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点。据《楞伽师资记》中称:“其信禅师,再敞禅门宇内流播,有《菩萨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为有缘根熟者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中“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这就是说,东山法门依然奉持《楞伽经》,并强调要依该经所说:“诸佛心第一”,重视佛心,此心即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亦即是众生本有的佛性。他们认为,众生之心从根本上说等同于诸佛之心,但只有众生通过观悟自已本有佛性,断除掩盖于本有佛性上的烦恼、情欲之后,才能使清净的佛性显现,从而达到解脱。可见,他们这个“诸佛心第一“,依然是继承达摩以来的心性说。
但又明确提出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如神秀答武则天问时,就明确承认,东山法门所依典诰为“《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可见这诸佛心第一和一行三昧就是东山法门两个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道信将《楞伽》与《般若》这两者融通起来,作为东山法门的基本思想内容,它既表明道信、弘忍对达摩禅法的继承,又表明对达摩禅学的进一步发展。此东山法门就是达摩禅向慧能禅过渡的重要环节。
所谓:“一行三昧”是依《文殊说般若经》提出来的。此经全名《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是由南朝梁曼陀罗仙译的。所谓“一行三昧”该经说:“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一行”即是一种行相,指法界一相,无有差别。以此一相为三昧的境界,即以法界为所缘,系念法界,成了一行三昧。“三昧”即三摩地,即禅定。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一行三昧”呢?该经又说:“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密。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量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等觉,悉具无量功徳,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这就是说,在实践一行三昧之前,先须研习般若波罗密,“如说修学”按经典所说修学,以领悟法界无碍无相之理。法界无所不包,平等无二,无差别相,不退不坏。然后便是,“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的坐禅念佛工夫。这种念佛便是达到一行三昧的胜方便,这种念佛既是唯心念佛,又是实相念佛。一行三昧的核心就是唯心念佛和实相念佛的结合。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引用《无量寿经》云:“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就是指唯心的念佛,意在念佛时,心中便现出一切佛,心即是佛。所以,道信说:“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 他又引《大品般若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他以为心性是无形的,佛也是无相貌的,从这一点上说,佛与心便是相通的。因此,“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他又引《菩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悔。”可见他是把“心”“佛”“实相”三者等同起来,以为念佛心也就是念佛,念实相,这就是指实相念佛,通过实相念佛,领悟法界一实相,心佛不二均无所求。这种唯心念佛和实想念佛的结果,便能达到念一佛而见一切佛,尽知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以致身心方寸,一切施为举动都是菩提,道场,念佛者与佛融为一体,平等一如。这即是达到安心成佛之境。因此,可见道信所说的修持一行三昧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达到成佛。他特别重视大乘经典中所说的“即心即佛”。这一思想对后来禅宗思想的展开具有极大的影响。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由上可见道信是通过念佛方便而达到安心、成佛的,其弟子弘忍也继承了他这种方便。如《传法宝记》中说:“及忍、如、大通之世,则法门大启,根机不择,齐速念佛名令净心,密来自呈,当理与法。”这即是说弘忍及其门下也是教人通过念佛净心,而安心成佛的。他们这种禅法便使东山法门极具普及性,故上根人也罢,下根人也罢,都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 地一心念佛。这些对于东山法门的兴盛来说,无疑产生重要影响。
2、坐禅守心
