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起性其体是实无的,乃是依因缘的假有,并非有确定的实在之存在;圆成实性是诸法的实性,同时也是存在的实相,但是该性并无相状实体,是不可思议,断绝语言诠解的。三性由情有、假有到妙有,是认识上的否定之否定,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而由理无、实无到无相,是修证次第与证果的呈示。阿赖耶识的建立,避免了由于修学空观不当,而导致偏空之谬,因为阿赖耶识之功能是真实不虚而非空;同时又避免了有部等学者执著法有而堕于法我见等之弊,因为阿赖耶识在本质上也是各种因缘的汇合点,本身并无实体。
其次,阿赖耶识的建立,为解决轮回说与无我说之间的矛盾,帮助学佛者正确地理解二者的关系,起到了桥梁作用。轮回说是佛学的重要教义,其要义是阐明众生以诸有漏业为因,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的轮转。这一观念,原是印度所故有的一种婆罗门教等宗教所持的教义,佛教沿袭并发展改造了此观念,形成了“业感轮回说”。由业感观念所产生的轮回思想,特别强调人类对于未来应有所努力。佛教反对后世之报完全取决于前世之业的宿业论,提倡现世的努力精进,这是佛*轮回说的要旨。佛教中另有一重要教义,即无我说。所谓“我”,其意义是指常在、独立自存、具有自身支配能力的实体,佛法则否认这一实体的存在。无我说认为,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的、不变的实体或主宰作用的“自我”或灵魂作主体,因为万法都是因缘合成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无我说是佛法的一种重要基本教义。问题在于:无我说否认有一自存的、独立的实体存在,那么,轮回的主体是谁?谁在三界六道中受报?对此,不少学佛者在无我说与轮回说之间总是难于正确把握。其实,轮回并非灵魂的转移,而是由业力的作用,以一业系向另一业系转化,无我也并非什么都不存在的虚无,而是强调世间的因果联系。业力的转移,就是一个现行熏染成种子、种子生现行的过程,所以轮回的主体是阿赖耶识,由阿赖耶识的能所执三藏之作用,致使轮回实现;同时,阿赖耶识并非灵魂,本身是只是一种功能而已。这种功能,本身也是待众缘的,并无自身超然的常在独立之实体;所以阿赖耶识的建立,也是无我说的又一体现:即使将有情分析到最细、最根本的存在状态,也还是在因果关系中的存在。阿赖耶识的存在,保证了轮回说与无我说的不悖。
再次,阿赖耶识的建立,丰富了佛性论的内容。唯识学与一切性宗不同,认为一切有情有五种姓的分别。这种佛性论观念,与赖耶缘起说有关。赖耶缘起说阐明如下关系:诸法现行有不同的自相,能“任持自性”,从而显示彼此间的区别,“轨生物解”。同时,现行的千差万别在于种子的自类相续。赖耶缘起说并不一味地谈因果,从无为法方面讲,强调了圆成实性是诸法事相背后真实的本质,是无为常之性;从有为法方面讲,则强调有为诸法的生起必有亲因,这亲因就是诸法内在的生果之功能——种子,由现行的缤彩分呈可知种子的千姿百态。性宗立种性于无为平等真如之上,而唯识学则立种姓于有为差别种子之上。因为无差别平等之故,所以皆得成佛;又因为有差别,所以种姓(即指众生的根性)是有差别的、不同的。由此性宗认为一乘是真实的,三乘各有其果为方便语;唯识学则认为三乘之说为真实,唯有一乘之谈是诱引方便之语,这性相二宗的异见,中国唐宋时代佛教界曾作深入的探讨,将其归纳为众生皆有佛性,还是一分众生定无佛性的问题。实际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就众生所具之真如本性而言的;说一分众生定无佛性,是由各各有情之相状差别及展转力不同之故。世亲菩萨在其《佛性论》中谈到,佛性可以分为住自性性,引出性和至得性,分别指凡夫生而本具之佛性,经过修行显现之佛性、达到佛果所具之佛性。窥基大师在其《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及《法华经玄赞》中,对一阐提无佛性的问题,以理佛性与行佛性予以说明。认为:虽依《涅般》唯有一机,依《法华》唯有一大乘性,然性可分作为理性与行性。就理性而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就行佛性而言,则一阐提无佛性。另外,在佛性的问题上,同样显示了唯识中道宗旨:缘起差别门所开示的五姓三乘之别之真实,与无相平等门所开示的一性皆成一乘真实,二门确实是相依相成,互融互碍的。若我们偏执于五性各别,则会忽略法性平等;若局限于不离一隅,偏于唯许一性皆成,亦是破坏缘起正理的,会导致无论何因均可得唯一果的误会。所以由法性平等的角度而言,应是种姓无别,而由赖耶缘起、种子生现行之正理而言,各各有情的种子现行互缘是不同的,所以有五姓的区别。
最后,阿赖耶识的建立,其意义还体现在它是诸染净法之所依。佛法的究竟目的在于转染起净,即唯识学所讲的转依。种子无论是本有的还是新熏的,都是为业所熏,所以种子是包括染净诸法的,由此现行也是有染净之分的。转依的要害在于,要使作为能熏主体的前七转识及一切派生法中转舍惑和所知二障,才能使所熏染而成的种子转为清净。所以,修学佛法要认清这种子与现行的互缘关系,通过资粮、加行、见道、修道等位的次第修行,而达到将阿赖耶识转为无垢识的究竟位,生菩提,证涅般。
一九九九年元月完稿于沪上
《阿赖耶识成立之依据及意义探微(金易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