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浅释(学诚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数,多种多类,而能变识,如果类别起来,唯有三种。

  能变有因能变、果能变二种。《识论》卷二:“此三皆名能变识者,能变有两种: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异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

  所谓因能变,是指第八识中能转变现行的诸法和自类的种子,亦即第八识中所依持的种子。这种子有等流习气与异熟习气两种。等流习气是由前七转识的善恶无记三性种子,熏令渐次生长,而能为生起八识三性诸法的亲因缘者是。异熟习气,是由前六识中的有漏善、恶二性,熏第八识,成善、恶种子,令其生长。后从善恶二业,招第八识,受苦乐果,是无记性,因果各别,名为异熟习气。如是等流、异熟二种习气,为什么名之为因能变?因是所由的意思。等流习气,由是等流果之所生;异熟习气,由是异熟果之所生,所以名因。此因能转变生现行和种子,因即能变,名因能变。至于它的所变,在等流方面,是八识之性生起诸法现行和各自所引后念的自类种子。因为是自类种子之所变的。在异熟方面,是第八识以及六识中异熟无记的现行法,因为是由善恶引业、满业种子之所变的。

  《识论》卷二:“二果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种相。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于此第二果能变中,又分为二:一是等流果,是由等流因结成的三性现行果。二是异熟果,是由异熟因结成的第八识的无记果。正因如此,所以果能变,是由前面二种习气之力,而有八识自体分,变现见相二分的种种相。八个识的自体分,是前等流,异熟二因习气所生的果,所以名为果能变。

  第 二 颂:三类能变即赖耶三相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三类能变识是:初能变——异熟识,即阿赖耶识。二能变——思量识,即第七末那识。三能变——了别境识,及眼等前六识。初能变识在唯识经论中有许多种不同的名称,其主要的有:阿赖耶识、异熟识、一切种识。

  “谓异熟思量”:《识论》卷二:“一、谓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谓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所谓异熟,是指引业所感得的有情总报的真异熟果。异熟具三义:一、变异而熟。因的本身不断变异,而其果方渐渐成熟,一切果报皆由因转变而成熟,故名异熟。二、异类而感。因与果的种性不同,因是因,果是果;因有善恶,果是无记。三、异时而熟。是就因果关系的时间性来说的。今生所造之因,不一定今生受果,或顺后生,或顺后后生,因果异时,故曰异熟。

  思量即指第七末那识。末那是梵语,华译为“意”,具依止与思量二义。末那识为第六意思之所依止,是意之识,依士得名。又末那识的现行,恒时地在思量,执著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自内我,具有“恒”与“审”的两大特殊功用。

  “及了别境识”,“及”者,有二义:一、合集义,即六识集合起来,总名了别境识故。二、相违义,即显前面两种能变与此一能变,体不同故,故曰相违。《识论》卷二:“三,谓了境,即前六识,了境相粗故。及言,显六合为一种。”三谓了境的识,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因为它们是了别显境相的,故名“了境相粗故”。

  每一类识各有一种与其它识不同的特性。以其体性不同,所以名称也就不一。三类识的名称体性虽有不同之处,但是它们有一种共同作用,即能变现种种外境相,故它们都叫做能变识。

  “初阿赖耶识”:《识论》卷二:“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第八阿赖耶识是梵语,汉译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一、能藏,即指阿赖耶识能含藏前七转识诸法种子。种子是所藏,第八识是能藏。二、所藏,指前七转识熏习诸法的种子在第八识中,诸法是能藏,第八识是所藏。三、执藏,指第八识恒常被第七末那识执著为自内我体,故名执藏。简单地说,从它能持种子这方面讲,名为能藏;从它能受诸法现行熏习这方面讲,名为所藏;从它为第七末那识执为自内我这方面讲,名为执藏。此三藏义用,构成赖耶自相。

  《识论》卷二:“异熟,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第八识有三十个异名。第一为识自体的名阿赖耶识,前已讲过。第二名异熟识,是第八识果相。此是由前生运用六转识所造的善业和恶业,以此善恶业的力量,能够牵引第八阿赖耶识到三界、五趣、四生去感受苦乐异熟果报,所以说名异熟识,为赖耶不共之果相。

  《识论》卷二:“一切种,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第三个异名“一切种识”,此是第八识的因相,谓以此现行阿赖耶识,执持诸法自他种子,令不散失,故名一切种识。为赖耶不共之因相。

  以上已说异熟能变的三相,现将此能变识之三名、三相列表如下:

