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龍湖庵弘法的次數多達五次,超峰寺兩次,其他道場各一次。可見大師與龍湖庵僧衆結下殊勝的法緣情誼。而大師在弘法中宣講的經論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地藏經》、《彌陀經》、《大乘起信論》和儒家的《大學》等六部經典;其間曾在四座道場講過《金剛經》,叁座道場講過《地藏經》,兩座道場講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和《大乘起信論》,而《彌陀經》與《大學》則僅于個別道場宣講。于此可見大師是一位善講《金剛經》的說法者。大師除了宣講經論啓發臺灣僧衆轉迷開悟外,還爲臺灣的僧衆教授大陸舉辦超度亡靈的儀規。據此,可以認爲,大師是近現代傳播大陸漢傳佛教于臺灣的先驅者。還有值得一提的,大師初次赴臺灣在靈泉寺住持善慧老和尚舉辦的“佛教研習會”上講經後,要求學員輪換抽簽複講及做偈頌,並以學員所作偈頌評其研習成績。這不失爲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六、敬重弘一 愛國愛教
會泉大師尊重善知識,禮敬人才。尤其是對我國現代高僧弘一律師(以下簡稱弘老)更是禮敬有加,供養備至。茲就會者與弘老的法緣情誼敘述于下:
1933年舊曆正月二十一日至二月七日,弘老應廈門妙釋寺住持善契法師之請,于寺中宣講《四分律含注戒本》,而會老則每日列席聽講。他老本來崇奉藕益大師之毗尼事儀,此後即改宗南山律部。于此可見其對弘老的敬重。而弘老待會老亦常以長老尊之。從出生年間與出家及受戒的時間來說,則弘老顯得比會老受人尊重。可是他們二位老人則互相尊重。
1934年春末,弘老在泉州草庵宣講《四分律含注戒本》。時會老以南普陀寺的前任方丈、與閩南佛學院創辦人的身份,與常惺法師聯名邀請弘老到南普陀寺講律,並請弘老以戒律之尊來整理閩南佛學院的學風。
1937年春,會老加倍供養弘老,特邀請弘老及其律門徒至其住持的中岩寺(現改稱爲雲中岩寺)安住。弘老爲于寺中方便閉關,特于廈門《佛教公論》雜志(會泉法師爲社長)刊登習靜養病啓事,謝絕訪問通訊。而會老每隔數日即前往問候。同年舊曆叁月十一日,弘老從中岩寺移居至會泉住持的萬石蓮寺閉關(關房原爲會老圓修之所),關房門頂題“愧關”兩字,迄今猶存。弘老于寺中應廈門市第一屆運動大會籌備委員會的啓請,爲廈門市第一屆運動大會編撰會歌。同年舊曆叁月二十叁日,夢參法師奉青島湛山寺住持倓虛法師親筆信至萬石蓮寺,請弘老前往湛山寺結廈安居講律,弘老鑒于來者至誠殷勤邀請,遂決定于新曆5月14日乘太原號輪船赴上海,再轉輪抵達青島。而會老聞訊後,除暗中爲弘老定了一間房艙給弘老住,以便讓其好好地度過海上的生活,並于弘老臨行之前,新率其弟子輩殷勤相送,在廈門埠頭攝影後互道珍重而別。
1937年7月7日,中日爆發戰爭後,弘老從青島攜帶學僧數十人到萬石蓮寺時,會老爲弘老安頓在其住宿之丈室的北部的關房,而將弘老帶來的學僧安排在中岩寺住宿,以便弘老與學僧專心研習律宗。從上所述種種情況,可知會老敬重弘老之情誼甚爲深厚。
