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以種子爲主。(二)等無間緣:八識各各自類前念開導緊接無間的自類後念,令其相續而生,此開導力即名等無間緣。同類名等,前後緊接無隔,爲無間。此緣即屬八識現行,種子前後無此緣義。(叁)所緣緣:諸緣識生起得變似境以爲所緣,此緣是被認識的對象,上緣是認識義,識所認識的對象是識生起的一種條件,故名所緣緣。此緣有二:①親所緣緣;②疏所緣緣。親爲識直接所慮托之境;疏爲識變境所依的本質,是識間接所緣之境。(四)增上緣:謂有爲法能于余法的生、住、成、壞(得)或順或違起協助作用者,即是其增上緣;無爲法是有爲法的空性,不障礙有爲法的生、住、成、得,亦能爲有爲法的增上緣。增上緣所屬甚廣,就其要者而言,主要指二十二根。
現在介紹四緣、十因、五果。把四緣、十因、五果弄清楚了,你對于大乘佛法裏頭的因果道理,基本上就掌握了要點。一般人以爲佛教講因果,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當然這是屬于佛法的因果,但是,這僅僅指得是異熟果當中的一部分。佛法的因果貫穿世出世間,整個宇宙,都在因果規律這一面大網裏,任何小地方,也是種種因果複雜錯蹤的連鎖。所以,佛法的因果規律很廣泛,很深入,不光是一般人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一點。那麼這個因果呢?果有五,因有十,緣有四。五果根據十因而來,十因根據四緣而來。我們要弄清楚佛法的因果,先要弄清楚四緣。
這四緣第一是因緣,因緣有二,一部分是種子,一部分是現行,但是呢,以種子生起現行爲主。兩者雖然是現行熏種子,種子起現行,主要是種子爲主。雖然兩方面都是因緣,但是側重于種子。這個因緣裏頭的種子,有名言習氣,有業習氣,有二取習氣這叁種。名言習氣有表義名言,有顯境名言。表義名言指語言文字的種;顯境名言指語言文字所诠表的那些事物的種,比如我們說色,那個名言指的是色,具體的色法種子就生起自己的色法,名言種子生起名言,顯境名言裏有物質性的,有精神性的。二取習氣主要是我執、法執。我們衆生無始時來顛倒妄想,執我執法。這個我執、法執它熏習也有種子--那種我執法執的習氣,這個習氣就表現在煩惱障、所知障上面。還有業習氣,就是我們前六識造的善、惡、無記業,無記業勢力微弱不能熏習成種,善惡業能夠熏成種,熏成種的,就叫業習氣。所以種子來說就是這叁種習氣:名言習氣、二取習氣、業習氣。名言習氣就是主要的因,業習氣就爲內裏面主要的緣。二取習氣有一部分是因,一部分是緣。所以唯識講內因緣生法,內因緣就是有爲法,有爲法材能做因緣,無爲法不能做因緣。有爲法中的現行一部分成爲種子之因,種子又生起現行,成爲現行之因,有爲法中這兩個部分都能做因緣。
四緣第二個緣就是等無間緣。等就是同等;無間就是前後銜接,中間沒有間隔,這一個法就能爲後起之法的因。比如意識來說,前一念意識能夠開導接著它生起的後一念意識,就叫無間。同類生同類法,所以叫等無間緣。它前頭緊接著的那一念就能爲後一念的開導依,所以,後頭那一個就以前頭那一個爲等無間緣。你們說,眼識能爲耳識的等無間緣嗎?好了,不能。阿賴耶識能爲七識的等無間緣嗎?也不能。它有各類,各是各。那麼,頭一念的意識能爲第叁念的意識的等無間緣嗎?不能,因爲中間有了間隔。
四緣的第叁個緣是所緣緣,上一個緣是認識義,底下的緣字是條件義。識所認識的對象就是識生起的條件,所以叫所緣緣。比如眼識見色,沒有色,眼識就不能生,所以色就是識所認識的對象,是眼識生起的條件,是眼識的所緣緣。耳朵要聽聲音,聲音就是耳識的所緣緣,其它識的所緣緣也是這樣。但是,所緣緣裏有兩種,一種是親所緣緣,一種是疏所緣緣。親所緣緣:是這個識直接變現,來爲它直接所緣的境界,是這個識認識它自己變現的直接認識的對象。疏所緣緣呢?是識直接的對象所依的本質,是認識能力間接認識的對象。疏字是間接義,親字是直接義。親自緣的境,親自認識的對象就叫親所緣緣;間接緣的境,間接認識的對象就叫疏所緣緣。有時候,一定要有疏所緣緣,才能有親所緣緣,如像前五識來說,前五識緣境,一定要有疏所緣緣,它才有親所緣緣。比如說,你們要見到我這個人,我這個人就成了你們眼識的疏所緣緣,如果沒有我這個人,你們的眼識就不能變現我這個人的相狀。所以對前五識來說,它的境界既有親所緣緣,又有疏所緣緣。它的疏所緣緣主要依靠第八識的境界爲它的疏所緣緣,它緣八識變現的境界呢,它才能起色、聲、香、味、觸,爲前五識親自的所緣緣。所以,前五識來說,所緣緣是必具親、疏兩種。它(阿賴耶識)沒有親所緣緣,前五識就沒有疏所緣緣。第六識就不然,有時候有親所緣緣,也有疏所緣緣,有時候就只有親所緣緣。什麼時候有疏所緣緣呢?