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數,多種多類,而能變識,如果類別起來,唯有叁種。
能變有因能變、果能變二種。《識論》卷二:“此叁皆名能變識者,能變有兩種:一因能變,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因習氣。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惡無記熏令生長;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
所謂因能變,是指第八識中能轉變現行的諸法和自類的種子,亦即第八識中所依持的種子。這種子有等流習氣與異熟習氣兩種。等流習氣是由前七轉識的善惡無記叁性種子,熏令漸次生長,而能爲生起八識叁性諸法的親因緣者是。異熟習氣,是由前六識中的有漏善、惡二性,熏第八識,成善、惡種子,令其生長。後從善惡二業,招第八識,受苦樂果,是無記性,因果各別,名爲異熟習氣。如是等流、異熟二種習氣,爲什麼名之爲因能變?因是所由的意思。等流習氣,由是等流果之所生;異熟習氣,由是異熟果之所生,所以名因。此因能轉變生現行和種子,因即能變,名因能變。至于它的所變,在等流方面,是八識之性生起諸法現行和各自所引後念的自類種子。因爲是自類種子之所變的。在異熟方面,是第八識以及六識中異熟無記的現行法,因爲是由善惡引業、滿業種子之所變的。
《識論》卷二:“二果能變,謂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等流習氣爲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于此第二果能變中,又分爲二:一是等流果,是由等流因結成的叁性現行果。二是異熟果,是由異熟因結成的第八識的無記果。正因如此,所以果能變,是由前面二種習氣之力,而有八識自體分,變現見相二分的種種相。八個識的自體分,是前等流,異熟二因習氣所生的果,所以名爲果能變。
第 二 頌:叁類能變即賴耶叁相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別境識,
初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
叁類能變識是:初能變——異熟識,即阿賴耶識。二能變——思量識,即第七末那識。叁能變——了別境識,及眼等前六識。初能變識在唯識經論中有許多種不同的名稱,其主要的有:阿賴耶識、異熟識、一切種識。
“謂異熟思量”:《識論》卷二:“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謂思量,即第七識,恒審思量故。”所謂異熟,是指引業所感得的有情總報的真異熟果。異熟具叁義:一、變異而熟。因的本身不斷變異,而其果方漸漸成熟,一切果報皆由因轉變而成熟,故名異熟。二、異類而感。因與果的種性不同,因是因,果是果;因有善惡,果是無記。叁、異時而熟。是就因果關系的時間性來說的。今生所造之因,不一定今生受果,或順後生,或順後後生,因果異時,故曰異熟。
思量即指第七末那識。末那是梵語,華譯爲“意”,具依止與思量二義。末那識爲第六意思之所依止,是意之識,依士得名。又末那識的現行,恒時地在思量,執著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爲自內我,具有“恒”與“審”的兩大特殊功用。
“及了別境識”,“及”者,有二義:一、合集義,即六識集合起來,總名了別境識故。二、相違義,即顯前面兩種能變與此一能變,體不同故,故曰相違。《識論》卷二:“叁,謂了境,即前六識,了境相粗故。及言,顯六合爲一種。”叁謂了境的識,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因爲它們是了別顯境相的,故名“了境相粗故”。
每一類識各有一種與其它識不同的特性。以其體性不同,所以名稱也就不一。叁類識的名稱體性雖有不同之處,但是它們有一種共同作用,即能變現種種外境相,故它們都叫做能變識。
“初阿賴耶識”:《識論》卷二:“初能變識,大小乘教名阿賴耶。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第八阿賴耶識是梵語,漢譯藏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叁義。一、能藏,即指阿賴耶識能含藏前七轉識諸法種子。種子是所藏,第八識是能藏。二、所藏,指前七轉識熏習諸法的種子在第八識中,諸法是能藏,第八識是所藏。叁、執藏,指第八識恒常被第七末那識執著爲自內我體,故名執藏。簡單地說,從它能持種子這方面講,名爲能藏;從它能受諸法現行熏習這方面講,名爲所藏;從它爲第七末那識執爲自內我這方面講,名爲執藏。此叁藏義用,構成賴耶自相。
《識論》卷二:“異熟,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第八識有叁十個異名。第一爲識自體的名阿賴耶識,前已講過。第二名異熟識,是第八識果相。此是由前生運用六轉識所造的善業和惡業,以此善惡業的力量,能夠牽引第八阿賴耶識到叁界、五趣、四生去感受苦樂異熟果報,所以說名異熟識,爲賴耶不共之果相。
