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信、弘忍和东山法门(法缘)

  道信、弘忍和东山法门

  编辑:法缘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中国禅宗虽然奉北魏时来华的菩提达摩为初祖,但禅宗在中国正式成立,应是在道信、弘忍的时候。他们创东山法门,广接群品,在当时影响极大,从而揭开了中国禅宗的新篇章。本文即主要介绍道信、弘忍所创的东山法门。首先从两个方面,介绍东山法门的内容;其次,进一步探究东山法门建立的内外原因;最后,讲一讲它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以让读者了解,东山法门之所以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并成为中国禅宗转折点的原因。

  关键词:东山法门 诸佛心第一 一行三昧 坐禅守心

  前 言

  在佛教八大宗派里,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个宗派。中国禅宗奉北魏时来华的菩提达摩为初祖,之后经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的艰苦努力,使达摩禅在佛教界有更多人信奉。但是他们的力量还是很薄弱,地位还没有完全巩固。直到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时,他们在湖北黄梅,营宇立像,广开禅门,接迎信众,创东山法门。遂使达摩之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时间如风起云涌,盛行于南北各地,在当时影响极大。四方前来受学者,月以千计,盛况空前。可以说中国禅宗从此正式成立,结束了从菩提达摩开始的禅宗史前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道信、弘忍及所创之东山法门,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历史意义是重大的。下面将具体的阐述。

  道信的生平传记

  四祖道信,在中国禅宗史上是个具有双重意义的重要人物:一方面,他是达摩传慧可、僧璨之后真正使这一系禅门开始有了一个教派组织形式的领袖人物;另一方面,达摩禅进入南方,而将其推向新一境界的,也正是道信。他可以说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奠定了禅宗的思想理论基础。 关于道信的生平传记,如唐代杜朏《传法宝记》中说,道信的生卒年代为河内(治所在今河南省沁阳县)人,俗姓马,七岁出家。因师戒行不纯,遂于隋开皇十二年(591)入舒州皖公山,谒二祖僧璨。关于这一点,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六<道信传>中说:“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道信)闻而往赴,便蒙授法。”在此道宣虽未说二僧是谁,但从《传法宝记》中就可知二僧中有一位即是僧璨,(另一位即是僧璨的同学定禅师)。道信在皖公山,依僧璨从学十载,后僧璨往广东罗浮山,不许道信同往,信乃留住此山。隋大业年间(605——617)“国访贤良,许度出家”。 道信正式得到官府允许出家,编籍于吉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的一寺院。据道宣《续高僧传·道信传》讲,道信住在吉州时有教大众念摩诃般若波罗密而退贼之事。传中说被贼围城十余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从外入,井水还复。刺史叩问:“贼何时散?”信日:“但念《般若》,乃令合城,同时合声。须臾外贼见城四角有大人力士威猛绝伦……群贼即散”。在《传法宝记》中也有与此相同的记载,可见道信游学南方时深受般若学影响。吉州城平定后,道信想到南岳,经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道信为江州道俗留请住庐山大林寺,又经十年。唐初武德七年(624),道信应蕲州(今湖北蕲州镇)道俗信徒的邀请,到江北传法,见黄梅县西的双峰山,山泉秀丽,便在此处建寺作为修行和传法的中心道场。道信在此居住了三十多年,广开法门,“诸州学人,无远不至”。 山中门人最多时达到五百人。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八月,道信命弟子在山侧造龛,龛成便安然坐化,享年72岁。弟子弘忍接替他的位置继续弘法。据《楞伽师资记》载,道信著有《菩萨戒法》一本,并有禅法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传授弟子。据印顺导师考证,后一蓍作的主要资料存《楞伽师资记》中,其篇辐约占全书2/5,但是否是原书的全部,已不可考。

  道信在黄梅传法时,弟子众多,最著名的有荆州法显,常州善伏、玄爽等,但以弘忍最为有名,弘忍即是他的首席弟子。

  弘忍的生平传记

  弘忍在中国禅宗史上被称为五祖,他继道信之后,以蕲州的双峰山和冯茂山为传法中心,对达摩禅法有更大的发展,在当时影响也非常大,中国禅宗到了弘忍时,可以说已初具规模,因此他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也是非常大的。关于弘忍的生平传记,据《传法宝记》中说他是湖北黄梅人,俗姓周。年七岁出家,十二岁师事道信,性情内向,少言寡语,有时虽受同学欺侮也不争辩。但能经常参加寺院的杂务劳动,为僧众服务。在《楞伽师资记》所引《楞伽人法志》中说他:“自出家,处幽居寺,住度弘愍,怀抱真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调心唯务浑仪,师独明其观照,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传法宝记》中也说他:“昼则混迹驱给,夜便坐摄至晓,未尝懈倦,精至累年”从这些记载中可见弘忍平时虽不爱讲话,远离是非之地。但他是勤于修禅之士,白天劳动,晚上坐禅。而且禅风朴实,不拘形式,认为无论从事什么活动,都能使人达到解脱,正所谓“行、往、坐、卧四仪,皆是道场,身、口、意三业咸为佛事”。他这种坐作并行,融禅于生活的禅风,正显示出东山法门独特之色,对后世禅门影响也非常深远。

