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信、弘忍和東山法門(法緣)▪P2

  ..續本文上一頁要點。據《楞伽師資記》中稱:“其信禅師,再敞禅門宇內流播,有《菩薩戒法》一本,及製《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爲有緣根熟者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中“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這就是說,東山法門依然奉持《楞伽經》,並強調要依該經所說:“諸佛心第一”,重視佛心,此心即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亦即是衆生本有的佛性。他們認爲,衆生之心從根本上說等同于諸佛之心,但只有衆生通過觀悟自已本有佛性,斷除掩蓋于本有佛性上的煩惱、情欲之後,才能使清淨的佛性顯現,從而達到解脫。可見,他們這個“諸佛心第一“,依然是繼承達摩以來的心性說。

  但又明確提出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如神秀答武則天問時,就明確承認,東山法門所依典诰爲“《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可見這諸佛心第一和一行叁昧就是東山法門兩個相互依存的組成部分。道信將《楞伽》與《般若》這兩者融通起來,作爲東山法門的基本思想內容,它既表明道信、弘忍對達摩禅法的繼承,又表明對達摩禅學的進一步發展。此東山法門就是達摩禅向慧能禅過渡的重要環節。

  所謂:“一行叁昧”是依《文殊說般若經》提出來的。此經全名《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密經》,是由南朝梁曼陀羅仙譯的。所謂“一行叁昧”該經說:“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一行”即是一種行相,指法界一相,無有差別。以此一相爲叁昧的境界,即以法界爲所緣,系念法界,成了一行叁昧。“叁昧”即叁摩地,即禅定。那麼如何才能達到“一行叁昧”呢?該經又說:“欲入一行叁昧,當先聞般若波羅密。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叁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量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等覺,悉具無量功徳,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叁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這就是說,在實踐一行叁昧之前,先須研習般若波羅密,“如說修學”按經典所說修學,以領悟法界無礙無相之理。法界無所不包,平等無二,無差別相,不退不壞。然後便是,“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的坐禅念佛工夫。這種念佛便是達到一行叁昧的勝方便,這種念佛既是唯心念佛,又是實相念佛。一行叁昧的核心就是唯心念佛和實相念佛的結合。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引用《無量壽經》雲:“諸佛法身,入一切衆生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就是指唯心的念佛,意在念佛時,心中便現出一切佛,心即是佛。所以,道信說:“當知佛即是心,心外更無別佛也。” 他又引《大品般若經》雲:“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他以爲心性是無形的,佛也是無相貌的,從這一點上說,佛與心便是相通的。因此,“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他又引《菩賢觀經》雲:“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是名第一忏悔。”可見他是把“心”“佛”“實相”叁者等同起來,以爲念佛心也就是念佛,念實相,這就是指實相念佛,通過實相念佛,領悟法界一實相,心佛不二均無所求。這種唯心念佛和實想念佛的結果,便能達到念一佛而見一切佛,盡知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以致身心方寸,一切施爲舉動都是菩提,道場,念佛者與佛融爲一體,平等一如。這即是達到安心成佛之境。因此,可見道信所說的修持一行叁昧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達到成佛。他特別重視大乘經典中所說的“即心即佛”。這一思想對後來禅宗思想的展開具有極大的影響。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由上可見道信是通過念佛方便而達到安心、成佛的,其弟子弘忍也繼承了他這種方便。如《傳法寶記》中說:“及忍、如、大通之世,則法門大啓,根機不擇,齊速念佛名令淨心,密來自呈,當理與法。”這即是說弘忍及其門下也是教人通過念佛淨心,而安心成佛的。他們這種禅法便使東山法門極具普及性,故上根人也罷,下根人也罷,都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寢,夙興唯勤” 地一心念佛。這些對于東山法門的興盛來說,無疑産生重要影響。

  2、坐禅守心

  道信和弘忍都非常重視這個坐禅守心的禅法,他們認爲既然人人都有清淨的本性,那麼只要通過守心的禅定修行,就可斷除執著“自我”的妄念達到覺悟解脫。“守心”在道信那裏他稱爲“守一”此處的“一”指空淨之心,亦即真如,本性,佛性。道信引證南朝梁、陳時代的神僧傅翕的“獨舉守一不移”而將之作爲自己之禅法修行方便門中的第五門,如《入道安心方便法門》中說:“一者知心體,體與佛同......五者,守一不移,動靜常住,能令學者明見佛性,早入定門。”