《識論》卷二:“一切種,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第叁個異名“一切種識”,此是第八識的因相,謂以此現行阿賴耶識,執持諸法自他種子,令不散失,故名一切種識。爲賴耶不共之因相。
以上已說異熟能變的叁相,現將此能變識之叁名、叁相列表如下:
阿賴耶識之名,唯通凡夫與初地及小乘有學。異熟識通位較廣,從凡夫直至金剛道位至成佛前刹那方捨其名。一切種識,通凡聖一切位。
第 叁 頌:賴耶行相心所與捨受
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 相應唯捨受。
阿賴耶識所執受的種子,根身與器界,以及能執受、能了別的賴耶見分,這些道理,既深微又廣大。對我們凡夫來說,是非常難以了知的。阿賴耶識唯與觸、作意、受、想、思五徧行心所相應,而不與其余別的心所相應。在五受當中,阿賴耶識只與捨受相應。
《識論》卷二:“不可知者,謂此行相極微細故,難可了知。或此所緣內執受境亦微細故,外器世間量難測故,名不可知。”
《識論》卷二:“執受有二,謂諸種子及有根身……,了謂了別,即是行相,識以了別爲行相故。處謂處所,即器世間,是諸有情所依處故。”
此中執受、處、了是第八識的所緣境和行相作用。“不可知”,謂此阿賴耶識的境相和種子之作用,在吾人第六意識虛妄分別心上是不易明白了知的。此不可知的境相有叁:一、不可知執受。二、不可知處。叁、不可知了。
(表格-略)
阿賴耶識所執持的是根身、種子;所緣慮的是器界,即廣大的宇宙、山河大地,萬事萬物等。
“不可知執受”:阿賴耶識所執受者有二:一、眼等六根,即吾人之肉體。此肉體若不由第八識所執持,必定即刻壞滅。二、種子,謂第八識中所攝藏一切法種子。此根身與種子是所執受,第八識是能執受。由于此識一類相續,使根身不壞,且同安危:使種子不失,待緣生現行,故名執受。若無賴耶執受之力,根身必將趨于腐壞。《識論》卷二:“如契經說,有色根身,是所執受。若無此識,彼能執受,不應有故,謂五色根身及根依處,唯在此世是有執受,彼定由有能執受心,唯異熟心,先業所引,非善染等,一類能遍,相續執受,有色根身。”
不可知處,“處”是處所,謂器世界,即山河大地,宇宙萬有。器是受用義,被有情界所受用的,故名器界,又名依報。
不可知了:了就是了別,亦名行相,識以了別爲行相故。行相是識的動作或作用,是屬于見分的。第八識的見分行相極爲微細,是第六意識所了達不到的,故雲不可知了。
觸、作意、受、想、思這五個徧行心所,周遍行起于一切心,故得名徧行,即凡有心念起時,這五個心所必定與之相應俱起。徧行具四義:(一)遍一切性:善、惡、無記。(二)遍一切地:有尋有伺地,無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或總取九地。(叁)遍一切時:過去、現在、未來,長時多劫,短時一刹那。(四)遍一切心:八識心王。五別境心所,唯通叁性與九地二義,善十一心所,但遍九地。不定心四所,唯具一切性。根本煩惱與隨煩惱,四義皆無。如下表
(表格-略)
現對五徧行心所,各各作釋如下:
觸:《識論》卷叁:“觸謂叁和,分別變異,令心、心所觸境爲性,受想思等所依爲業。”叁和,即是根、境、識叁法和合爲一而不相離,由此和合即會生起感覺作用,又和合不離即觸義。一切心、心所法的生起,都是依此觸心所的作用。假如外境是花,先由眼根(視覺)視之,于是産生花的認識,這認識是不離那根與識的組合。吾人思想變化之不同,是因爲環境不同所使然。因所接觸的環境各各不同,故影響及每個人思想與心理的不同。對外的任何一種接觸,都會生起一種心理反應。所以這個觸心所很重要,先要有接觸,方可引生其余之心所。
作意:《識論》卷叁:“謂能警心爲性,于所緣境,引心爲業,謂此警覺應起心種引令趣境,故名作意。”作動于意,名爲作意,即通常所講的留心注意。吾人當接觸到某種境界時,心生注意,有警覺性。如作事謹慎,參禅念佛,修習止觀,都是警覺的作用。有作意心理,方能使吾人之心念專注在所緣的境界上,從而事事認真。
受:《識論》卷叁:“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爲性,起愛爲業,能起合、離、非二欲故。”領是領取,納是納受,領受的境相,對于我們身心相順益的適悅境和違損身心的逼迫境,及非適非迫的中庸境,由此有苦、樂、捨叁受之差別生起。在這叁種境上生起不同的愛欲,即對于順境未得起欣求欲,已得起不離欲;對于違境未得起不合欲,已得起乘離欲,所以總說起愛欲爲業。
想:《識論》卷叁:“謂于境取像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當接觸到某種境界之後,從而對境界加以度量——基形化。于是在自己心理上存有一種想象或概念。進一步,對它安立一種名言,來代表你意像(概念)的那種事物的實體。叁界之內,萬事萬物的名稱和語言,都是從想心所上創設的。
思:《識論》卷叁:“謂令心造作爲性,于善品等役心爲業。”造作即活動。如平常人所說的“叁思而後行”。一…
《唯識叁十頌淺釋(學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