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唯識無境的真實意義
編輯:能賢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經教和大小乘教法的比較,以及叁時判教的論證,顯示了唯識學在佛法中的重要地位。又以衆多的事實理論根據闡述了萬法唯識、唯識無境的道理,重點論證了“無”的真實含義,突出了唯識無境中非有非空的中道妙義,告訴行者只要依此唯識中道觀修行,就能除遣諸執、轉迷成悟、轉凡成聖。不但現在獲益無窮,即使當來亦能得證妙果,義利難思,勝用無比。
關鍵詞:唯識無境、叁性、中道、世界觀、人生觀、見道、轉依
前 言
唯識無境是唯識佛法的核心理論,所有唯識佛法的大經大論均圍繞此一理論而展開。其主要提倡萬法唯識,說明宇宙的一切現象皆是有情的八識相互作用,互爲影響的精神循環所致。其奧義甚深微妙,殊勝難思。但初學者對此甚深大法生諸疑惑,認爲是無稽之談,是謬解,是詭辯。外面世界分明現前,萬物種種亦被我所用,爲何是唯識所變?或有人認爲唯識名相繁瑣,不重修持,學無所用,故棄而不學……凡此種種偏執,皆是不明唯識無境妙義所致。須知,唯識修行,即在日用中的對境觀心,善護其心,則見解脫有望;若迷于心,妄生邪執,則沈淪生死。基于此,愚執拙筆,結合現實談談對唯識無境的體會以及依此修行的實踐妙用,願此不成之文,對唯識無境之理有所疑惑者,能有所啓示。若有不正之處,祈望諸位學長校正爲盼!
一、唯識學在佛法中的地位
佛法淵源于印度,流傳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曆史。佛法雖不是唯心論的思想,但佛法重于心識的探討。永明大師《宗境錄》雲:“千經萬論悉唯心說。”另外,關于心識的問題,于佛法中諸多經論中都有談到。如《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解深密經》雲:“我說識所緣,唯識所顯故。”還有唯識所依余經余論及佛典中諸經論都有談到心識的問題。似此教證不勝枚舉。
佛教雖有大小乘之分,宗派各異,而歸宿點無不以心識爲主。如早期的大乘佛教雖有真如緣起說、無盡緣起說、六大緣起說等等,都不出于心識的範疇。大乘佛教思想的中心在于唯心,卻有兩大思想分歧,一是以真心爲主的真常唯心系思想,一是以妄心爲主的虛妄唯識系思想。此兩大體系雖然名字各異,思想有別,對心的诠釋不同,其共同闡揚的思想都是但有主觀心識而沒有客觀的外境存在。又後期大乘的各個宗派的思想都與心識問題密切相關。如禅宗即專以修定學爲主,禅法就是唯識叁增上學中的增上心學,心即是定,因爲依心而修定的緣故。又此宗最重視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可見該宗修持關鍵在“心”。又如淨土宗講自性彌陀,極樂國土也不離心。無量壽經說極樂國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造成。此中“願”即是願心,由願所成,即是唯心所造。西方淨土亦是衆生心所造,故不離心。又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依願修行而成就西方淨土莊嚴。如此極樂淨土即是佛與菩薩之清淨八識所變現。念佛求生者必須具信願行,即必須有與四十八願相契合的信願行之心力,方能往生極樂淨土。《觀無量壽經》以十六觀爲主,行者須修十六種觀想,觀想成功,極樂世界現在目前,命終往生。十六觀的觀想,亦是心識的重要力量,故淨土彌陀亦不離心識的作用。天臺宗的一心叁觀、一念叁千等修法都不離心識的範疇。可見,各宗各派的思想都與心識問題息息相關。
大乘佛教思想不離心識,小乘思想亦不例外。小乘思想雖于心外說有諸法的存在,而一論及其存壞,仍舊由于心之造役,從精神上卻透露出心爲物轉的思想。從所周知,業感緣起是小乘佛教思想的核心,說明有情的生命體都是由業所感,而業是由心所造。業感緣起尤其重視十二緣起的識支,說明一切有情從雜染到清淨皆以識爲主體。緣起的流轉門不出惑業苦叁事,有情由于無明等煩惱迷惑而造諸業,由造業而感苦果。其中造作的力量主要是思心所的作用。故衆生的流轉不離心識的作用。又緣起的還滅門,主要在于內心的解脫。如阿含經是大小乘共修的經典,亦呈現出唯心的迹象。如經中雲:“謂一切法者,只是一法。何等爲一切法,心是一法,出一切法也。”其它的如“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無一不顯示了唯心說的特色。此中心者即是識,如《二十論》雲:“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意爲心也可名識,只是名字不同而已,故說叁界唯心即是叁界唯識。由此可知唯心(識)之教通于大小乘,亦可說明心識問題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唯心(識)思想雖通大小乘,但唯有大乘佛法明顯安立叁界唯心之教,于小乘教中不直顯安立。何以故?此是因爲唯識道理甚深難懂,小乘衆生無法了知,反而生起迷執。如《解深密經》雲:“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另外,因二乘人但求自了,斷煩惱、得涅槃,謹依四谛等二乘教法即能解脫,無須如此深奧大法以助修持。大乘菩薩則不然,于此甚深大法,堪能接受,能夠通達,況且修大乘行的菩薩以發心利益一切衆生爲前提,以斷煩惱、所知二障求大菩提爲目的,必須廣學多聞,知深廣教如《攝大乘論·所知依分》雲:“何故聲聞乘中不說此心名阿賴耶識,名阿陀那識,由此深細境所攝故。所以者何?由諸聲聞不于一切境智處轉,是故于彼,雖離此識,然智得成,解脫成就,故不爲說。若諸菩薩定于一切境智處轉,是故爲說。若離此智不易證得一切智智”即是此意。因佛不于小乘中安立此教,唯于大乘中安立,且大乘法是菩薩所行之法,是成佛得究竟解脫的無上法門,在一切乘(五乘)中最爲殊勝,可見大乘唯識佛法的重要性。
