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唐仲容)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

  唐 仲 容

  稽首唯识性,  满分清净者。

  我今释彼说,  利乐诸有情。

  

  一、此论的形成与命名:

   世亲菩萨作了《唯识二十颂》,并自作长行释之,名《唯识二十论》,以破外道小乘实有外境之邪执,而显唯识无境之妙理。其后又作《唯识三十颂》,未及作论而寿终。

   安慧、护法等十大论师,奋力研究唯识,并为此颂作释;玄奘西游,一一取回以授窥基,基师一一折衷取舍,糅集众说,以释《唯识三十颂》而成论。此论依境、行、果三分成立唯识妙义,故命名为《成唯识论》。此论显唯识理,圆明纯净,故又名《净唯识论》;又属解释《唯识三十颂》,故又名《唯识三十论》。

   《成唯识论》造论的缘起和它命名的几个意义:

   世亲菩萨本着无著菩萨的开导,对《摄大乘论》作释,《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建立赖耶缘起,而成立唯识学说的一种大乘论著。世亲菩萨释了《摄大乘论》后,继续作了《唯识二十颂》,这一个颂是以二十个颂子来显扬唯识的道理。他本人作了《唯识二十论》来说明外境非实有,内识变似外境,而愚夫执内识所变现的境为真实有,是识外别有之法,是谓“外境”。外道和小乘呢,不明白唯识道理,固执外境实有。世亲菩萨唾斥小乘外道实有外境的邪执,显扬唯识无境的道理,作了《唯识二十论》。以后,世亲又作《唯识三十颂》,这个颂是以三十个颂子来显扬唯识的道理,重在成立唯识义。与《唯识二十论》相对照,前者是重在破,破中有立;后者重在立,立中有破。

   但是,世亲作了《唯识三十颂》后,未及作论就去世了。以后,印度有安慧、护法等十大论师相继出世,一直精究唯识道理,并为《唯识三十颂》作长行。玄奘法师西游印度,把十大论师的著作,一一取回中国,传授给其弟子窥基,由基师把十大论师的著作进行糅集,对《唯识三十颂》作出长行。窥基根据玄奘法师的指示,把十大论师的著作加以折衷取舍,主要是护法论师的见解。这样糅集了十大论师之学为《唯识三十颂》作释,而成《成唯识论》,这就是《成唯识论》形成之因和简要历史。

   此论从大乘境、行、果三方面来成立唯识要义,所以,此论名《成唯识论》。此论显理极为圆明纯净,故又名《净唯识论》。此论本属解释《唯识三十颂》之作,故此论又名《唯识三十论》。

  二、唯识一名的含义:

   唯识者独有内识、无诸外境,故名唯识。外境非它,即众生所起的我法执。内识所缘诸境,皆自变现,属识相分,似境而实非境。愚夫不了是识非境,而依内识所变之种种有情,执为实有主宰者,便成我、我所执;又于一切自然界和社会界种种现象,一一执为实物,便成种种法执。此我、法执纯由妄执识外有境所起,但有假名,纯属空无。

   《成唯识论》开首便说:“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若由假说,依何得成,彼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此即说明唯识无境,以破我法妄执,而显非有非空之中道。同时,此论又强调万法皆不离识,故名唯识。如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以无为。识自性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此即显示万法唯识之义。

   《成唯识论》首先就说明了唯识一名的含义。《成唯识论》当中有个造论缘起:“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由我法执,二障俱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这就说明唯识的含义是重在破我法执。我法执从唯识的角度看来呢,就叫做“外境”。因为诸识之生自变境界以为所缘。这个境界不是真正的境界,只是像外境而显现,它的体,仍然是识的一部分。它是识四分中的相分,相分是内境,似境它的体不是境,它的体仍然是识。众生就在似境上颠倒执著,认为这是心外别有的实境,是真实不虚的外境。那么这个外境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主要是愚夫对于内识变现的有情的各种根身,执着有情有实在的主宰,这样就成了我、我所执,也就是人我执。这个人我执就包括我自己的根身,和根身所依的各方面的东西,而成了我、我所执。同时,也认为其他(它)有情,不管人也好,六道轮回中的其它有情,或者是圣,或者是凡,都认为是一个有情,就是一个实在的主宰者,这也是执所摄。所以我执呢,就不仅仅是一种相,而是种种的我相。

