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唐仲容)▪P4

  ..续本文上一页,而以种子为主。(二)等无间缘:八识各各自类前念开导紧接无间的自类后念,令其相续而生,此开导力即名等无间缘。同类名等,前后紧接无隔,为无间。此缘即属八识现行,种子前后无此缘义。(三)所缘缘:诸缘识生起得变似境以为所缘,此缘是被认识的对象,上缘是认识义,识所认识的对象是识生起的一种条件,故名所缘缘。此缘有二:①亲所缘缘;②疏所缘缘。亲为识直接所虑托之境;疏为识变境所依的本质,是识间接所缘之境。(四)增上缘:谓有为法能于余法的生、住、成、坏(得)或顺或违起协助作用者,即是其增上缘;无为法是有为法的空性,不障碍有为法的生、住、成、得,亦能为有为法的增上缘。增上缘所属甚广,就其要者而言,主要指二十二根。

   现在介绍四缘、十因、五果。把四缘、十因、五果弄清楚了,你对于大乘佛法里头的因果道理,基本上就掌握了要点。一般人以为佛教讲因果,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然这是属于佛法的因果,但是,这仅仅指得是异熟果当中的一部分。佛法的因果贯穿世出世间,整个宇宙,都在因果规律这一面大网里,任何小地方,也是种种因果复杂错踪的连锁。所以,佛法的因果规律很广泛,很深入,不光是一般人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一点。那么这个因果呢?果有五,因有十,缘有四。五果根据十因而来,十因根据四缘而来。我们要弄清楚佛法的因果,先要弄清楚四缘。

   这四缘第一是因缘,因缘有二,一部分是种子,一部分是现行,但是呢,以种子生起现行为主。两者虽然是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主要是种子为主。虽然两方面都是因缘,但是侧重于种子。这个因缘里头的种子,有名言习气,有业习气,有二取习气这三种。名言习气有表义名言,有显境名言。表义名言指语言文字的种;显境名言指语言文字所诠表的那些事物的种,比如我们说色,那个名言指的是色,具体的色法种子就生起自己的色法,名言种子生起名言,显境名言里有物质性的,有精神性的。二取习气主要是我执、法执。我们众生无始时来颠倒妄想,执我执法。这个我执、法执它熏习也有种子--那种我执法执的习气,这个习气就表现在烦恼障、所知障上面。还有业习气,就是我们前六识造的善、恶、无记业,无记业势力微弱不能熏习成种,善恶业能够熏成种,熏成种的,就叫业习气。所以种子来说就是这三种习气:名言习气、二取习气、业习气。名言习气就是主要的因,业习气就为内里面主要的缘。二取习气有一部分是因,一部分是缘。所以唯识讲内因缘生法,内因缘就是有为法,有为法材能做因缘,无为法不能做因缘。有为法中的现行一部分成为种子之因,种子又生起现行,成为现行之因,有为法中这两个部分都能做因缘。

   四缘第二个缘就是等无间缘。等就是同等;无间就是前后衔接,中间没有间隔,这一个法就能为后起之法的因。比如意识来说,前一念意识能够开导接着它生起的后一念意识,就叫无间。同类生同类法,所以叫等无间缘。它前头紧接着的那一念就能为后一念的开导依,所以,后头那一个就以前头那一个为等无间缘。你们说,眼识能为耳识的等无间缘吗?好了,不能。阿赖耶识能为七识的等无间缘吗?也不能。它有各类,各是各。那么,头一念的意识能为第三念的意识的等无间缘吗?不能,因为中间有了间隔。

