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唯识无境的真实意义
编辑:能贤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经教和大小乘教法的比较,以及三时判教的论证,显示了唯识学在佛法中的重要地位。又以众多的事实理论根据阐述了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的道理,重点论证了“无”的真实含义,突出了唯识无境中非有非空的中道妙义,告诉行者只要依此唯识中道观修行,就能除遣诸执、转迷成悟、转凡成圣。不但现在获益无穷,即使当来亦能得证妙果,义利难思,胜用无比。
关键词:唯识无境、三性、中道、世界观、人生观、见道、转依
前 言
唯识无境是唯识佛法的核心理论,所有唯识佛法的大经大论均围绕此一理论而展开。其主要提倡万法唯识,说明宇宙的一切现象皆是有情的八识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精神循环所致。其奥义甚深微妙,殊胜难思。但初学者对此甚深大法生诸疑惑,认为是无稽之谈,是谬解,是诡辩。外面世界分明现前,万物种种亦被我所用,为何是唯识所变?或有人认为唯识名相繁琐,不重修持,学无所用,故弃而不学……凡此种种偏执,皆是不明唯识无境妙义所致。须知,唯识修行,即在日用中的对境观心,善护其心,则见解脱有望;若迷于心,妄生邪执,则沉沦生死。基于此,愚执拙笔,结合现实谈谈对唯识无境的体会以及依此修行的实践妙用,愿此不成之文,对唯识无境之理有所疑惑者,能有所启示。若有不正之处,祈望诸位学长校正为盼!
一、唯识学在佛法中的地位
佛法渊源于印度,流传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佛法虽不是唯心论的思想,但佛法重于心识的探讨。永明大师《宗境录》云:“千经万论悉唯心说。”另外,关于心识的问题,于佛法中诸多经论中都有谈到。如《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解深密经》云:“我说识所缘,唯识所显故。”还有唯识所依余经余论及佛典中诸经论都有谈到心识的问题。似此教证不胜枚举。
佛教虽有大小乘之分,宗派各异,而归宿点无不以心识为主。如早期的大乘佛教虽有真如缘起说、无尽缘起说、六大缘起说等等,都不出于心识的范畴。大乘佛教思想的中心在于唯心,却有两大思想分歧,一是以真心为主的真常唯心系思想,一是以妄心为主的虚妄唯识系思想。此两大体系虽然名字各异,思想有别,对心的诠释不同,其共同阐扬的思想都是但有主观心识而没有客观的外境存在。又后期大乘的各个宗派的思想都与心识问题密切相关。如禅宗即专以修定学为主,禅法就是唯识三增上学中的增上心学,心即是定,因为依心而修定的缘故。又此宗最重视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可见该宗修持关键在“心”。又如净土宗讲自性弥陀,极乐国土也不离心。无量寿经说极乐国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造成。此中“愿”即是愿心,由愿所成,即是唯心所造。西方净土亦是众生心所造,故不离心。又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依愿修行而成就西方净土庄严。如此极乐净土即是佛与菩萨之清净八识所变现。念佛求生者必须具信愿行,即必须有与四十八愿相契合的信愿行之心力,方能往生极乐净土。《观无量寿经》以十六观为主,行者须修十六种观想,观想成功,极乐世界现在目前,命终往生。十六观的观想,亦是心识的重要力量,故净土弥陀亦不离心识的作用。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等修法都不离心识的范畴。可见,各宗各派的思想都与心识问题息息相关。
大乘佛教思想不离心识,小乘思想亦不例外。小乘思想虽于心外说有诸法的存在,而一论及其存坏,仍旧由于心之造役,从精神上却透露出心为物转的思想。从所周知,业感缘起是小乘佛教思想的核心,说明有情的生命体都是由业所感,而业是由心所造。业感缘起尤其重视十二缘起的识支,说明一切有情从杂染到清净皆以识为主体。缘起的流转门不出惑业苦三事,有情由于无明等烦恼迷惑而造诸业,由造业而感苦果。其中造作的力量主要是思心所的作用。故众生的流转不离心识的作用。又缘起的还灭门,主要在于内心的解脱。如阿含经是大小乘共修的经典,亦呈现出唯心的迹象。如经中云:“谓一切法者,只是一法。何等为一切法,心是一法,出一切法也。”其它的如“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无一不显示了唯心说的特色。此中心者即是识,如《二十论》云:“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意为心也可名识,只是名字不同而已,故说三界唯心即是三界唯识。由此可知唯心(识)之教通于大小乘,亦可说明心识问题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唯心(识)思想虽通大小乘,但唯有大乘佛法明显安立三界唯心之教,于小乘教中不直显安立。何以故?