1937年,大師複任南普陀寺第五屆方丈,是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廈門市佛教會組織救護訓練班,大師主持開學典禮。1938年新曆5月12日,日本軍隊攻占廈門後,日酋派出特務人員,百般利誘威脅,欲挽大師出任僞組織要職。然大師深明民族大義,愛國心切,不爲敵人利用,乃避居鼓浪嶼公共租界,未幾即乘英國輪船豐平號赴香港。翌年,轉往新加坡弘法。走上了赴南洋傳播佛教之途。于此可見大師愛國愛教的思想情操。
七、宏化南洋 示寂槟城
1939年,大師率其弟子輩抵達星洲,受到龍山寺住持瑞等法師及寺中僧衆的熱烈歡迎。並應住衆之請,大師于寺中宣講《金剛經》及《六祖壇經》。稍後移居光明山普覺寺安住約四個月。後又率弟子輩經緬甸仰光,朝禮佛迹,應陳宗珍居士等邀請至仰光佛學會,是日下塌觀音亭,並就觀音山方便說法,引度初機。
1940年初,大師率其弟子輩返回星洲後駐錫普覺禅寺,時直轉道和尚即與大師于寺中建“大悲法會”以祈禱世界和平。時轉道和尚以其住持之普覺寺後繼乏人而謀于會老,欲傳法給大師之高足宏船法師。會老因念及其本人嗣法雪峰寺喜宗上人。是佛化等級人的法孫,早有法系因緣。遂贊成轉道之意,認同宏船爲轉道之法子。之後,大師應印尼棉蘭信衆之邀請,至蘇門答臘佛學社講經,曆時叁個月,感化甚衆,後人爲建菩提精舍一所,以爲紀念,同年,遊化至馬來西亞槟城安住于升旗山麓之天公壇靜養。時適太虛大師配合宣傳抗日,率領中國佛教訪問團到南洋訪問,會老于1941年4月3日在槟城極樂寺與太虛會晤敘舊。
1941年,大師在槟城應信徒李素嬌之請,住于李氏書室受供養數月,其間于廣福宮講妙法。該宮住持慧和尚禮待備至,並請到至于大山麓觀音亭宣講《地藏經》法緣殊勝。
會泉大師在槟城弘法時,看到當地風景秀麗,景色宜人,人情敦厚,認爲可作晚年弘法棲禅之地。1942年,移住槟城雙慶寺開講《楞嚴經》,廣結善緣。時有林炳照(法名宏仁)與其夫人陳渲璃(法名宏義)及其弟林炳坤夫婦聞法起信,皈依持齋奉佛。因感大師無一道場,遂舍巨資,購地建妙香林寺于升旗山下,奉獻給大師作爲久住轉*輪的道場。林炳照全家在大師的化導下,全部成爲虔誠的佛教徒,恭敬叁寶。大師嘗親自教授其全家成員學習課誦與修持方法,使其爲模範佛化家庭。在妙香林寺基建時,大師抱病,勉強到工地監督工程。至1942年12月15日病午遷入香林寺。延至1943年月20日(農曆正月十六日)乃說偈別衆,其偈曰:
真性露堂堂 偏界沒處藏 娑婆非久住 極樂是家鄉
吾今賦歸去 汝等勿憂愁 不久乘願至 度盡心方休
大師還于臨終前囑咐其上首弟子宏船法師說:“待山河歸還時,將遺骨送祖國。埋葬在祖國的大地裏。”大師交工後事畢,于念佛聲中安祥示寂。世壽70歲。僧臘51,戒臘50。遺體于極樂寺化身窯荼毗時,四衆環睹的約一千人,秩序井然,念佛不辍。後撿獲五色舍利80余顆,瑩澈璀燦,乃大師一生功德之結晶。後來轉逢和尚取50多顆以建塔(原文未交代塔建于何處?——本文折者注),所存20余顆于1964年在妙香林寺建紀念塔以藏之,迨1965年12 月17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五日)于妙香林寺舉行開山會泉大師舍利安奉大典。參加盛典的有槟城與新馬之著名法師、居士等數百人,包括新加坡宏船、廣義、常凱、廣淨、廣樹、廣周、印實諸法,槟城真果、龍輝、明德、如賢等法師,星洲彌陀學校代表,星洲晉江會館代表等。