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起性其體是實無的,乃是依因緣的假有,並非有確定的實在之存在;圓成實性是諸法的實性,同時也是存在的實相,但是該性並無相狀實體,是不可思議,斷絕語言诠解的。叁性由情有、假有到妙有,是認識上的否定之否定,是一種認識上的飛躍;而由理無、實無到無相,是修證次第與證果的呈示。阿賴耶識的建立,避免了由于修學空觀不當,而導致偏空之謬,因爲阿賴耶識之功能是真實不虛而非空;同時又避免了有部等學者執著法有而墮于法我見等之弊,因爲阿賴耶識在本質上也是各種因緣的彙合點,本身並無實體。
其次,阿賴耶識的建立,爲解決輪回說與無我說之間的矛盾,幫助學佛者正確地理解二者的關系,起到了橋梁作用。輪回說是佛學的重要教義,其要義是闡明衆生以諸有漏業爲因,招感叁界六道之生死的輪轉。這一觀念,原是印度所故有的一種婆羅門教等宗教所持的教義,佛教沿襲並發展改造了此觀念,形成了“業感輪回說”。由業感觀念所産生的輪回思想,特別強調人類對于未來應有所努力。佛教反對後世之報完全取決于前世之業的宿業論,提倡現世的努力精進,這是佛*輪回說的要旨。佛教中另有一重要教義,即無我說。所謂“我”,其意義是指常在、獨立自存、具有自身支配能力的實體,佛法則否認這一實體的存在。無我說認爲,一切存在都沒有獨立的、不變的實體或主宰作用的“自我”或靈魂作主體,因爲萬法都是因緣合成的、相對的和暫時的。無我說是佛法的一種重要基本教義。問題在于:無我說否認有一自存的、獨立的實體存在,那麼,輪回的主體是誰?誰在叁界六道中受報?對此,不少學佛者在無我說與輪回說之間總是難于正確把握。其實,輪回並非靈魂的轉移,而是由業力的作用,以一業系向另一業系轉化,無我也並非什麼都不存在的虛無,而是強調世間的因果聯系。業力的轉移,就是一個現行熏染成種子、種子生現行的過程,所以輪回的主體是阿賴耶識,由阿賴耶識的能所執叁藏之作用,致使輪回實現;同時,阿賴耶識並非靈魂,本身是只是一種功能而已。這種功能,本身也是待衆緣的,並無自身超然的常在獨立之實體;所以阿賴耶識的建立,也是無我說的又一體現:即使將有情分析到最細、最根本的存在狀態,也還是在因果關系中的存在。阿賴耶識的存在,保證了輪回說與無我說的不悖。
再次,阿賴耶識的建立,豐富了佛性論的內容。唯識學與一切性宗不同,認爲一切有情有五種姓的分別。這種佛性論觀念,與賴耶緣起說有關。賴耶緣起說闡明如下關系:諸法現行有不同的自相,能“任持自性”,從而顯示彼此間的區別,“軌生物解”。同時,現行的千差萬別在于種子的自類相續。賴耶緣起說並不一味地談因果,從無爲法方面講,強調了圓成實性是諸法事相背後真實的本質,是無爲常之性;從有爲法方面講,則強調有爲諸法的生起必有親因,這親因就是諸法內在的生果之功能——種子,由現行的缤彩分呈可知種子的千姿百態。性宗立種性于無爲平等真如之上,而唯識學則立種姓于有爲差別種子之上。因爲無差別平等之故,所以皆得成佛;又因爲有差別,所以種姓(即指衆生的根性)是有差別的、不同的。由此性宗認爲一乘是真實的,叁乘各有其果爲方便語;唯識學則認爲叁乘之說爲真實,唯有一乘之談是誘引方便之語,這性相二宗的異見,中國唐宋時代佛教界曾作深入的探討,將其歸納爲衆生皆有佛性,還是一分衆生定無佛性的問題。實際上,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是就衆生所具之真如本性而言的;說一分衆生定無佛性,是由各各有情之相狀差別及展轉力不同之故。世親菩薩在其《佛性論》中談到,佛性可以分爲住自性性,引出性和至得性,分別指凡夫生而本具之佛性,經過修行顯現之佛性、達到佛果所具之佛性。窺基大師在其《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及《法華經玄贊》中,對一闡提無佛性的問題,以理佛性與行佛性予以說明。認爲:雖依《涅般》唯有一機,依《法華》唯有一大乘性,然性可分作爲理性與行性。就理性而言,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而就行佛性而言,則一闡提無佛性。另外,在佛性的問題上,同樣顯示了唯識中道宗旨:緣起差別門所開示的五姓叁乘之別之真實,與無相平等門所開示的一性皆成一乘真實,二門確實是相依相成,互融互礙的。若我們偏執于五性各別,則會忽略法性平等;若局限于不離一隅,偏于唯許一性皆成,亦是破壞緣起正理的,會導致無論何因均可得唯一果的誤會。所以由法性平等的角度而言,應是種姓無別,而由賴耶緣起、種子生現行之正理而言,各各有情的種子現行互緣是不同的,所以有五姓的區別。
最後,阿賴耶識的建立,其意義還體現在它是諸染淨法之所依。佛法的究竟目的在于轉染起淨,即唯識學所講的轉依。種子無論是本有的還是新熏的,都是爲業所熏,所以種子是包括染淨諸法的,由此現行也是有染淨之分的。轉依的要害在于,要使作爲能熏主體的前七轉識及一切派生法中轉舍惑和所知二障,才能使所熏染而成的種子轉爲清淨。所以,修學佛法要認清這種子與現行的互緣關系,通過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等位的次第修行,而達到將阿賴耶識轉爲無垢識的究竟位,生菩提,證涅般。
一九九九年元月完稿于滬上
《阿賴耶識成立之依據及意義探微(金易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