此是因为唯识道理甚深难懂,小乘众生无法了知,反而生起迷执。如《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另外,因二乘人但求自了,断烦恼、得涅槃,谨依四谛等二乘教法即能解脱,无须如此深奥大法以助修持。大乘菩萨则不然,于此甚深大法,堪能接受,能够通达,况且修大乘行的菩萨以发心利益一切众生为前提,以断烦恼、所知二障求大菩提为目的,必须广学多闻,知深广教如《摄大乘论·所知依分》云:“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识,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即是此意。因佛不于小乘中安立此教,唯于大乘中安立,且大乘法是菩萨所行之法,是成佛得究竟解脱的无上法门,在一切乘(五乘)中最为殊胜,可见大乘唯识佛法的重要性。
除此从三时判教亦可见此法门的崇高地位。佛陀所说教法,虽历时很长,但归结而言实不出三时教。三时谓:第一时即是于鹿野苑为凡夫小乘等人说四谛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教法,此时为破凡小等我的妄执,故此时称为我空法有教,以显示色心因缘成坏,一切诸法实无有我之理。众生听闻到此法,却又妄起诸法实有之执,故佛于第二时在灵鹫山为回小向大的菩萨说诸法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破众生实法之执,显示万法皆空之旨。可是,所化有情不知佛意,却认为诸法实性,实相一切皆无而堕恶趣空见,不得中道正理,故佛在最后说第三时的唯识中道教以显示三性三无性、非有非空的唯识妙理。《解深密经》对此亦有详细的说明。如经云:“世尊初于一时……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乃至)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争论安足处所。”由此可知《解深密经》认为第三时中道教是真实了义之说,最为殊胜。况且,佛灭度后,印度佛教的兴衰,在历史上亦经历过小乘执有、龙树菩萨说空、无著世亲菩萨弘扬非有非空中道教的史实。空有之执,虽随众生根性而有差别,然此非有非空的唯识中道教,却会让众生步入不落空有之邪执而行中道的正轨。由此可知唯识教法在佛教教理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二、唯识无境思想概说
唯识无境的道理于诸经论中有详细的论述,此处唯以现实生活引证经论来说明,方便一般的学人能够理解。
唯识无境是说宇宙万有一切诸法都是吾人的心识所变现,离识以外,没有实在的外境可得,即“离识非有、在识非无”。是故《唯识三十颂》云:“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此中诸识即指有情能变的八识及相应的心心所;“转变”即指八识心心所的自体能随缘起用转变生起见相二分;“分别”即指能缘的见分(能见外境的作用);“所分别”即指所缘的相分(心识所认识的对象),此即说明心法的作用必具能缘所缘才能完成。井上玄真《唯识三十颂讲记》说:“一切法虽然很多,但不出能缘所缘二种,如眼能见色,耳能听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能觉触,意能思法,这都是心缘一一法中有事有理,有假有实,若知缘色声香味触而起思虑假实之法即是能缘,要有能缘,才有所缘,若离能缘,则无所缘。如吾人闭眼不缘色时,则没有色;塞而不闻声时则没有声;乃至熟睡时或闷绝意识不缘事理假实诸法时,则没有诸法。因此,假使吾人的诸识都灭掉不起缘用,则吾人的对象,没有一物存在。以此类例,宇宙广大乃至毫末纤维,一切诸法,唯是能缘之心识所变现,离开心识则无诸法存在。”故说唯识无境。
《唯识二十论》对此有更深刻的说明,如论中说:“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此即说当我们心识生起缘外境时,以此外境为本质境,作为心识生起的疏所缘缘,然后变现一个相似外境的影像作为自己的亲所缘缘,实际没有实在的外境可得。《王恩洋疏》云:“如感苦乐,即在自心,觉冷暖等,身识自现,现量起时,但有苦乐,冷暖之觉,意识分别,乃执为外境,实无外境可得,都乃心识所变现。”这就好比眼生翳障者,在无有头发苍蝇处而见有头发苍蝇,乃至见空中花、水中月等,而此头发、苍蝇、空中花等都是虚幻不实的,皆为疾眼妄识所变现,故说唯识无境。
除此之外,论中否定狱卒、否定五色根、否定他心智、否定身语业等论述均是没有实在外境存在的有力说明。本论第八颂“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亦深刻揭示了这一思想主题。颂文意思为:五识的生起,一方面要以自识的种子为所依,同时当识生起时,众缘和合还能变现相似的外境作为自己的所缘。佛为了成立内五处、外五处,为破除众生实我的妄执,故方便权巧说有眼、耳、鼻、舌、身和色、声、香、味、触的十色处。此颂虽然是显示佛说十色处的密意所在,但更是说明没有离…
《略论唯识无境的真实意义(能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