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唐仲容)▪P2

  ..续本文上一页

  三、说明心、意、识三是能变境之主体:

   心即第八识,为初能变;意即第七识,为二能变;识即前六识,为三能变。此三能变具体而言,即指八识心王及彼相应心所。第八识名阿赖耶识(具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义);又名异熟识(三世业报);阿陀那识(执持义);根本识;一切种子识和心等诸名。性属无覆无记,受属不苦不乐,其相恒转如暴流,如暴流水,相似相续,非断非常。非断故赖耶识常存不灭,非常故念念推陈出新,而无固定实体,如幻非真。小乘无学位舍赖耶,大乘成佛时转为大圆镜智。

   《成唯识论》开头就讲:“此能变为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初能变识,是第八识,第八识我们要知道有哪些名字。第一个名字就是阿赖耶识,梵文叫阿赖耶,中文意译为藏识,能藏、所藏、我爱执藏,就是这三义,叫阿赖耶。阿赖耶是能藏;种子呢,是它所藏;第七识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叫我爱执藏。具这三个义就叫阿赖耶,还有一个名字叫异熟识,异熟就是业种,过去的业熏习成种,感现在果,现在业熏习成种,感未来果。所以异熟识就是异时而熟,异性而熟,变异而熟,就是三世业报。第三个名字是阿陀那识,阿陀那梵语在中文来说,就是执持义。《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那识主要就是执持一切种子。阿陀那识的名字还有根本识,或叫心,根本识就像树的根,像水的源,根本识含藏诸法种子,生起一切法的现行,所以呢,又名叫根本识。还有心这个名字,心有二义:第一个是集积名心;第二个是集起名心。阿赖耶识及其诸法种子生起现行,所以呢,阿赖耶识又叫心,虽然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都叫心法,但是,最主要的心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

   这个第八识,它的体相是什么?起什么作用呢?第八识的性是无覆无记性。受是舍受,舍受就是也不苦也不乐。第八识相应的心所就是五遍行心所。阿赖耶识的行相呢?是恒转如暴流,暴流就是流得很急的水,就像长江大河,奔腾万里,前波去而后波随。恒转如暴流呢,就是阿赖耶识。这个恒转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就是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恒常起现行,现行恒常熏种子,如《楞伽经》上说的:“如海起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没有间断,水起波浪,波浪又成水,水又起波浪,波浪又成水。这就是第一个恒转如暴流之义,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成种。

   第二个恒转如暴流呢?就是阿赖耶识的本身,念念相似相续,前念的阿赖耶识引起后念的阿赖耶识,后一念的阿赖耶识跟前念来说就不是一个,是相似的相续,后头这一个,就像前头那一个,但是呢,不是前由那个,如像我们在河里洗脚一样,希腊哲人说:“濯足长流,屈伸之间,已非旧水。”我们在河里洗脚,洗了把脚提起来,再一次又放下去水去,初先脚下踩的水,和第二下脚踩下去的水,就不是头一个了,因为头一次踩的水已经流走了。所以阿赖耶识也是这样,本身来说,念念相似相续,虽然没有间断,虽然阿赖耶识是一种能力不灭,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时时不变,而是时时刻刻推陈出新,旧的就推开,新的又起来,念念都是新的。所以呢,后念就不是前念,只是跟前念相似,因此阿赖耶识的作用大得很,大至整个宇宙都是阿赖耶识,你要说它会不会消灭呢?永远不消灭。它常时都是相续不断,恒常相续不断。但你说它是个绝对真实的吗?恰恰它又不是个绝对真实。为什么呢?它时时刻刻在变嘛,后者和前者相似,只是个相似相续,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不变,没有一个固定的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就如梦幻泡影。你们要晓得这个阿赖耶识,作用么,大得很,永远相续没有穷尽;但是它又是一个幻相,你们要把这三点抓住。

   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阿赖耶识,它是前后念相似相续,像我们人一样,人活着这一段,也没有固定的人,时时刻刻细胞在新陈代谢,时时刻刻在变异。所以阿赖耶识呢,既不常,也不断,断也没有断,但是常也不常,就是这个道理。恒表非断,转表非常,非断非常是大乘缘起正理。所以这个唯识之妙,既又成立宇宙,但是呢,又说明这个宇宙是个幻相。打比方阿赖耶识是宇宙的体,你说它作用大不大呢?大得很;你说它常不常呢?永远不会断;你说它是不是个固定不变的真实东西呢?不是。它念念相似相续,这个道理和唯物辩证法是一样的,是它质量相互转化,是一个否定的否定,后一个就否定前一个,再后一个又否定二一个,它因为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所以阿赖耶识就是一个如幻如梦,没有真实体。这个道理你们弄懂了,对唯识学也就比较能够深入理解了。那么阿赖耶识如是,转识是不是也是如是呢?转识也有同样的意义。打比意识吧,作用大得很,它“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我们的生命相续成流,就是第六意识起的作用。它主要是造业,但是意识恒不恒常呢?它也是相似相续,种子起现行,那个现行熏的第二个种,这个种子和前一个种子就不是一个了。这个种起的现行也和前一个种不同,它只是相似相续。懂得这一点,整个宇宙万法都是如此,都是相似相续,懂得了这一点,和《金刚经》结合起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两个是一个意思。所以唯识之教来说,就是中道了义之教,它谈非有非空。你说它有没有呢?有。但是有,是不是绝对真实之有呢?又不是,它是个相对真实,如梦幻泡影之有。

