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唯識無境的真實意義(能賢)▪P2

  ..續本文上一頁識以外的五根五境的實體可得。因五根要被第八識所執受才不會壞失,五境也是第八識的相分境,爲第八識所變現,故說十色處亦不離識,沒有實在的十色處自體可得,此即顯示了唯識無境的真實意趣。

  又如論中曰:“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此即說明善惡友教的不真實。頌文之意爲:有情聽聞善惡教之時,由于能教者與受教者互爲增上緣,善惡二識而成決定。如能教者以受教者作爲增上緣,使自己心識上的法義顯現,即成說法。反之,受教者以能教者爲增上緣,在受教者自心上變現相似的法義作爲親所緣緣即成聞法。如是能教受教二者諸識展轉爲增上緣故,能令受教者隨其所應正邪二識而成決定。如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受教者以善友所說正法爲所緣緣,自識托彼另變相分爲親所緣緣,由此能令聽者善識生起;又若親近惡友,聽聞邪法,受教者以惡友所說邪法爲所緣緣,自識托彼另變相分爲親所緣緣,由此能令受教者邪識生起。由此可知,受教者正邪二識的生起,非由外在的善惡友教所決定,而是由受教者自己的心識所決定。何以故?《王恩洋疏》雲:“因爲隨諸有情慧根深淺,信願大小,其所得者各不同故。利根者,聞一以知十;鈍根者,聞一以知二。佛以一音深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華嚴會上諸大聲聞如肓如聾,不解一字,是則耳識聽聞縱是相似,意識所會各不同矣。”此用一法會之事例亦足以證明之。如衆生同處一法會,隨各人根性程度各別,所得受益亦各有異。或有者聞後可以逐類旁通、舉一反叁,甚至超越善知識的功底;或有人則能全部領受師所說義,並依之行持受益良多;或有人則只了知少法少有獲益;或法會中有未曾受過佛法熏陶者,則因聽此善法而生正信,皈依叁寶,生大歡喜;或有人則是隨緣而聽,隨後則忘,終無所得;更有甚者,根本難以接受善知識教導,反生逆反心理,或生毀謗正法之心,致使種下墮惡趣之因,實可悲愍矣!由此可知,衆生之所聽聞,全由自識變現差別而令有情見解領悟深淺不同。如“正人聽邪法,邪法而成正;邪人聽正法,正法亦成邪”即是此理。若說友教真實,則應固定不變,衆人聽聞則不應有深淺、邪正等差別,亦不應各有不同的感受,所接受者應與友教無二無別,可事實不然。可見友教的不真實,正邪二識是由受教者的心識所決定的。故曰唯識無境。

  唯識無境主要說明物隨心轉的道理,因物無定性,隨心轉變,心有分別,外境乃起,何以知之?因諸外物若以智慧分析,則知外物實無實性。如白、紅、黑等色似乎是固定的,若戴有色鏡觀之,則所見與本色有諸多差異。“或眼有昏花者,所見燈光,光呈輪彩;或如大便,人狗所聞,其味各異;或如冷熱,隨身溫度有其高下,所觸所感即有不同,如一人手溫,一人手寒,同觸一境,則溫手覺冷,冷手覺溫。人在病中,與其平時寒苦冷熱又有差異,故知色相等都無實性。”又如《唯識二十頌》雲:“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此即說明了膿河的不實,乃餓鬼不同業識所變現。因同是一清澈的河水,衆多餓鬼見之則是膿河,天人見之則是琉璃,人見是水,魚兒見之則是水晶宮。由此可見,由于有情所造善惡業不同,所招感的異熟果報亦有差別,所見外境亦各有異。又如經中雲:“龍王降下一種雨,他樂天見爲音樂,化樂天見爲摩尼寶,兜率天見爲莊嚴具,夜摩天見爲妙花,忉利天見爲香,四天王見爲寶衣,龍王見爲赤珠,修羅見爲樂器,北俱盧洲見爲花,吾人則見爲是雨。”此一事例,亦是物無定性的更好的說明。若說物是實有,則不應隨不同的衆生所見而各有異,衆人所見、應該等同,可事實不然,可見外境不實,唯識所變。

  不但從經教理論中可以證知唯識無境之理,其實在日常生活只要用心體會也略知一二。在現實生活中,即使同爲人類,但因心緒不同,則所見亦異。同是送別友人,有人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有人卻唱“天下誰人不識君”。同見落花飄零,林黛玉吟誦出《葬花吟》,淒慘悲涼;薛寶钗卻誦出“乘風飄飛”春風得意之心態。心欣樂者,目睹景色“則大地山河皆揚眉帶笑;心悲切者,則見風雲花鳥似也歎氣凝愁;心賢善者,遇物生慈,同爲悲愍;心狠毒者,遇物生嗔,悉皆可殺。”心多智慧則能明了真理;心愚癡者則于真理顛倒而起妄執;“肓色難辨于色之紅黃,聾者無聞于聲之美妙;惜別時蠟燭可以垂淚,興奮時青山亦覺點頭;柳絮有時輕狂,晚風有時清苦;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心驚”;陶淵明在傲霜之菊中見出自己的清雅;鄭板橋在疏挺之竹中見出自己的勁節;莊子于從容之遊魚中見出自己的欣樂”。可見,物的形相全是人類衆生心識的反映,隨著衆生心念不同,所見的境界則有無量差別。諸如曆史上“草木皆兵”的事例,“杯弓蛇影”的傳說,“談虎色變”的典故,“畫餅充饑”的故事等無不是說明了這一道理。經中常雲“心生則種種法生”,正是此類事實的真實寫照。《攝大乘論》亦雲:“諸瑜珈師于一物,種種勝解各不同,種種所見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識。”此中瑜珈師是已得境智相應的聖者,其于同一物中,或作地勝解,隨意成地;或作水勝解,隨意成水;乃至或作瓦礫糞穢不淨種種勝解,隨意即成瓦礫等淨不淨物。此所見之物,原非實有,而由瑜珈師心意觀想而變現,可見一切衆生所取之境都非離識而別有實物,均隨有情心識變與不變或見清淨或不見清淨。由此證知,外境非實,唯識所現是真實不虛的真理。