  弘忍受道信的指导和影响,不重视读经,但他颖悟异常,“虽未视诸经论,但闻皆心契”。 而且对于道信“常以意道” 的禅经验也多能“洞然自觉”。 因此深受道信的器重,众望所归。在道信寂后,他便继承了道信的位置成了寺院的住持人。他在住持寺院时,全国有不少人前来向他参学,如《楞伽师资记》中说:“四方请益,九众师横,虚往实归,月逾千计。”《传法宝记》中亦说:“令望所归裾履凑门,日增其倍,十余年间,道俗投学者,天下十八九。自冬夏禅匠传化,莫之过”。以上所述这些,从实情衡量也许有些夸张,但弘忍门下徒众日增,弘忍的禅法影响日益扩大当属事实。

  弘忍在东山传法,可以说是恪守师训。他和道信一样长期养性山中,栖神幽谷,足不出山。他极力主张修行者应当在山中静居修行。有人问他:“学问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他回答说:“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在此弘忍认为在幽静的山间进行坐禅修行,远离俗事务的干扰,日久天长可以达到解脱。后世禅宗往往也喜欢选取深山幽静的地方,建寺安僧,大概也是受弘忍这种思想的影响。

  据《楞伽师资记》记载,弘忍在唐高宗咸亨五年(674)二月去世,世寿74岁。死前命弟子等在冯茂山(即亦东山)建塔,以此作为安葬之所。寂后弟子玄赜在安州寿山的寺院,请范阳卢子产于寺的壁上给弘忍绘制画像,前兵部尚书陇西季李廻秀,为大师撰辞以称赞大师的懿德。唐代宗还曾赐谥为“大满禅师”。

  弘忍一生度人无数,但在众多弟子中,他最得意的弟子有十一人,即《楞伽师资记》中所说的神秀,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薄、华州惠藏、随州玄约,嵩山老安,潞州法如,韶州慧能,扬州高丽僧智德。这十人即禅宗史书上所说弘忍的十大弟子,再加上玄赜共十一人,此十一人为禅法传播起着重大的作用。十一人中又以慧能和神秀最为著名。弘忍之后禅宗即分为慧能的南宗与神秀的北宗,从此在中国禅宗史上便展开了最富有声色的一幕。

  弘忍也是一位“肃然静坐,不出文记”的禅师。当时传说他有一本关天禅法的书,但净觉在《楞伽师资记》中说是“谬也”。 净觉所指的弘忍所谓禅书,大概是现存的《最上乘论》。此论在敦煌本中全名是《蕲州忍和尚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师资记》认为它是伪撰,但近代学者们认为此论当即是由弘忍的弟子抄录而辗转流传下来的。这种说法大概是没有什么疑问,我们可以这部论中探知弘忍的禅法思想。

  东山法门

  所谓东山法门,是从弘忍所住的冯茂山得名的。此山在黄梅县东12里,道信寂后,弘忍便迁到了此山,继续弘法。所传之法“法妙人尊”,因此搏得了“东山法门”的称号。然其实东山法门是包括道信和弘忍两代禅师在内的,因为弘忍的禅法是对道信禅法的发扬光大。《楞伽师资记》中载,弘忍的弟子神秀应召入京,武则天曾问他:“所传之法,谁家宗旨?”神秀回答说:“禀蕲州东山法门。”又问:“依何典诰?”答曰:“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可见一行三昧为东山法门的根本,而“一行三昧”即是由道信首先倡导的。因此李知非为净觉的《注般若罗密多心经》所作《略序》中就说:“蕲州东山道信禅师,远近咸称东山法门。”《宋高僧传》卷八《神秀传》中也说:“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由此可知东山法门实际是包括道信、弘忍两人在内的,道信、弘忍所创的东山法门在当时影响很大,远及京洛,名声极盛,与早在隋代就已得到朝庭褒奖的天台法门几乎可以平起平坐。故唐初的李华撰《扬州龙兴寺经律院和尚碑》时说:“天台止观具一切经义,东山法门是一切佛乘。”乃至武则天在接见神秀时,也予以高度的赞叹。她说:“若论修道,更不过东山法门也。”的确,东山法门无论从组织形式上,还是思想体系上都已初具规模,它揭开了中国禅宗的新篇章。

  (一)东山法门的内容

  道信、弘忍所创立之东山法门既有如此大的影响,这和他们的禅法思想是有关的。道信和弘忍在思想上有许多默契。他们的禅法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统一性。这在东山法门中就有集中的表现。那么东山法门的内容如何呢?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1、诸佛心第一和一行三昧

  “诸佛心第一“和一行三昧,可以说就是东山法门的两个…

《道信、弘忍和东山法门(法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