   那么在什么时候才舍阿赖耶识呢?在小乘来说,在无学位,阿罗汉位就舍。如何舍法呢?第七识就不执阿赖耶识为我了。就没有个我爱执藏了,阿赖耶识的名字来说呢?阿赖耶识能藏诸法种子,诸法种子被它所藏,这个意义也就没有了,因为七识不执它为我了,它这个主要意义我爱执藏没有了,阿赖耶识也舍掉了,能藏所藏的意义也就没有了。那么大乘呢?是佛果位就转了,也就没有第八阿赖耶识了。第八识还有,就不叫阿赖耶识,也不叫异熟识了,它就叫做无垢识,转为大圆镜智。以上是简单扼要地介绍了初能变的阿赖耶识。

   第七识梵名末那,华译为意。意谓思量,此识缘第八识见分,恒审思量,执为实我,是前六识染净依,性属有覆无记,受属不苦不乐,小乘无学位舍,大乘见道位、修道位转。

   现在讲第二能变末那识,末那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个思量,思量的意思就叫意。这个末那识主要起什么作用呢?主要就是执第八识为我,把八识的见分执为我。这个执我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法我,一个是人我。法我,就是把阿赖耶识认为是个真实不虚的,这就叫法我。第二个意义就是把阿赖耶识当成是它自己,就像我们人一样,把我们这个肉体当成我们自己一样。七识执我的影响呢?它就是前六转识的染净依,要七识净,前六识才净,七识染,前六识也就染。因为前六识尽管能做到无分别,但是这个七识恒常有一种我爱执藏,它的俱生我执、法执恒常现起,所以七识的染法不消灭,前六识始终都是染污的。

   七识还有什么作用呢?第七识是生起意识的根,它还为第八阿赖耶识生起的根,所以这个第七识两头,前头向外就外为第六意识生起之根,后头向内为第八识的根,这个七识就好比一条巷子,由外向内入,由内向外出,都以这个七识为通道。如果不懂这些,就会认为七识有什么作用,它是内输出、外输入的枢纽,关系十分重大。

   第七识的性质是有覆无记性,它因为执八识为我所以是有覆,是无记性,不善不恶。它的相应心所呢?当然有五遍行,“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八大,就是八大随烦恼;遍行心所;别境心所中的慧;还有贪、痴、我见、我慢,共有十八个心所相应。七识的受也是舍受,因为它主要是执八识为我,没有什么苦乐的感受。那么第七识在什么时候才舍呢?“出世道无有”,阿罗汉、灭尽定,出世道无有。阿罗汉他已是无学果位了,七识呢,不执八识为我了。这里的不执八识为我,主要是人我执没有了,法我执阿罗汉还有,法我执还没有断。他的第八识虽然没有了阿赖耶识执持杂染种子那一部分,但是,执持阿罗汉无漏的菩提种性那一部分还有。

   成了佛以后呢?转依来说,在初先登地,七识转为平等性智,六识转为妙观察智,转了一部分。但是在初地,第七识并没有圆满转,只转了一部分。在第六识,远行地之后才是无漏,第六识在八地才能转圆满。那个时候,平等性智也就基本上圆满了,因为到八地,就把七识执第八识为我这个我执,就完全丢掉了,人我执就完全丢掉。要在成佛时,才顿断一切俱生我法执的种子,小的微细的方面才断完。所以呢,转依来说呢,第七识在见道、修道位就转了。第七识的作用还相当大,我们众生之所以始终在漫漫长夜之中昏迷不醒,始终都在梦中,主要就是第七识的作用,没有第七识,就没有世间的杂染法。

   第三能变,即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六识以色、声、香、味、触、法尘为所缘境,六识皆以了境为性,故又名了别境识。意识细分,有五俱意识,梦中意识,独头意识,定中意识及乱意识。六识皆通善、恶、无记三性,通苦、乐、舍三受,能造善恶诸业熏习成种,感当来生命及生活诸异熟业。三能变第六识,“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三能变是识嘛!识呢,主要是指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虽然八识统称之为识,但是,一般来说,了境的作用,认识境的作用,突出为前六识。所以呢,心有三个名称,八种识都可以名心,八种识都可以名意,八种识都可以名识。但是各有各的突出点。第八识呢,心的意义最突出;第七识呢,意的意义最突出;前六识呢,识的意义最…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唐仲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