  叁、唯識無境與叁性的關系

  前已略略闡述了唯識無境的道理,現在則要說明唯識無境與叁性的關系。討論此論題旨在顯示唯識無境中“無”字的真正涵義。亦即是說明無境之“無”並非一切法皆無,而是只“無”叁性中的遍計所執自性,沒有“無”依他起和圓成實。欲明此理,首先必須對“叁性”有所了解和認識。

  諸法種類無量,可以用叁性來總結和歸納,亦即說用叁種自性可以統攝一切法。前面講一切法唯識,故叁性諸法也不離識。所謂叁性即是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性。何謂遍計所執自性呢?《攝大乘論》雲:“此中何者遍計所執相?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意爲凡夫因無始以來虛妄熏習,在虛分別心現起時,就在依他起諸法上生起種種周遍計度,妄執有似我似法的存在,此似義顯現的顛倒妄相即是遍計所執相。正如《成唯識論》所說“或複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即是此意。

  衆生之所以有種種執著,即是由于能遍計的心識遍計外境而構成。衆所周知,組成吾人生命體的諸識之中,尤以第六意識的活動力最強烈,也唯有此第六識能遍計一切。因八識中,前五識及第八識只有自性分別,第七識雖有計度但不周遍,唯執第八識見分爲我,唯有第六識具隨念、計度、自性叁種分別,故唯其能遍計一切。能遍計的意識是如何周遍一切法的呢?《攝大乘論》雲:“謂緣名爲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見執著,由尋起語,由見聞等四種言說而起言說,于無義中增益爲有。由此遍計能遍計度。”意爲能遍計的意識以依他起的名言概念爲所緣相,而生起種種分別,執取與彼名言相應的相貌。由妄見執取妄相爲實有,再以尋伺發動思惟,以見聞覺知的概念爲據而爲他人解說。最後因言說有據對非有實有的事物則妄認爲實有,從而産生種種遍計所執相。故說意識遍計一切。可知一切虛妄的顛倒相,都是虛妄分別的心識周遍計度而産生的妄相,故說遍計所執相不離能緣的心識。

  又依他起性者即是依阿賴耶識中自類種子而生起,依待衆緣而顯現的諸法。《攝大乘論》雲:“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此複雲何?謂身身者……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爲性,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如是名爲依他起相。”此中虛妄分別所攝諸識即爲十一種識。

  (1)身識即眼等五根;

  (2)身者識即指根身所依止的阿賴耶識;

  (3)受者識即指意識所依的意根——第七末那識;

  (4)彼所受識即指色等六外塵;

  (5)彼能受識即指眼識等六識界;

  (6)世識即指一切諸法叁世因果生死相續的不斷性;

  (7)數識即指諸法多少的計量性;

  (8)處識即指有情的住處——器界、東西南北等處所性;

  (9)言說識即指依他見聞覺知而起的種種言說;

  (10)自他差別識指有情間自他各個的差別執;

  (11)善趣惡趣死生識即指有情在善趣惡趣中的生死流轉。

  在此十一種識中,前九種識是依阿賴耶識中的名言種子而生起,第十自他差別識是依賴耶中的我見種子而生起,第十一善趣惡趣死生識是依賴耶中有支熏習而生起。以上十一種識攝盡了有情世間與器世界的一切諸法。而此諸識都是依賴耶識的種子遇緣而生起,以虛妄分別爲自性,故說一切依他諸法都不離識。

  又圓成實性者即是在依他起法上空去遍計所執相而顯現的我法二空真如,是圓滿成就的真實理體。《攝大乘論》雲:“此中何者圓成實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又雲:“何因緣故名圓成實?由無變異性故名圓成實。又由清淨所緣性故,一切善法最勝性故,由最勝義名圓成實。”此即說明圓成實性,是在依他起法上除去遍計所執所顯的無相之相,是依他起法的真實相,是圓滿成就永無變異的故名圓成實。又因圓成實性是聖人無漏無分別智所緣的最殊勝的境界,且在一切善法中是最殊勝的。因爲一切善法不得超過諸法實相,證得諸法實相之人,即可斷除一切惑障,出離生死苦海,證得無上菩提涅槃妙果,故諸法實相是最殊勝的善法,由此勝義故名圓成實。

  此圓成實性又叫真如、實際、法界、無相、空等,此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不可思議,遠離一切分別戲論所顯現的真實不虛的真理,它是聖人通過修證所得到的一種正確的認識,是唯識的真實…

《略論唯識無境的真實意義(能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