除此從叁時判教亦可見此法門的崇高地位。佛陀所說教法,雖曆時很長,但歸結而言實不出叁時教。叁時謂:第一時即是于鹿野苑爲凡夫小乘等人說四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教法,此時爲破凡小等我的妄執,故此時稱爲我空法有教,以顯示色心因緣成壞,一切諸法實無有我之理。衆生聽聞到此法,卻又妄起諸法實有之執,故佛于第二時在靈鹫山爲回小向大的菩薩說諸法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破衆生實法之執,顯示萬法皆空之旨。可是,所化有情不知佛意,卻認爲諸法實性,實相一切皆無而墮惡趣空見,不得中道正理,故佛在最後說第叁時的唯識中道教以顯示叁性叁無性、非有非空的唯識妙理。《解深密經》對此亦有詳細的說明。如經雲:“世尊初于一時……施鹿林中,惟爲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谛相轉正*輪……(乃至)世尊于今第叁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輪,第一甚奇、最爲希有,于今世尊所轉*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爭論安足處所。”由此可知《解深密經》認爲第叁時中道教是真實了義之說,最爲殊勝。況且,佛滅度後,印度佛教的興衰,在曆史上亦經曆過小乘執有、龍樹菩薩說空、無著世親菩薩弘揚非有非空中道教的史實。空有之執,雖隨衆生根性而有差別,然此非有非空的唯識中道教,卻會讓衆生步入不落空有之邪執而行中道的正軌。由此可知唯識教法在佛教教理中有著崇高的地位。
二、唯識無境思想概說
唯識無境的道理于諸經論中有詳細的論述,此處唯以現實生活引證經論來說明,方便一般的學人能夠理解。
唯識無境是說宇宙萬有一切諸法都是吾人的心識所變現,離識以外,沒有實在的外境可得,即“離識非有、在識非無”。是故《唯識叁十頌》雲:“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此中諸識即指有情能變的八識及相應的心心所;“轉變”即指八識心心所的自體能隨緣起用轉變生起見相二分;“分別”即指能緣的見分(能見外境的作用);“所分別”即指所緣的相分(心識所認識的對象),此即說明心法的作用必具能緣所緣才能完成。井上玄真《唯識叁十頌講記》說:“一切法雖然很多,但不出能緣所緣二種,如眼能見色,耳能聽聲,鼻能嗅香,舌能嘗味,身能覺觸,意能思法,這都是心緣一一法中有事有理,有假有實,若知緣色聲香味觸而起思慮假實之法即是能緣,要有能緣,才有所緣,若離能緣,則無所緣。如吾人閉眼不緣色時,則沒有色;塞而不聞聲時則沒有聲;乃至熟睡時或悶絕意識不緣事理假實諸法時,則沒有諸法。因此,假使吾人的諸識都滅掉不起緣用,則吾人的對象,沒有一物存在。以此類例,宇宙廣大乃至毫末纖維,一切諸法,唯是能緣之心識所變現,離開心識則無諸法存在。”故說唯識無境。
《唯識二十論》對此有更深刻的說明,如論中說:“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如有眩翳,見發蠅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此即說當我們心識生起緣外境時,以此外境爲本質境,作爲心識生起的疏所緣緣,然後變現一個相似外境的影像作爲自己的親所緣緣,實際沒有實在的外境可得。《王恩洋疏》雲:“如感苦樂,即在自心,覺冷暖等,身識自現,現量起時,但有苦樂,冷暖之覺,意識分別,乃執爲外境,實無外境可得,都乃心識所變現。”這就好比眼生翳障者,在無有頭發蒼蠅處而見有頭發蒼蠅,乃至見空中花、水中月等,而此頭發、蒼蠅、空中花等都是虛幻不實的,皆爲疾眼妄識所變現,故說唯識無境。
除此之外,論中否定獄卒、否定五色根、否定他心智、否定身語業等論述均是沒有實在外境存在的有力說明。本論第八頌“識從自種生,似境相而轉爲成內外處,佛說彼爲十”,亦深刻揭示了這一思想主題。頌文意思爲:五識的生起,一方面要以自識的種子爲所依,同時當識生起時,衆緣和合還能變現相似的外境作爲自己的所緣。佛爲了成立內五處、外五處,爲破除衆生實我的妄執,故方便權巧說有眼、耳、鼻、舌、身和色、聲、香、味、觸的十色處。此頌雖然是顯示佛說十色處的密意所在,但更是說明沒有離…
《略論唯識無境的真實意義(能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