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以外的五根五境的实体可得。因五根要被第八识所执受才不会坏失,五境也是第八识的相分境,为第八识所变现,故说十色处亦不离识,没有实在的十色处自体可得,此即显示了唯识无境的真实意趣。
又如论中曰:“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此即说明善恶友教的不真实。颂文之意为:有情听闻善恶教之时,由于能教者与受教者互为增上缘,善恶二识而成决定。如能教者以受教者作为增上缘,使自己心识上的法义显现,即成说法。反之,受教者以能教者为增上缘,在受教者自心上变现相似的法义作为亲所缘缘即成闻法。如是能教受教二者诸识展转为增上缘故,能令受教者随其所应正邪二识而成决定。如亲近善友,听闻正法,受教者以善友所说正法为所缘缘,自识托彼另变相分为亲所缘缘,由此能令听者善识生起;又若亲近恶友,听闻邪法,受教者以恶友所说邪法为所缘缘,自识托彼另变相分为亲所缘缘,由此能令受教者邪识生起。由此可知,受教者正邪二识的生起,非由外在的善恶友教所决定,而是由受教者自己的心识所决定。何以故?《王恩洋疏》云:“因为随诸有情慧根深浅,信愿大小,其所得者各不同故。利根者,闻一以知十;钝根者,闻一以知二。佛以一音深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华严会上诸大声闻如肓如聋,不解一字,是则耳识听闻纵是相似,意识所会各不同矣。”此用一法会之事例亦足以证明之。如众生同处一法会,随各人根性程度各别,所得受益亦各有异。或有者闻后可以逐类旁通、举一反三,甚至超越善知识的功底;或有人则能全部领受师所说义,并依之行持受益良多;或有人则只了知少法少有获益;或法会中有未曾受过佛法熏陶者,则因听此善法而生正信,皈依三宝,生大欢喜;或有人则是随缘而听,随后则忘,终无所得;更有甚者,根本难以接受善知识教导,反生逆反心理,或生毁谤正法之心,致使种下堕恶趣之因,实可悲愍矣!由此可知,众生之所听闻,全由自识变现差别而令有情见解领悟深浅不同。如“正人听邪法,邪法而成正;邪人听正法,正法亦成邪”即是此理。若说友教真实,则应固定不变,众人听闻则不应有深浅、邪正等差别,亦不应各有不同的感受,所接受者应与友教无二无别,可事实不然。可见友教的不真实,正邪二识是由受教者的心识所决定的。故曰唯识无境。
唯识无境主要说明物随心转的道理,因物无定性,随心转变,心有分别,外境乃起,何以知之?因诸外物若以智慧分析,则知外物实无实性。如白、红、黑等色似乎是固定的,若戴有色镜观之,则所见与本色有诸多差异。“或眼有昏花者,所见灯光,光呈轮彩;或如大便,人狗所闻,其味各异;或如冷热,随身温度有其高下,所触所感即有不同,如一人手温,一人手寒,同触一境,则温手觉冷,冷手觉温。人在病中,与其平时寒苦冷热又有差异,故知色相等都无实性。”又如《唯识二十颂》云:“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此即说明了脓河的不实,乃饿鬼不同业识所变现。因同是一清澈的河水,众多饿鬼见之则是脓河,天人见之则是琉璃,人见是水,鱼儿见之则是水晶宫。由此可见,由于有情所造善恶业不同,所招感的异熟果报亦有差别,所见外境亦各有异。又如经中云:“龙王降下一种雨,他乐天见为音乐,化乐天见为摩尼宝,兜率天见为庄严具,夜摩天见为妙花,忉利天见为香,四天王见为宝衣,龙王见为赤珠,修罗见为乐器,北俱卢洲见为花,吾人则见为是雨。”此一事例,亦是物无定性的更好的说明。若说物是实有,则不应随不同的众生所见而各有异,众人所见、应该等同,可事实不然,可见外境不实,唯识所变。
不但从经教理论中可以证知唯识无境之理,其实在日常生活只要用心体会也略知一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同为人类,但因心绪不同,则所见亦异。同是送别友人,有人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人却唱“天下谁人不识君”。同见落花飘零,林黛玉吟诵出《葬花吟》,凄惨悲凉;薛宝钗却诵出“乘风飘飞”春风得意之心态。心欣乐者,目睹景色“则大地山河皆扬眉带笑;心悲切者,则见风云花鸟似也叹气凝愁;心贤善者,遇物生慈,同为悲愍;心狠毒者,遇物生嗔,悉皆可杀。”心多智慧则能明了真理;心愚痴者则于真理颠倒而起妄执;“肓色难辨于色之红黄,聋者无闻于声之美妙;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奋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风有时清苦;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心惊”;陶渊明在傲霜之菊中见出自己的清雅;郑板桥在疏挺之竹中见出自己的劲节;庄子于从容之游鱼中见出自己的欣乐”。可见,物的形相全是人类众生心识的反映,随着众生心念不同,所见的境界则有无量差别。诸如历史上“草木皆兵”的事例,“杯弓蛇影”的传说,“谈虎色变”的典故,“画饼充饥”的故事等无不是说明了这一道理。经中常云“心生则种种法生”,正是此类事实的真实写照。《摄大乘论》亦云:“诸瑜珈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种种所见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识。”此中瑜珈师是已得境智相应的圣者,其于同一物中,或作地胜解,随意成地;或作水胜解,随意成水;乃至或作瓦砾粪秽不净种种胜解,随意即成瓦砾等净不净物。此所见之物,原非实有,而由瑜珈师心意观想而变现,可见一切众生所取之境都非离识而别有实物,均随有情心识变与不变或见清净或不见清净。由此证知,外境非实,唯识所现是真实不虚的真理。