道信和弘忍都非常重视这个坐禅守心的禅法,他们认为既然人人都有清净的本性,那么只要通过守心的禅定修行,就可断除执著“自我”的妄念达到觉悟解脱。“守心”在道信那里他称为“守一”此处的“一”指空净之心,亦即真如,本性,佛性。道信引证南朝梁、陈时代的神僧傅翕的“独举守一不移”而将之作为自己之禅法修行方便门中的第五门,如《入道安心方便法门》中说:“一者知心体,体与佛同......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弘忍继承了道信这个“守一”的禅法,更将这个“守一”明确为守本真心,即守心。他更将守心看作是达到觉悟解脱的唯一可靠的修行方法。故他在《修心要论》中开篇就说:“夫修道之体,自识当身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见本师,及胜念十方诸佛。”这里他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修道的人首先必须认识自身本具清净的,不生不灭的,对一切不作分别思虑的自性圆满的清净之心,这个心就是我们的自心本性,他在本质上与佛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修行者认识到这一点,便找到了真正的师傅,胜念十方诸佛。讯弘忍整个《修心要论》便是围绕守心而展开的,到底所守之心为何,他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对此“自心”作了理论的说明:(一)为什么说自心本来清净?他引《十地记经论》说,众生身中具有“金刚佛性”如同“日轮”一样本来是圆满明亮的,但由于被构成人身的五阴重云所覆盖,才使得他显得阴暗无光,也正由于此,众生才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二)为什么说自心本来不生不灭?他引《维摩经》卷上〈菩萨品〉所说的“如无有生、如无有灭,” 加以发挥。这里所说的“如”即是真如,就是佛性,自性清净心源。而“真如本有,”它不是借助什么因缘而生的。“一切众生皆如也,众贤圣皆如也。” 既然众生,诸佛皆具真如,“身中真如法性并同,不生不灭,故言皆如也。” 真如即是自心,也是不生不灭的。
此外在《修心要论》中他还解释了为什么说真心是本师及说守本真心胜念十方诸佛的问题。他认为真心是自然而有的,不是来自外面,至亲莫过于心,若识真如守心,即到彼岸,迷者随之即堕三涂。故知三世诸佛皆以自心为师。他又说,常念他佛还不能免生死,守本真心可到彼岸,如《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因此应该知道守本真心胜念十方诸佛。
以上皆在于说明众生本具清净之心,是成佛的内在依据,只要守本真心,断除妄想执著,就可达到觉悟解脱。有人问,既然众生与佛体平等不二,那么佛与众生迷应俱迷,悟应俱悟,而为什么唯佛独自觉悟,不生不灭受无量快乐,而众生却昏迷,堕生死中,受种种苦?他回答说,对自心的迷悟是导致众生与佛之差别的根本所在,而佛与众生的差别,又只是在于,能否守本真心,不生妄念。可见他将守心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所以,在论中他说:“欲知法要,守心第一,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在论中又自设四种问答对此详加论证。从其回答第三问:为什么说守心是十二部记经之宗,可以看出弘忍对经教的看法,似乎并不注重经教,而将一切归之于守本真心。这就显示出直契心性的禅宗特色。可以说他已经打出了祖师以心传住心,见性成佛的旗号。
守本真心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守心呢?在论中他也谈到了一些方便禅法。如他说:“端坐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远近,作一日想守之,念念不住心,或见一切善恶境界,或入青紫白等三昧……摄心莫著,皆并是空。……恒常了然守心,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在《楞伽师资记》所引《楞伽人法志》中,也记载了弘忍教导弟子坐禅守心的法语。他说:“你坐时,平面端身正坐,宽放身心,尽空际远看一字,自有次第。若初人心,攀缘多,且向心中看一字。……坐时满世界宽放身……虚空无中边,诸佛身亦然。我印可汝了了见佛性处是也。”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弘忍守心的禅法与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所讲的“守一”、“摄心”即通过观想身心或某一外物达到体认一切皆空的禅法是一致的。如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说:“若初学坐禅时,于一静处,直观身心,四大五阴,眼耳鼻舌身意,及念嗔痴,若善若恶。……,从本以来无所有,究竟寂灭如镜中像,如空谷响……诸佛法身皆亦如此。”道信是叫人从观一切诸法本来空寂,从而悟入无生。弘忍也是叫修行者通过观一轮红日或一字摄心进入禅定状态,然后运用般若空寂,不二等思想破除妄想执著,从而达到体认一切皆空,明见佛性。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知,道信和弘忍的禅法都吸收了大乘佛教般若性空,中道不二的理论。这就使我们看到东山法门除了如来藏思想,又加入了般若思想。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除了引用《华严经》、《无量义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等大乘经典外,他更多的是引用般若系的经典,如《维摩诘经》、《金刚经》。他比较重视《金刚经》,甚至据《金刚经》所说的:“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等语认为“修道得真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无有诸见,”体认实相之原理。弘忍继道信之后,对般若思想也很重视,尤其是《金刚经》。在《修心要论》中,他也曾多次引…
《道信、弘忍和东山法门(法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