行因花莊嚴毗盧果海,所以說一部經題就能全部包含經之意義。

  2、此經譯者——實叉難陀

  《華嚴經》八十卷的譯者實叉難陀,在叁種譯本中已有介紹,根據宋·贊甯《宋高僧傳》記載尊者圓寂年歲,可以推算尊者生于(111——170年),世壽五十九歲,即景雲元年(170)十月十二日壽終,依外國法葬。十一月十二日焚化舌猶存,十二月二十叁日,由弟子悲智,勒使哥舒道元送靈骨及舌歸還于阗,起七層塔供養,號稱華嚴叁藏塔。他先後譯出:《華嚴經》八十卷、《大乘入楞伽經》、《文殊授記》等經。

  五、根據清涼大師的分法進行闡述華嚴大意

  實叉難陀翻譯的八十華嚴,澄觀大師分成七處九會,七處即七個地點:菩提場、普光明殿、忉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自在天宮、第七、八會都在普光明殿、最後逝多林,實際上普光明殿二次重複,故說爲七處。如果不疊地處則是九處九會。這一段是全篇的中心部分,由于經量長,所以只是將每會的大意,中心談談。

  1、初會菩提場

  第一會是佛在摩竭陀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今印度菩提伽耶),毗盧遮那佛放齒光、眉間光加被普賢菩薩入毗盧藏身叁昧,說出了毗盧遮那佛成佛的果德、依正莊嚴、此會共有六品十一卷。在四分中屬舉果勸樂生信分,五周中屬所信因果周。六品是:世主妙嚴品第一、如來現相品第二,普賢叁昧品第叁、世界成就品第四、華嚴世界品第五、毗盧遮那品第六。世主妙嚴品爲一經之總序,揭示了毗盧遮那佛法身妙德,展示了正覺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的種種廣大莊嚴,以及集會大衆歎佛、聞法,惟有行普賢行的人才能默契毗盧性海,這種熱鬧非凡、狀觀的場面,甚至會場的師子寶座都是衆寶嚴飾,猶如因陀羅網、珠珠互映,重重無盡,智入叁世,了知心佛衆生叁業密意,心…

《《華嚴經》大意淺探(昌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