  弘忍繼承了道信這個“守一”的禅法,更將這個“守一”明確爲守本真心,即守心。他更將守心看作是達到覺悟解脫的唯一可靠的修行方法。故他在《修心要論》中開篇就說:“夫修道之體,自識當身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見本師,及勝念十方諸佛。”這裏他就明確地告訴我們,修道的人首先必須認識自身本具清淨的,不生不滅的,對一切不作分別思慮的自性圓滿的清淨之心,這個心就是我們的自心本性,他在本質上與佛沒有什麼差別,如果修行者認識到這一點,便找到了真正的師傅,勝念十方諸佛。訊弘忍整個《修心要論》便是圍繞守心而展開的,到底所守之心爲何,他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對此“自心”作了理論的說明:(一)爲什麼說自心本來清淨?他引《十地記經論》說,衆生身中具有“金剛佛性”如同“日輪”一樣本來是圓滿明亮的,但由于被構成人身的五陰重雲所覆蓋,才使得他顯得陰暗無光,也正由于此,衆生才流轉生死,不得解脫;(二)爲什麼說自心本來不生不滅?他引《維摩經》卷上〈菩薩品〉所說的“如無有生、如無有滅,”  加以發揮。這裏所說的“如”即是真如,就是佛性,自性清淨心源。而“真如本有,”它不是借助什麼因緣而生的。“一切衆生皆如也,衆賢聖皆如也。” 既然衆生,諸佛皆具真如,“身中真如法性並同,不生不滅,故言皆如也。” 真如即是自心,也是不生不滅的。

  此外在《修心要論》中他還解釋了爲什麼說真心是本師及說守本真心勝念十方諸佛的問題。他認爲真心是自然而有的,不是來自外面,至親莫過于心,若識真如守心,即到彼岸,迷者隨之即墮叁塗。故知叁世諸佛皆以自心爲師。他又說,常念他佛還不能免生死,守本真心可到彼岸,如《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此應該知道守本真心勝念十方諸佛。

  以上皆在于說明衆生本具清淨之心,是成佛的內在依據,只要守本真心,斷除妄想執著,就可達到覺悟解脫。有人問,既然衆生與佛體平等不二,那麼佛與衆生迷應俱迷,悟應俱悟,而爲什麼唯佛獨自覺悟,不生不滅受無量快樂,而衆生卻昏迷,墮生死中,受種種苦?他回答說,對自心的迷悟是導致衆生與佛之差別的根本所在,而佛與衆生的差別,又只是在于,能否守本真心,不生妄念。可見他將守心提到了極其重要的位置。所以,在論中他說:“欲知法要,守心第一,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叁世諸佛之祖。”在論中又自設四種問答對此詳加論證。從其回答第叁問:爲什麼說守心是十二部記經之宗,可以看出弘忍對經教的看法,似乎並不注重經教,而將一切歸之于守本真心。這就顯示出直契心性的禅宗特色。可以說他已經打出了祖師以心傳住心,見性成佛的旗號。

  守本真心既然如此重要,那麼如何守心呢?在論中他也談到了一些方便禅法。如他說:“端坐正念,閉目合口,心前平視,隨意遠近,作一日想守之,念念不住心,或見一切善惡境界,或入青紫白等叁昧……攝心莫著,皆並是空。……恒常了然守心,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在《楞伽師資記》所引《楞伽人法志》中,也記載了弘忍教導弟子坐禅守心的法語。他說:“你坐時,平面端身正坐,寬放身心,盡空際遠看一字,自有次第。若初人心,攀緣多,且向心中看一字。……坐時滿世界寬放身……虛空無中邊,諸佛身亦然。我印可汝了了見佛性處是也。”這裏可以清楚的看到,弘忍守心的禅法與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所講的“守一”、“攝心”即通過觀想身心或某一外物達到體認一切皆空的禅法是一致的。如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說:“若初學坐禅時,于一靜處,直觀身心,四大五陰,眼耳鼻舌身意,及念嗔癡,若善若惡。……,從本以來無所有,究竟寂滅如鏡中像,如空谷響……諸佛法身皆亦如此。”道信是叫人從觀一切諸法本來空寂,從而悟入無生。弘忍也是叫修行者通過觀一輪紅日或一字攝心進入禅定狀態,然後運用般若空寂,不二等思想破除妄想執著,從而達到體認一切皆空,明見佛性。

  總之從以上分析可知,道信和弘忍的禅法都吸收了大乘佛教般若性空,中道不二的理論。這就使我們看到東山法門除了如來藏思想,又加入了般若思想。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除了引用《華嚴經》、《無量義經》、《法華經》、《大般涅槃》等大乘經典外,他更多的是引用般若系的經典,如《維摩诘經》、《金剛經》。他比較重視《金剛經》,甚至據《金剛經》所說的:“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等語認爲“修道得真空者,不見空與不空,無有諸見,”體認實相之原理。弘忍繼道信之後,對般若思想也很重視,尤其是《金剛經》。在《修心要論》中,他也曾多次引…

《道信、弘忍和東山法門(法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