三、唯识无境与三性的关系
前已略略阐述了唯识无境的道理,现在则要说明唯识无境与三性的关系。讨论此论题旨在显示唯识无境中“无”字的真正涵义。亦即是说明无境之“无”并非一切法皆无,而是只“无”三性中的遍计所执自性,没有“无”依他起和圆成实。欲明此理,首先必须对“三性”有所了解和认识。
诸法种类无量,可以用三性来总结和归纳,亦即说用三种自性可以统摄一切法。前面讲一切法唯识,故三性诸法也不离识。所谓三性即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何谓遍计所执自性呢?《摄大乘论》云:“此中何者遍计所执相?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意为凡夫因无始以来虚妄熏习,在虚分别心现起时,就在依他起诸法上生起种种周遍计度,妄执有似我似法的存在,此似义显现的颠倒妄相即是遍计所执相。正如《成唯识论》所说“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即是此意。
众生之所以有种种执著,即是由于能遍计的心识遍计外境而构成。众所周知,组成吾人生命体的诸识之中,尤以第六意识的活动力最强烈,也唯有此第六识能遍计一切。因八识中,前五识及第八识只有自性分别,第七识虽有计度但不周遍,唯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唯有第六识具随念、计度、自性三种分别,故唯其能遍计一切。能遍计的意识是如何周遍一切法的呢?《摄大乘论》云:“谓缘名为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见执著,由寻起语,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于无义中增益为有。由此遍计能遍计度。”意为能遍计的意识以依他起的名言概念为所缘相,而生起种种分别,执取与彼名言相应的相貌。由妄见执取妄相为实有,再以寻伺发动思惟,以见闻觉知的概念为据而为他人解说。最后因言说有据对非有实有的事物则妄认为实有,从而产生种种遍计所执相。故说意识遍计一切。可知一切虚妄的颠倒相,都是虚妄分别的心识周遍计度而产生的妄相,故说遍计所执相不离能缘的心识。
又依他起性者即是依阿赖耶识中自类种子而生起,依待众缘而显现的诸法。《摄大乘论》云:“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身者……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如是名为依他起相。”此中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即为十一种识。
(1)身识即眼等五根;
(2)身者识即指根身所依止的阿赖耶识;
(3)受者识即指意识所依的意根——第七末那识;
(4)彼所受识即指色等六外尘;
(5)彼能受识即指眼识等六识界;
(6)世识即指一切诸法三世因果生死相续的不断性;
(7)数识即指诸法多少的计量性;
(8)处识即指有情的住处——器界、东西南北等处所性;
(9)言说识即指依他见闻觉知而起的种种言说;
(10)自他差别识指有情间自他各个的差别执;
(11)善趣恶趣死生识即指有情在善趣恶趣中的生死流转。
在此十一种识中,前九种识是依阿赖耶识中的名言种子而生起,第十自他差别识是依赖耶中的我见种子而生起,第十一善趣恶趣死生识是依赖耶中有支熏习而生起。以上十一种识摄尽了有情世间与器世界的一切诸法。而此诸识都是依赖耶识的种子遇缘而生起,以虚妄分别为自性,故说一切依他诸法都不离识。
又圆成实性者即是在依他起法上空去遍计所执相而显现的我法二空真如,是圆满成就的真实理体。《摄大乘论》云:“此中何者圆成实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又云:“何因缘故名圆成实?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此即说明圆成实性,是在依他起法上除去遍计所执所显的无相之相,是依他起法的真实相,是圆满成就永无变异的故名圆成实。又因圆成实性是圣人无漏无分别智所缘的最殊胜的境界,且在一切善法中是最殊胜的。因为一切善法不得超过诸法实相,证得诸法实相之人,即可断除一切惑障,出离生死苦海,证得无上菩提涅槃妙果,故诸法实相是最殊胜的善法,由此胜义故名圆成实。
此圆成实性又叫真如、实际、法界、无相、空等,此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可思议,远离一切分别戏论所显现的真实不虚的真理,它是圣人通过修证所得到的一种正确的认识,是唯识的真实…
《略论唯识无境的真实意义(能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