   四缘的第三个缘是所缘缘,上一个缘是认识义,底下的缘字是条件义。识所认识的对象就是识生起的条件,所以叫所缘缘。比如眼识见色,没有色,眼识就不能生,所以色就是识所认识的对象,是眼识生起的条件,是眼识的所缘缘。耳朵要听声音,声音就是耳识的所缘缘,其它识的所缘缘也是这样。但是,所缘缘里有两种,一种是亲所缘缘,一种是疏所缘缘。亲所缘缘:是这个识直接变现,来为它直接所缘的境界,是这个识认识它自己变现的直接认识的对象。疏所缘缘呢?是识直接的对象所依的本质,是认识能力间接认识的对象。疏字是间接义,亲字是直接义。亲自缘的境,亲自认识的对象就叫亲所缘缘;间接缘的境,间接认识的对象就叫疏所缘缘。有时候,一定要有疏所缘缘,才能有亲所缘缘,如像前五识来说,前五识缘境,一定要有疏所缘缘,它才有亲所缘缘。比如说,你们要见到我这个人,我这个人就成了你们眼识的疏所缘缘,如果没有我这个人,你们的眼识就不能变现我这个人的相状。所以对前五识来说,它的境界既有亲所缘缘,又有疏所缘缘。它的疏所缘缘主要依靠第八识的境界为它的疏所缘缘,它缘八识变现的境界呢,它才能起色、声、香、味、触,为前五识亲自的所缘缘。所以,前五识来说,所缘缘是必具亲、疏两种。它(阿赖耶识)没有亲所缘缘,前五识就没有疏所缘缘。第六识就不然,有时候有亲所缘缘,也有疏所缘缘,有时候就只有亲所缘缘。什么时候有疏所缘缘呢?五俱意识嘛,它与五识同起,它就有疏所缘缘,同五识一起见境界,五俱意识既有亲所缘缘,又有疏所缘缘。独头意识、定中意识、梦中意识、乱意识呢?不一定就有疏所缘缘,往往都是只有亲所缘缘。如一觉醒来,心里想到一些境界,如思乡之心,想到家乡情景,这时就只有亲所缘缘。所以意识来说,除了五俱意识之外,其它意识生起时,多半都只有亲所缘缘。第八识来说,有时候有亲所缘缘,也有疏所缘缘,有时候只有亲所缘缘。如我们的第八识缘其它有情的根身器界的时候,一定有疏所缘缘,否则就不能变现其它有情的根身和扶根尘,一定又有亲所缘缘,又有疏所缘缘。那么八识缘种子的时候,它的境,第八识的境有三种,所缘缘有种子、根身、器界。它缘它熏习含藏的种来说,那个种就只有它的亲所缘缘。所以,第八识有时有亲所缘缘,也有疏所缘缘;有时就光有亲所缘缘,没有疏所缘缘,有时两缘具备。第七识来说呢?一定就有个疏所缘缘,为什么呢?它缘第八识见分执为自我,执为自我就是它的亲所缘缘,第八识的见分就是它的疏所缘缘。第七识来说,经常都是二缘具备。这当中,前五识二缘具备。七识经常都是二缘具备。阿赖耶识有时具备二缘,有时就只有亲所缘缘。第六识也是有时二缘具备,有时就只有亲所缘缘。这个所缘缘,你们要晓得,这个亲所缘缘是它自己变带而有。《成唯识论》上说:“是带己相”,是自己生起来夹带有一个亲所缘缘的种子,跟它同时。见分起就夹带相分种子同时现行,它是自己变现的。那个疏所缘缘,就不是它直接变现,就不是它自己所缘的。前五识的疏所缘缘就是第八识的亲所缘缘。第六识的疏所缘缘是前五识的亲所缘缘,因为意识起思维分别,是依眼识、耳识所见所听的来思维分别,所以它依前五识的境界为它的疏所缘缘。

   四缘中的第四缘就是增上缘。增上两个字就是增添力量之义,使它向上发展,向上升起来。如人上坡上不上去,有个人推他上去,就是增上的力量。增上缘,就是有为法当中,对于其它的法的生起、生住,有些时候的成就,有些的获得,都起着协助作用,凡是对事物的生、住、成、得起协助作用的,这就是它的增上缘。生:是指有为法中(像一些植物)的产生。住:事物产生后还有住一阶段,如麦子生起到成熟,还有经过几个月住的阶段。成:就是成就。得:就像我们在社会上获得一种利益,都需要有增上缘。这个增上缘任何法都必然要具备增上缘,这个增上缘虽多,但佛法里头就其主要而言,主要指的是二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男根、女根、命根,我们人身上有九根;还有受里面的五根,苦、乐、忧、喜、舍;还有信、勤、念、定、慧;还有三无漏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俱知根。这二十二根,我们人、有情来说,就有眼、耳、鼻、舌、身、意,男根、女根、命根。我们感受来说呢,就是苦、乐、忧、喜、舍。至于我们修佛法,修道谛的五根就是信、勤、念、定、慧。三无漏根这些都是净法。所以这二十二根,通有为法,也通染法、通净法。增上缘多得很,主要来说就是这二十二根。

   这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心法、心所有法生起必然要四缘,色法生起必有二缘,即因缘、增上缘,无等无间缘和所缘缘。

   十因第一个是随说因,依语依处,就是随说因。随说就是随见闻觉知而言说。随说因为什么要立为第一?因为一切法之生靠因缘种子,随说因就是起见闻觉知起言说,就有表义因缘和显境因缘--名言习气,因为随说才有名言习气,所以立为第一。

   第二个是观待因,观待是领受依处,才有观待因。待饥就有食,待渴就有饮,说明我们的生活,是相对世间的任何东西,都是相对为因缘引生,无相对就无有缘生。所以“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都是相对而有,说明唯识讲十因都是根据现象界具体事物,来研究决定的。所以科学不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唯识是讲现实,像随说因是见闻觉知起言说,也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事。观待因是领受依处,因为我们渴了就想喝水,饿了就要吃饮食,也是从生活上看到实在的事情,产生的这个观待因。所以唯识的因缘生法是建立在现实的具体事物上的,不是抽象的东西,不是想象的东西。开头所说的这个随说因和观待因,就是一切缘生法的基础,所以这两个因列在十因的前面。没有随说因,就没有名言习气;没有观待因,就不能发现这个因果规律,相待而有,事物都是相待而有。

   第三个是牵引因,习气依处。习气就是熏习的种子,习气依处就建立牵引因,如何牵引呢?这个习气还有待缘才能够产生,才能起作用,不待缘,缘还没有聚,光有习气还不能起作…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唐仲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