典禮開始時,鳴鍾集衆,全體肅立後,由槟城佛學院義學男女學生合唱叁寶歌,繼而全體向釋迦牟尼佛及會泉大師舍利道影行致敬禮妙香林寺住持宏船法師致詞介紹會泉大師一生爲佛教事業所作的貢獻。續由廣義法師報告會泉大師之略曆。來賓應邀演說者有錫蘭(今斯裏蘭卡)高僧巴拉瑪旦,泰國高僧莫哈沙瑪,星洲佛教總會常凱法師。世界佛教友誼會槟城分會主席邱良漢居士等。最後由妙香林寺監院廣馀法師致謝詞。胡添瑞居士主持剪彩,王振教居士爲蓮塔啓鑰,並由妙燈法師恭讀祭文而告禮成。
再說1948年,大師的徒孫開論師赍其師祖靈骨返廈門。迨1962年始建“會泉法師之塔”于南普陀寺右五老峰下山麓間。塔高二丈,全部以精雕白色花崗石建成。造型莊嚴符合佛製規格。塔之護欄柱上刻著弘一律師寫贈大師的“會心當處即是,泉水在山乃清”之聯句。塔前有築堤以蓄水的“般若池”一方(已于1992年決堤改建大禅常——本文筆者注)塔銘是南普陀寺退任方丈會覺長老所撰,佛教學者虞愚居士書。塔之周圍松林蒼翠泉水細流、鳥語花香,環境幽靜、景色宜人。不僅爲紀念會泉靈骨的所處之地,亦爲南普陀寺增色生輝。
會泉大師靈骨塔舉行落成典禮儀式極爲隆重,參加的有南普陀寺監院妙湛法師暨兩序大衆與廈門佛教界,還有泉州開元寺住持妙蓮、崇福寺住持元鎮、承天寺監院瑞耀、以及漳州、莆田、南安、安海、永春、惠安、同安等地佛門長老和大師生前僧俗語弟子二百多人。當地宗教,文化有關部門與團體皆派代表參加,並送花圈致敬。
會泉大師遺著有《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集講上下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要、《阿彌陀經》疏鈔集講、《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集講、《般若波羅密心經》集講、《大乘起信論》科要、《佛學常識易知錄》、及手抄《傳法遺軌》等書。由大師門下宏船法師等人,成立《會泉大師全集》編纂委員會,將大師遺著輯成《會泉大師全集》上下冊,印順法師爲之寫序言。經新加坡南洋佛學書局于一九六六年六月出版行世。
八、境外高僧 歌功頌德
會泉大師圓寂20周年時,其門下爲緬懷其功德,乃搜集資料,並向境外佛教界人士征文,以編輯出版《會泉大師圓寂20周年紀念刊》。而境外高僧大德均積極撰文追思其功德。下面摘錄部分境外高僧對會老歌功頌德的贊語,以志其德行:
1、臺灣臺北慧日講堂導師印順長老說:“頃以和尚(指會泉)座下上首廣義法師來臺,得讀《會泉和尚傳》因詳其參學之專,弘法之力,紹隆叁寶之功德爲難及,宜其被譽爲閩省叁大法師之一也。”
2、新加坡薝蔔院住持廣洽法師說:“會公一生不爲學倦,說法度生,尤以創辦閩院、匡助佛教養正院、及臺灣、潮汕各地佛教研究社,爲法忘軀,護國衛教,願以身殉,乘槎而後,化及南洋,建妙香林寺,運廣長舌,則迄今仍爲吾人茫茫識海中之明燈,永耀而不忘者。”
3、新加坡佛教總會總務主任常法師說:“會常大師還有兩大特點,第一、他誨人不倦,諄諄善誘,而愛才若渴。第二、他自修嚴謹,孜孜不…
《甘露滋閩臺 法雨潤南洋——會泉大師生平述評(陳全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