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唐仲容)▪P3

  ..续本文上一页突出。所以,心、意、识三,实质就包括这八种识。三能变主要指的是前六识,前六识缘的境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那么,前六识在缘六尘的时候呢,它了别境界的作用很突出,所以前六识又名了别境识,因为它了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作用最为显著。

   在前六识当中,意识就不止一个意识,虽然有几部分,但总的来说是第六意识。有几部分,一个是五俱意识,又叫明了意识,它是前五识生起的时候,它与前五识同时起,另外还有梦中意识、定中意识、独头意识及乱意识。梦中意识,是我们做梦,梦境就是梦中意识显现的。定中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定境,有它的特殊性 独头意识,就是也不是五俱意识,也不是梦中意识、定中意识,而是一种随常独自生起的意识,在哪些时候生起呢?比如晚上是醒的,眼又未见色,耳又未闻声,鼻又未嗅香,舌又未尝味,但是呢,它意识在这里想、那里想,这就是独头意识。乱意识,就是心里紊乱,没有个秩序,一时想这里,一时想那里,精神上杂乱,意识不集中,这个乱意识,就有点近于那个疯子,精神分裂症。

   前六识的性呢?通三性,通善性、恶性、无记性。它的受呢?通苦受、乐受、舍受。这个受有的地方说是五受,增加了一个喜和这个忧。相应的心所呢?那有各有各的情况,前五识的心所呢?《八识规矩颂》说:“遍行别境善十一”,遍行五个,别境五个,善十一个,“中二(*中随烦恼二)、大八(*大随烦恼八)、贪嗔痴(*根本烦恼)”,共三十四个心所。第六识的相应心所是五十一个, 它相应的心所最全面:有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善十一: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行舍、不放逸、不害;根本烦恼六:贪、嗔、痴、慢、疑、恶见;小随烦恼十: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不信、掉举、昏沉、懈怠、失念、放逸、不正知、散乱;不定心所四:悔、眠、寻、伺。

   前六识起什么作用呢?主要是造业,前五识也造业,是身业,如眼睛要看东西耳朵要听声音,嘴要吃东西,前六识造的都是善、恶、无记三业,但在这些业当中,又以第六识的造业实践最为突出,“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第六识造业最凶,前五识也造业,但没有第六识那么突出,造了业,熏习成种,它就感当来的生命,将来的生活,就要靠前六识造的业熏成种感果,使我们生命相续成流,这也就是前六识的作用。前六识还有一部份作用,它主要变境,了境,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境,又能觉了这六尘是境。《八识规矩颂》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它起的作用就是合三离二观尘世,前五识的作用着重在观尘世,但是呢,也造业。意识呢?它主要是思维,概念的活动,二一个就是造业的作用。意识在什么时候才转呢?登初地就初转,“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就完全转了。

   你真正把《成唯识论》里头的阿赖耶识的内容弄清楚了,第七识的内容弄清楚了,意识和前五识的内容弄清楚了,对于唯识之学的基础就打得很牢固了。有些人说唯识学不好研究,你只要提纲挈领,你把它的纲要抓住了,真正把这个《成唯识论》总结弄清楚了,弄透彻了,你就差不多了。

   四、六位心所:

   识为心王,起时必有相应的助伴,即心所有法,此法有六位差别,谓: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六、小随烦恼十、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不定心所四,共五十一法。

   (详见《百法明门论》和《八识规矩颂》)

   现在讲心所有法,这里面再提纲挈领讲一下,心所主要是六位心所。遍行一类,别境一类,善法一类,根本烦恼一类,随烦恼一类,不定心所一类,就是一类。将根本烦恼与随烦恼分开了。心所有法,我们必定要晓得两点:一个是心所。哪一个识、心王,比如前五识,相应心所有哪些?意识相应心所有哪些?第七识相应心所有哪些?阿赖耶识的相应心所有哪些?这个一定要弄清楚。第二点,这里面什么叫遍行?遍行心所是哪些?别境心所是哪些?善心所是哪些?这类心所要把它弄清楚,讲得明白。

   遍行呢,就是遍于八识,这个遍行心所,八识心王都有,这是一个意义;二一个(是遍于)一切时、一切处,不管你八识在哪个地方,它都有遍行心所,不管八识生起来在哪个时间,都有遍行心所,所以名遍行。遍行心所就是作意、触、受、想、思五种。触、作意、受是感性认识,想是理性认识,思就是造作,就是实践,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实践又起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又到实践。这就说明了我们人的生活活动、意识,整个活动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这个遍行心所相当重要,包括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活动,它说明了人的心理活动,几个认识过程,造作过程。

