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陀那識的思想根源及其演變(張化蒙)

  阿陀那識的思想根源及其演變

  編輯:張化蒙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業感輪回說,這是佛法最爲原始的緣起觀,單就有情在世間生死而說。誰是世間生死相續的主體?輪回中的業種子又是如何保存的?部派佛教中有種種解釋,是“本識論”的初期思想。阿陀那識是唯識學最原始的“本識論”,一方面繼承了部派佛教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對“種子說”進行了發展,是“阿賴耶識說”的前身。阿陀那識依“輪回說”開出,以有情爲出發點,其思想演變曆程爲:部派佛教帶有實在論的本識思想爲阿陀那識的初期階段,僅僅是在解決誰作爲有情生死相續的問題。而阿陀那識則在此基礎上,又融合了“種子說”,使阿陀那識成爲有情根身、種子的執持者,仍就有情而論。而阿賴耶識則是在《攝論》“所知依”的基礎上,說有情依于賴耶,器界也依于賴耶,這樣將有情的輪回說擴展到器界也是依賴耶而緣起的。在種子說的推動下,建立了世間依于賴耶、出世間也依于賴耶的賴耶緣起,並建立了唯識的“轉依”,即最終轉染汙的賴耶爲無垢識和大圓鏡智。

  關鍵詞:本識論 輪回 業 種子 阿陀那識 阿賴耶識 無垢識 大圓鏡智

  緒 論

  有情在世間沈浮,死此生彼,所以又叫做“數取趣”(pudgala),即通常所說的“輪回”。關于此輪回的現象,印度古老的民族即開始討論了,建立種種說法對“輪回”進行解釋。當時婆羅門重祭祀,認爲一切都依祭祀而成;但隨著婆羅門在教義上的進步,發展出了《奧義書》,其重要建樹有二:一爲真心的梵我論;二爲業感的輪回說。[1]業感輪回(samsāra),即是對有情生死現象的探討,其中“業”(karman)即有情輪回之根本,要想出離輪回,就只有將業消除掉,這樣便有了種種的修行法門。釋尊舍棄王位出家,其最初的動機就是因爲對生死現象的迷惑才決定出家的(後被解說成“爲救濟衆生而示現”)。釋尊在立教上攝取了婆羅門的業感輪回說,但認爲輪回的根本並不是“業”。業,不過是我們行爲(或意識)上的造作,既有善性,也有惡性、無記性。而導致我們造染汙諸業的根本是“無明”(即愚癡、沒有智慧)。所以,令有情輪回生死的根本是無明,而不是業。這一思想表現在四聖谛和十二因緣,爲原始佛教的教義特色。隨著釋尊的滅度,佛教進入部派時代,學者們圍繞“十二因緣”對輪回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探討的主題圍繞著十二因緣分爲叁世,其間以什麼作爲叁世流轉的聯系?“業”爲什麼在流轉過程中不會失掉?這一論題在部派佛教中有種種解釋,從而也導致了佛法在教義理解上的分歧,其中部分學者多有“實在論”的傾向,雖在理論上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對輪回問題說明得並不徹底。不過,其中某些思想卻爲瑜伽唯識學的理論奠定了基礎,如阿陀那識的建立就與業感輪回的緣起說有關。瑜伽唯識學在繼承部派佛教的業感緣起說的基礎上,認爲有情隨無明而造作諸業,業即種子。種子爲阿陀那識所執持,由于有阿陀那識執持的緣故,所以造作諸業雖流轉而經久不失,阿陀那識就解決了有情輪回中業種子如何保存而不失的問題。其實,瑜伽唯識學在繼承部派佛教部分理論的基礎上,又攝取大乘唯心系的佛學思想,將以“意識”爲核心的“唯心論”過渡到以“阿賴耶識”爲核心的“唯識論”;將有情的“業感(輪回)緣起”說擴展到有情與器界皆是“唯識所現”的“賴耶緣起”說上。最初的阿陀那識與阿賴耶識在功能上的解釋有所不同,隨著唯識學的成熟,其解說與初期有了一定的差距,兩者相同之處多于不同之處。總之,阿陀那識的建立,解決了有情流轉與器界形成的問題。

  一、阿陀那識之名義

  阿陀那(ādana)識,玄奘法師意譯爲執持識,乃第八阿賴耶識之別稱。《深密注》說:

  “此識(一切種子心識)亦名阿陀那,此雲執持,執持色根及諸種;亦名賴耶……”[2]

  故此識所執持有二:①根身,欲色二界有情的身體,由有阿陀那識的執持,所以才不會失壞;②種子,有情的善惡業習氣,由有阿陀那識的執持,所以才會在流轉中經久不失。

  真谛法師認爲此阿陀那識即第七末那識,意譯爲無解識。如慧遠在《大乘義章》中說:

  “八識之義,出楞伽經……七者阿陀那識……阿陀那識者,此方正翻無解。”[3]