五俱意識嘛,它與五識同起,它就有疏所緣緣,同五識一起見境界,五俱意識既有親所緣緣,又有疏所緣緣。獨頭意識、定中意識、夢中意識、亂意識呢?不一定就有疏所緣緣,往往都是只有親所緣緣。如一覺醒來,心裏想到一些境界,如思鄉之心,想到家鄉情景,這時就只有親所緣緣。所以意識來說,除了五俱意識之外,其它意識生起時,多半都只有親所緣緣。第八識來說,有時候有親所緣緣,也有疏所緣緣,有時候只有親所緣緣。如我們的第八識緣其它有情的根身器界的時候,一定有疏所緣緣,否則就不能變現其它有情的根身和扶根塵,一定又有親所緣緣,又有疏所緣緣。那麼八識緣種子的時候,它的境,第八識的境有叁種,所緣緣有種子、根身、器界。它緣它熏習含藏的種來說,那個種就只有它的親所緣緣。所以,第八識有時有親所緣緣,也有疏所緣緣;有時就光有親所緣緣,沒有疏所緣緣,有時兩緣具備。第七識來說呢?一定就有個疏所緣緣,爲什麼呢?它緣第八識見分執爲自我,執爲自我就是它的親所緣緣,第八識的見分就是它的疏所緣緣。第七識來說,經常都是二緣具備。這當中,前五識二緣具備。七識經常都是二緣具備。阿賴耶識有時具備二緣,有時就只有親所緣緣。第六識也是有時二緣具備,有時就只有親所緣緣。這個所緣緣,你們要曉得,這個親所緣緣是它自己變帶而有。《成唯識論》上說:“是帶己相”,是自己生起來夾帶有一個親所緣緣的種子,跟它同時。見分起就夾帶相分種子同時現行,它是自己變現的。那個疏所緣緣,就不是它直接變現,就不是它自己所緣的。前五識的疏所緣緣就是第八識的親所緣緣。第六識的疏所緣緣是前五識的親所緣緣,因爲意識起思維分別,是依眼識、耳識所見所聽的來思維分別,所以它依前五識的境界爲它的疏所緣緣。
四緣中的第四緣就是增上緣。增上兩個字就是增添力量之義,使它向上發展,向上升起來。如人上坡上不上去,有個人推他上去,就是增上的力量。增上緣,就是有爲法當中,對于其它的法的生起、生住,有些時候的成就,有些的獲得,都起著協助作用,凡是對事物的生、住、成、得起協助作用的,這就是它的增上緣。生:是指有爲法中(像一些植物)的産生。住:事物産生後還有住一階段,如麥子生起到成熟,還有經過幾個月住的階段。成:就是成就。得:就像我們在社會上獲得一種利益,都需要有增上緣。這個增上緣任何法都必然要具備增上緣,這個增上緣雖多,但佛法裏頭就其主要而言,主要指的是二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男根、女根、命根,我們人身上有九根;還有受裏面的五根,苦、樂、憂、喜、舍;還有信、勤、念、定、慧;還有叁無漏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俱知根。這二十二根,我們人、有情來說,就有眼、耳、鼻、舌、身、意,男根、女根、命根。我們感受來說呢,就是苦、樂、憂、喜、舍。至于我們修佛法,修道谛的五根就是信、勤、念、定、慧。叁無漏根這些都是淨法。所以這二十二根,通有爲法,也通染法、通淨法。增上緣多得很,主要來說就是這二十二根。
這四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心法、心所有法生起必然要四緣,色法生起必有二緣,即因緣、增上緣,無等無間緣和所緣緣。
十因第一個是隨說因,依語依處,就是隨說因。隨說就是隨見聞覺知而言說。隨說因爲什麼要立爲第一?因爲一切法之生靠因緣種子,隨說因就是起見聞覺知起言說,就有表義因緣和顯境因緣--名言習氣,因爲隨說才有名言習氣,所以立爲第一。
第二個是觀待因,觀待是領受依處,才有觀待因。待饑就有食,待渴就有飲,說明我們的生活,是相對世間的任何東西,都是相對爲因緣引生,無相對就無有緣生。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都是相對而有,說明唯識講十因都是根據現象界具體事物,來研究決定的。所以科學不是形而上的本體論,唯識是講現實,像隨說因是見聞覺知起言說,也是現實生活當中的事。觀待因是領受依處,因爲我們渴了就想喝水,餓了就要吃飲食,也是從生活上看到實在的事情,産生的這個觀待因。所以唯識的因緣生法是建立在現實的具體事物上的,不是抽象的東西,不是想象的東西。開頭所說的這個隨說因和觀待因,就是一切緣生法的基礎,所以這兩個因列在十因的前面。沒有隨說因,就沒有名言習氣;沒有觀待因,就不能發現這個因果規律,相待而有,事物都是相待而有。
第叁個是牽引因,習氣依處。習氣就是熏習的種子,習氣依處就建立牽引因,如何牽引呢?這個習氣還有待緣才能夠産生,才能起作用,不待緣,緣還沒有聚,光有習氣還不能起作…
《成唯識論要義總結(唐仲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