   别境心所就是差别境界,欲、胜解、念、定、慧这五种法,个别境界而生,各有各的境界。境界有差别,这就说明我们的意识活动,我们心理活动的特殊现象。和别境心所不同,遍行心所是恒常都如此,识一生起,它不能例外。这个别境心所呢?它一定要有特别境界才能起。欲与所乐境、可乐的境界它才起,起贪欲,才有希望。胜解呢?要决定境,对于那个境界已经决定了,它才坚决忍可,绝不怀疑。胜:很特殊之义。解:理解之义。坚决认可,丝毫不怀疑,不动摇。念,要曾习境才起念,就是我们过去熏习的那些事,它才能够记忆起,铭记不忘。定,是所观境起。定为什么要所观境呢?假如没有所观境,就像六祖说:“一念绝即死”。因为你观一个境来说嘛,你心专注在那个境里头就叫做定,没有所观境,就不能生定。慧呢?一方面可以说是所观境起,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依定境起。真正的慧依定生,没有定就没有真正的智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慧就是简择为性,分析一切问题。所以考虑问题就要心里清净,心里不清净,乱如麻,考虑问题就考虑不出来,多想无智慧,心里乱,就想不出来。

   善心所呢有十一种:①信:信有实、信有德、信有能。有些人说:我相信佛法,我是个信徒。那个信徒不是我们光相信佛,光相信法,还有相信自己。信有能,我也能够成佛,佛法的真理我也能够通达。你还要相信自己有能,你才能学佛,所以信有能很重要。②惭③愧:惭就是我们做了不善的事,怕良心责备,而耻为不善。愧就是害怕世间的法律和批评,不去做恶事,就叫愧。惭和愧虽然都是羞耻之心,但是它们有区别。④无贪⑤无嗔⑥无痴:是三善根。⑦勤:就是精进。⑧安:就是轻安,轻安是一种定相。⑨行舍:心行平等,正直无功用,这是一种定境。⑩不害:是一种悲心,不忍伤害众生的生命,不忍损坏人家的财物。⑾不放逸:由精进、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力,严格要求自己修善断恶。

   根本烦恼六:有贪、嗔、痴、慢、恶见、疑。恶见有五种,加上贪、嗔、痴、慢、疑,就成了十种烦恼。恶见有哪五种呢?有身见,有边见,有邪见,有见取见,有戒禁取见。见取是什么呢?本来那个意思是很恶、很错,偏偏把那个见解当成是正确的。戒禁取呢?就是那些外道立的戒,这些戒本来没有什么意义,他偏认为这些意义大得很,如认为要吃多少苦,才能感哪种果,这个就叫戒禁取。疑:对于正法、正理,犹豫不相信。

   小随烦恼十:忿、恨、恼、嫉、害、诳、谄、覆、悭、骄。中随烦恼二:就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不信、掉举、散乱、昏沉、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这个随烦恼主要是依根本烦恼产生的,为啥又要分小、中、大呢?因为它的活动范围有小,有大,有不小不大三类,所以称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这些都是恶心所。烦恼两个字怎么竞呢?烦为烦扰,恼为恼害,它烦扰有情的身心,我们起了烦恼,心里就不安;恼害我们有情,起了烦恼,我们有情就在生死苦海里受苦。

   还有不定心所四:悔、眠、寻、伺。悔又叫恶作。眠,睡眠。寻,总略观察。伺,精细观察。为什么不定呢?它有时属善,有时属恶,有些心所有,有些心所又没有,没有一定,所以叫不定心所。悔:什么是悔?比如我们做了善事,布施了钱财,布施之后又生起悔心,这就是恶的悔。如果当做某件善事而未做,产生后悔心,这就是善的悔。睡眠也有善有恶,《瑜伽师地论》上说:“初夜后夜, 悟瑜伽。”初夜就是晚上十点左右,后夜是五点之后,当中呢?十二点之后就是中夜分,中夜分就要睡,既如理,又如法。但有些人白天打瞌睡,孔子说:“宰予昼寝,斯曰: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寻就是对于一种道理,粗略简单地考虑。伺:对于一种道理,从头到尾,从表及里,从粗至细,由表象到本质,详细观察思维。寻和伺,也有善有恶。比如我们思维佛法很详细,这些寻伺就是善法。有些人看了黄色刊物寻伺就是恶,所以寻伺也通善恶。

   这里再补充一下,什么叫心所?心有心王和心所两部分,心王就是八识,心所呢?就是五十一法,是八识心王生起时,心所跟随它作随从,所以八识为心王,心所就是臣。八识就好比是司令员,心所好比是警卫员。心王一起,心所也就同时起。我们讲唯识,那个识字,《成唯识论》上面有这些话:“此中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因为每每言识,和心所对住来说呢,这个识就是识,不包括心所;如果没有和心所有法对住谈,那么这个识就包括心所在内。

   五、四缘,十因,五果义:

   四缘者:(一)因缘:有为法种子能生现行,现行熏成自种,此二互为因缘…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唐仲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