   同时,愚夫不了一切自然现象和一切社会现象都是我们内识所现的似境。这样一来,就把我们根身所依的,诸识所见的天、地、日、月、星辰、草木、河水、宫室楼台,以及社会上的种种活动,每一活动,每一现象,都认为是一种实物;无量的现象,就认为是无量的实物,这样就成了种种的法执。有了我执和法执,就会引起烦恼现行,也就引起所知障现行。有烦恼障就造业,由业感果,引起生死轮回,使有情生死不断,死此生彼,不得解脱。由于有种种法执,便于一切事物的离言本性不能通达,而起种种所知障。有了所知障,便使我们内心的智慧不得显出,@诸法的本性也不得显出,这样一来,就障大菩提。总的来说,我法执就是外境的具体内容。我们要问,外境是什么呢?主要就是种种我执和法执。所以呢,外境来说,实在没有,我执、法执本来是空。唯识的道理首先就是说明但有内识,只有内识,没有外境,所以叫做唯识无境。无境者,无妄执之外境,非无内识所变的似外境。因为内识所变的似外境,它本身仍然是识,这是有的。把似外境颠倒妄执为真实的,离识别有之实物,便有种种我法执,这个外境是绝对是无。因为,它是遍计所执,如龟毛兔角,既无体,也无相。所以呢,唯识讲唯识无境。

   同时,唯识还有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呢,即是说,一切诸法皆不离识,故名唯识。唯识讲“万法唯识”,所谓“万法唯识”,就是说,一切法都有,不是无一切法。但是,这些法虽然是有,它都是从识内因缘而生,它本性是空,相状如梦幻泡影,它不是离开识而独立有的,主要是以阿赖耶识中所藏的种种诸法的功能差别,也就是诸法的种子生起的。所以呢,万法都不是离开识而有,也就是说明,一切诸法都是从识内因缘所产生。

   唯识呢,也同中观学说一样,主张因缘生法。但是呢,它的特点与中观所主张的有不同。中观主张的因缘生法,是指一般的因缘,不是指识内的因缘,所以这样的因缘是侧重于客观方面。像这样竞因缘生法,我们人就只能随顺客观因缘。而我们自己呢,就不能够创造因缘,这样一来,我们要成佛,就不可能。因为成佛要有一定的因缘,那么因缘既然是客观的,我们人的主观怎么能够创造因缘呢?唯识家纠正了这个缺点,认为法从因缘生,这个因缘不是识以外的因缘,不是客观性的因缘,而是我们主观内部自具的因缘。因为阿赖耶识中种子生起现行,现行同时又熏成种子,如海水生波,波跌下来,又为海水,水生波,波生水,辗转往复,无有穷尽。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亦复如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种现熏生,辗转无穷。因为一切法皆从识内因缘产生,而此因缘呢,就是内识现行法熏习而成。这样的因缘,我们人就可以加以掌握。就是说,我们在世间生死流转,就是我们造有漏业为因缘而产生,那么我们要出离解脱,要成佛呢,我们就要造无漏因缘,使无漏因缘熏习成种,这样子就具备了内识里面的净因缘,由此净因缘,就可以生起出世间的净果。也就是说,要成佛呢,就要修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广摄众生以为自体;同时,又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这样子来造种种无漏业,熏习种种无漏种子,有了无漏种子,我们就具备了无漏的因缘而成佛,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那么,这里有个问题,一切法皆由内因缘产生,不是外面有,那么识的本身来说,是不是缘生的?是不是也是从内因缘产生的呢?我们的答复是:识也是因缘所生,也是识内因缘所生,因为识不止是一个,有本识,有转识。转识有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也有第七末那识。这个本识跟转识之间相互为因为缘。转识与转识之间,也相互为缘。一切众生所有的八识,所有的五十一心所,所有的十一色法,所有的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所有的六种无为法,都是能互为因缘。所以呢,任何一种识都是识内因缘之所产生。识所变现的种种法,也是由识内因缘之所产生。所以呢,唯识来说就是这样的:唯识是缘生的唯识,缘生是唯识的缘生。

   因此呢,这个唯识学,就是缘讲缘生,识不是一个,而是无量的识。这与真如缘起一切法皆从一真心之所显现,完全两样。因为,一切法皆从缘生,识也从内因缘生,识所变境也是识内因缘自变。它就是现象界种种法,互为因缘,“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相依而有,这个是现实的,是认识论,是科学,不是本体论,不是玄学。

   《成唯识论》里有这样的话:“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以无为。”因为这些法呢,一切有情的识呢,是识的本身就是识,识的自性。一切有情的六位心所,本身就是与识相应的法。那么,种种色法呢?都是心、心所变现的。那么种种的不相应行法呢?都是心、心所有法、色法三种和合之所显现。那么种种无为法呢?都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所显现的我法二空的空理。这样一来,不管有为法也好,无为法也好,一一都不能离开识而有。所以呢,就叫一切诸法皆不离识。因此呢,讲唯识学的人就有万法唯识之说。总起来说,唯识一名就有两义:(一)唯有内识,无诸外境,故名唯识;(二)一切诸法皆不离识,故名唯识…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唐仲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