  今日之海內外學者,多認爲此阿陀那識爲第七末那識,其意譯應爲取識等。如印順法師在《攝論講記》中說:

  “阿陀那,應簡單的譯作“取”,像十二緣起中的取,五取蘊的取,煩惱通名爲取,梵語都是阿波陀那(近取,即極取義)。取是攝取其它屬于自己,所以有攝它爲自體與執取不失(持)的意思。”[4]

  二、阿陀那識之思想背景

  輪回,這是各個民族都有的一種“自我不滅”的信仰,但佛法的“輪回”說,與一般普通的輪回觀迥異。如印度古老的“梵天”信仰,認爲人是由梵之所生,由梵口、臂、腿、足的不同出生,而自然分成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5]由于種姓的決定,婆羅門等有再生的權利,首陀羅即沒有,被稱爲“一生族”;[6]基督的“上帝”信仰,也是認爲人是由上帝之所創造,作惡墮入地獄,爲善上生天堂;我國古代也信奉人有“靈魂”,人的生死由閻羅主宰。佛法的輪回觀,從有情自身出發,依“緣起”而建立,所以佛法的輪回觀實是一種“緣起說”。在原始佛法中是以四聖谛和十二緣起爲其代表。四聖谛(ariya-sacca,satya),意譯爲“四種聖的真理”,即苦、集、滅、道四谛。這是對世出世間現象的觀察結果。苦谛(duhka-satya),說明人生現象的實質;集谛(samudaya-satya),說明人生苦痛的根源。滅谛(nirodha-satya),說明滅除苦痛後的人生境界;道谛(mārga-satya),說明達到人生解脫境界而滅除苦痛的方法。此中苦集二谛屬世間的染因果;滅道二谛是在說明出世的淨因果。可以說此四谛法是最原始而樸素的“緣起觀”。十二緣起(dvāda

  āngpratitya-samutpāda),又作十二因緣、十二有支等。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從世間順流轉(輪回)上講,此通于叁世,即無明、行二支是過去世;生、老死二支屬未來世;其余八支屬現在世攝。其中無明、行是現在世之因,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屬現在世之果;愛、取、有叁支屬未來世之因,生、老死二支屬未來世之果。此即依十二緣起所建立的叁世兩重因果(輪回)觀。而此十二支又分爲惑(煩惱)、業、苦叁類,即無明、愛、取叁支是煩惱;行、有二支屬業;其余七支屬苦(有漏皆苦)所攝。[7]十二因緣實則是此惑業苦叁法輾轉次第相續而生,如龍樹《智論》說:

  “煩惱(惑)、業、苦,是叁事展轉更互爲因緣,是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名展轉更互爲因緣。”[8]

  從十二因緣流轉來看,其中“無明”支是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本。相反,要解脫生死,只有去除無明,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9]這便是出世的解脫觀,與世間輪回(流轉)相對。四聖谛和十二緣起的開展,是在揭示世出世間的染淨因果。若單從世間講,由無明、愛、取而造作(行)之善惡業,由業的牽引而流轉叁世,此中的業以什麼樣式而存在?有情在叁世中流轉,“業”不會失掉,這是以什麼方式保存的?有情以第幾識入胎?這叁大問題,在原始佛教中並未得到解決,只是認爲“行(業)緣識”、“識緣名色”,識是過去、現在、未來的聯系者。但在原始佛教中,識的內容不過是眼耳等六識,前五識明顯地不能保存所作之“業”,因爲前五識不能時時生起而不間斷;第六意識在生無想天時也要滅,所以也不能對“業”進行保存。六識既然不能時時生起,那麼也不能作爲有情生命的相續而入胎住胎。這樣,圍繞“業”的存在形態和方式以及有情生命相續的問題在部派佛教的阿毗達磨師中進行了廣泛的討論,試圖得到解決,阿陀那識就是在這種思潮下開展出來的。

  叁、阿陀那識的思想演變

  《長含》說:

  “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爲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于此。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爲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無住處,甯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名色,甯有識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于此。”[10]

  經中對“識入胎”、“識出胎”並未作進一步的解釋,其中“識”是指第幾識也未說明。只是說名色(五蘊)與識此二是相互依存,不離不異,“譬如叁蘆立于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缺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11]有情流轉于五趣之中,有胎卵濕化四種受生的不同,隨有情所造業的不同而牽引。其中胎生有情有入胎、住胎、出胎的過程,業又以怎樣的方式給保存下來?若六識不能保存,那麼又是誰在對業進行保存?各個部派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說法,能做到一致的就是在六識之外別立自體,以此解決生死流轉相續中的疑難。如《成業論》說:

  “赤銅鍱部經中建立有分識名,大衆部經名根本識,化地部說窮生死蘊。”[12]

  有分識…

《阿陀那識的思想根源及其演變(張化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