  阿赖耶识之名,唯通凡夫与初地及小乘有学。异熟识通位较广,从凡夫直至金刚道位至成佛前刹那方捨其名。一切种识,通凡圣一切位。

  第 三 颂:赖耶行相心所与捨受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捨受。

  阿赖耶识所执受的种子,根身与器界,以及能执受、能了别的赖耶见分,这些道理,既深微又广大。对我们凡夫来说,是非常难以了知的。阿赖耶识唯与触、作意、受、想、思五徧行心所相应,而不与其余别的心所相应。在五受当中,阿赖耶识只与捨受相应。

  《识论》卷二:“不可知者,谓此行相极微细故,难可了知。或此所缘内执受境亦微细故,外器世间量难测故,名不可知。”

  《识论》卷二:“执受有二,谓诸种子及有根身……,了谓了别,即是行相,识以了别为行相故。处谓处所,即器世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故。”

  此中执受、处、了是第八识的所缘境和行相作用。“不可知”,谓此阿赖耶识的境相和种子之作用,在吾人第六意识虚妄分别心上是不易明白了知的。此不可知的境相有三:一、不可知执受。二、不可知处。三、不可知了。

  (表格-略)

  阿赖耶识所执持的是根身、种子;所缘虑的是器界,即广大的宇宙、山河大地,万事万物等。

  “不可知执受”:阿赖耶识所执受者有二:一、眼等六根,即吾人之肉体。此肉体若不由第八识所执持,必定即刻坏灭。二、种子,谓第八识中所摄藏一切法种子。此根身与种子是所执受,第八识是能执受。由于此识一类相续,使根身不坏,且同安危:使种子不失,待缘生现行,故名执受。若无赖耶执受之力,根身必将趋于腐坏。《识论》卷二:“如契经说,有色根身,是所执受。若无此识,彼能执受,不应有故,谓五色根身及根依处,唯在此世是有执受,彼定由有能执受心,唯异熟心,先业所引,非善染等,一类能遍,相续执受,有色根身。”

  不可知处,“处”是处所,谓器世界,即山河大地,宇宙万有。器是受用义,被有情界所受用的,故名器界,又名依报。

  不可知了:了就是了别,亦名行相,识以了别为行相故。行相是识的动作或作用,是属于见分的。第八识的见分行相极为微细,是第六意识所了达不到的,故云不可知了。

  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徧行心所,周遍行起于一切心,故得名徧行,即凡有心念起时,这五个心所必定与之相应俱起。徧行具四义:(一)遍一切性:善、恶、无记。(二)遍一切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或总取九地。(三)遍一切时:过去、现在、未来,长时多劫,短时一刹那。(四)遍一切心:八识心王。五别境心所,唯通三性与九地二义,善十一心所,但遍九地。不定心四所,唯具一切性。根本烦恼与随烦恼,四义皆无。如下表

  (表格-略)

  现对五徧行心所,各各作释如下:

  触:《识论》卷三:“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三和,即是根、境、识三法和合为一而不相离,由此和合即会生起感觉作用,又和合不离即触义。一切心、心所法的生起,都是依此触心所的作用。假如外境是花,先由眼根(视觉)视之,于是产生花的认识,这认识是不离那根与识的组合。吾人思想变化之不同,是因为环境不同所使然。因所接触的环境各各不同,故影响及每个人思想与心理的不同。对外的任何一种接触,都会生起一种心理反应。所以这个触心所很重要,先要有接触,方可引生其余之心所。

  作意:《识论》卷三:“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作动于意,名为作意,即通常所讲的留心注意。吾人当接触到某种境界时,心生注意,有警觉性。如作事谨慎,参禅念佛,修习止观,都是警觉的作用。有作意心理,方能使吾人之心念专注在所缘的境界上,从而事事认真。

  受:《识论》卷三:“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领是领取,纳是纳受,领受的境相,对于我们身心相顺益的适悦境和违损身心的逼迫境,及非适非迫的中庸境,由此有苦、乐、捨三受之差别生起。在这三种境上生起不同的爱欲,即对于顺境未得起欣求欲,已得起不离欲;对于违境未得起不合欲,已得起乘离欲,所以总说起爱欲为业。

  想:《识论》卷三:“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当接触到某种境界之后,从而对境界加以度量——基形化。于是在自己心理上存有一种想象或概念。进一步,对它安立一种名言,来代表你意像(概念)的那种事物的实体。三界之内,万事万物的名称和语言,都是从想心所上创设的。

  思:《识论》卷三:“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造作即活动。如平常人所说的“三思而后行”。一…

《唯识三十颂浅释(学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